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旱区荒漠化和盐渍化水资源量互补潜力估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115410A

    公开(公告)日:2020-12-22

    申请号:CN202010986051.1

    申请日:2020-09-18

    IPC分类号: G06F17/11 G06Q10/06 G06Q50/26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干旱区荒漠化和盐渍化水资源量互补潜力估算方法,包括:确定干旱区绿洲内部次生盐碱化面积;确定盐渍化地下水临界埋深;估算因盐渍化浪费的水资源量;估算预计可以恢复的过渡带植被面积;不同补水方案下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的互补潜力。本发明分析了次生盐渍化后的水资源量浪费的情况,对盐渍化造成的水资源量进行了估算分析,同时分析了将盐渍化过剩的水资源量输送到过渡带补给植被,估算了预计可以恢复的植被区域范围。该方法物理过程与作用机制明确,评估计算方法简单易于操作,为指导水资源管理和实现水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一种土壤盐渍化临界地下水埋深的计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061105B

    公开(公告)日:2019-06-28

    申请号:CN201810868841.2

    申请日:2018-08-02

    IPC分类号: G01N33/24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土壤盐渍化临界地下水埋深的计算方法,包括:确定土壤类型;确定土壤质地;计算土壤毛细管当量孔径;确定温度范围;确定水的表面张力;确定盐渍化临界;计算临界埋深。本发明通过分析地下水毛细管作用将盐带到地表的原理,阐明了造成土壤盐渍化的过程,定义了造成土壤盐渍化的临界埋深;推导了毛细管水上升高度理论公式中关键参数土壤当量孔径的计算函数,以毛细管水最大上升高度为计算目标,构建了盐渍化模型确定土壤盐渍化地下水临界埋深。该方法物理过程与作用机制明确,对地下水过高导致土壤盐渍化问题的解决具有通用性,为指导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土壤盐渍化的治理提供可靠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一种地下水补给植被的临界埋深计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751011A

    公开(公告)日:2015-07-01

    申请号:CN201510194904.7

    申请日:2015-04-23

    IPC分类号: G06F19/00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下水补给植被的临界埋深计算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采集数据;建立已知土壤的规则模型;计算有效孔径;毛管水最大上升高度计算;计算地下水补给植被临界埋深。本发明通过分析地下水与植被根系作用关系,阐述地下水补给地表植被物理过程,并定义了地下水补给地表植被的临界埋深;以潜水活动层厚度和植被根系层厚度为计算目标,构建了地下水补给植被确定地下水临界埋深计算方法,填补了技术空白。所述的方法物理过程与作用机制明确,对广大干旱区与半干旱区具有技术的通用性,为指导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地下水含水层保护提供可靠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一种确定旱区植被生态修复适宜种植间距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195155B

    公开(公告)日:2024-09-17

    申请号:CN202410370384.X

    申请日:2024-03-29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确定旱区植被生态修复适宜种植间距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获取研究区域的土壤参数与土壤水参数;步骤2、确定研究区域的植被参数;步骤3、收集研究区域的水文资料;步骤4、确定研究区域植被群落优势植物种的蒸腾量;步骤5、计算研究区域潜水影响层厚度;步骤6、确定可吸收利用层厚度;步骤7、确定可吸收利用层厚度内的含水量;步骤8,确定植被适宜种植间距;本发明所述方法对能够有效解决旱区绿洲荒漠化的问题,为指导生态修复和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一种确定旱区植被生态修复适宜种植间距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195155A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410370384.X

    申请日:2024-03-29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确定旱区植被生态修复适宜种植间距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获取研究区域的土壤参数与土壤水参数;步骤2、确定研究区域的植被参数;步骤3、收集研究区域的水文资料;步骤4、确定研究区域植被群落优势植物种的蒸腾量;步骤5、计算研究区域潜水影响层厚度;步骤6、确定可吸收利用层厚度;步骤7、确定可吸收利用层厚度内的含水量;步骤8,确定植被适宜种植间距;本发明所述方法对能够有效解决旱区绿洲荒漠化的问题,为指导生态修复和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协同缓解干旱区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的地下水位调控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085409B

    公开(公告)日:2021-09-17

    申请号:CN202010986127.0

    申请日:2020-09-18

    IPC分类号: G06Q10/06 G06Q50/26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协同缓解干旱区土壤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的地下水位调控方法,包括:在分析干旱区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采集数据;计算土壤盐碱化地下水临界埋深;计算土壤荒漠化地下水临界埋深;确定研究区植被群落根系长度;确定荒漠区地下水水位恢复方式及参数;确定盐碱化区域地下水水位降低方式及参数;协同缓解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的地下水水位调控。本发明方法对因地下水水位不合理管控导致的荒漠化和土壤次生盐碱化的解决具有通用性,为指导干旱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修复提供可靠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一种干旱区荒漠化和盐渍化水资源量互补潜力估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115410B

    公开(公告)日:2021-04-20

    申请号:CN202010986051.1

    申请日:2020-09-18

    IPC分类号: G06F17/11 G06Q10/06 G06Q50/26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干旱区荒漠化和盐渍化水资源量互补潜力估算方法,包括:确定干旱区绿洲内部次生盐碱化面积;确定盐渍化地下水临界埋深;估算因盐渍化浪费的水资源量;估算预计可以恢复的过渡带植被面积;不同补水方案下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的互补潜力。本发明分析了次生盐渍化后的水资源量浪费的情况,对盐渍化造成的水资源量进行了估算分析,同时分析了将盐渍化过剩的水资源量输送到过渡带补给植被,估算了预计可以恢复的植被区域范围。该方法物理过程与作用机制明确,评估计算方法简单易于操作,为指导水资源管理和实现水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一种干旱损失模型构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112067B

    公开(公告)日:2017-09-26

    申请号:CN201410313389.5

    申请日:2014-07-02

    IPC分类号: G06F17/5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干旱损失模型构建方法,通过考虑干旱损失主要计算对象为农作物,确定典型区域单元土层厚度0~100cm处平均土壤含水量作为致灾因子引入干旱损失函数;根据土壤田间持水量、毛管断裂含水量、凋萎系数计算典型区域单元干旱损失函数S型曲线拐点处对应的土壤含水量;根据典型单元的实地调查数据和历史统计资料,获取典型区域单元农业实际干旱损失,结合土壤含水量的各临界值确定典型单元的农业干旱最大损失率,并向相似单元扩展,构建干旱损失函数模型。本发明简化了现有干旱损失的评估方法,估测结果更加准确;函数中不同区域对应的参数系统,实现了已有参数在相似区域的可扩展性和同一区域时间上的可更新性。

    一种计算某区域农产品虚拟水含量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824225A

    公开(公告)日:2014-05-28

    申请号:CN201410072271.8

    申请日:2014-02-28

    IPC分类号: G06Q50/0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计算某区域农产品虚拟水含量的方法,首先将农产品分为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奶制品六大类;再计算其中一类农作物的虚拟水含量,最后计算某区域农产品虚拟水含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计算方法简便,能够解决目前由于方法不成熟、农产品种类繁多、计算过程复杂而造成的虚拟水流量计算缺乏规范性、工作量大的问题,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一种溯源草原历史植被群落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891891B

    公开(公告)日:2024-07-12

    申请号:CN202410142932.3

    申请日:2024-02-01

    IPC分类号: G06F16/29 G06Q50/26 G06F16/2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溯源草原历史植被群落的方法,包括:确定草原植被生态系统中现状植被群落组成与空间分布,以及各群落中的物种组成;确定草原植被生态系统中历史植被群落组成与空间分布,以及各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与区域空间分布;确定草原历史与现状植被群落对应关系;初步确定物种在历史植被群落中可能的分布;建立历史植被群落与物种生境特征数据库,以及待研究区域自然地理数据库;最终确定历史植被群落的物种组成。本发明所述方法原理清晰、作用机制明确,对草原历史植被群落物种组成反演等具有通用性,可为指导半干旱区草原保护和生态修复等提供可靠的理论与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