-
公开(公告)号:CN206440145U
公开(公告)日:2017-08-25
申请号:CN201621431408.5
申请日:2016-12-23
Applicant: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布了直接空冷机组蓄能系统,其特征在于:贮水箱(4)包括位于上部的热水室(4.1)和位于下部的冷水室(4.2);在所述的热水室(4.1)和冷水室(4.2)之间设置有绝热隔板(4.3),在直接空冷凝汽器(7)上引出的管道一(7.1)与凝结水箱(8)连接,在所述的管道一(7.1)上引出的管道二(7.2)上设置有凝结水循环泵(3),在所述的凝结水循环泵(3)后方通过管道三(7.3)与冷水室(4.2)连接,在所述的管道三(7.3)上设置有关断阀一(5);在所述的管道三(7.3)上引出管道四(7.4)与热水室(4.1)连接,它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空冷机组昼夜温差大带来的较大能量却没有利用的缺点,具有利用较少最终排入到环境的热量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204532828U
公开(公告)日:2015-08-05
申请号:CN201520192454.3
申请日:2015-04-01
Applicant: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布了一种水平切向排气的液环真空泵端盖,它包括位于盖体(6)上的吸入口(1)和排出口(2),所述的吸入口(1)垂直于盖体(6)的方向接出,所述的排出口(2)水平于盖体(6)的方向接出,所述的排出口(2)的管径与吸入口(1)的管径尺寸相同,所述的排出口(2)的管道上部为圆形结构,所述的排出口(2)的底部为向下倾斜的扩径管结构,所述的排出口(2)与分配板排气孔(3)顶部相切;在盖体(6)内侧设置有分配板(4),在所述的分配板(4)上设置有分配板排气孔(3)和分配板吸气孔(5);它克服了现有的排气带水现象,电机功率大,具有减小由于真空泵叶轮及圆盘的汽蚀现象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222102103U
公开(公告)日:2024-12-03
申请号:CN202420873476.5
申请日:2024-04-25
Applicant: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电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汽轮机抽汽回热系统,包括主汽轮机、抽背式小汽机、换热器、除氧器、水泵、锅炉、控制器和泄放阀,主汽轮机高压缸抽汽口分别与换热器、锅炉和抽背式小汽机进口连通,换热器出口连通除氧器进口,除氧器出口、水泵、换热器的水管路和锅炉连通,锅炉出口与主汽轮机各缸进口连通;高压缸抽汽口与抽背式小汽机的连通管路上设有泄放阀,抽背式小汽机的抽汽口上设有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泄放阀均与控制器电连接;实现高加全切时能根据抽背式小汽机的抽汽压力实时调整泄放阀状态,系统压力不超限,机组安全运行。适用于双机回热‑高加全切模式运行的发电厂。
-
公开(公告)号:CN222228877U
公开(公告)日:2024-12-24
申请号:CN202420133508.8
申请日:2024-01-19
Applicant: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背压分级控制的抽背式小汽机驱动给水泵系统,依次由前置泵、变速齿轮箱、主给水泵、抽背式小汽机、变频发电机和励磁机串联而成;所述前置泵的进、出口与管道之间均采用可拆卸连接;所述前置泵、变速齿轮箱与其钢制基座采用可拆卸连接;所述抽背式小汽机与七号低压加热器之间通过排汽均压箱连接。本发明实现了给水泵驱动抽背式小汽机带平衡发电机的轴系平稳、安全运行,同时可合理控制背压,发挥抽背式小汽机适应更高蒸汽参数的技术优势,节能降耗,减少了主机热力系统和抽背式小汽机系统的互相影响、降低回热加热器水位波动和溢流弃热运行损失,适用于火力发电厂超超临界一次再热或二次再热1000MW级双机回热系统。
-
公开(公告)号:CN218669484U
公开(公告)日:2023-03-21
申请号:CN202222689275.3
申请日:2022-10-09
Applicant: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能建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耦合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非补燃式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涉及压缩空气储能技术领域。它包括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和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包括压缩机组、空气透平机组、储气库、换热器和储热罐;压缩机组包括压缩机;空气透平机组与储气库连接,空气透平机组包括多段空气透平;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包括蒸发器、有机工质膨胀机、发电机、冷凝器、储液罐和工质泵,工质泵与蒸发器连接;储气库与蒸发器出口连接;储热罐包括低温储热罐和高温储热罐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有机朗肯循环系统进行耦合,有效利用了末段压缩机出口空气的中高温余热并转化为电能,系统效率可提升约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