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鱼道进口脉冲水流补水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8257230A

    公开(公告)日:2024-06-28

    申请号:CN202410544226.1

    申请日:2024-05-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鱼道进口脉冲水流补水方法及系统,通过在鱼道进口采用一种无动力脉冲水流装置,能够产生周期性的脉冲水流,使得下游更大区域内的鱼类能够感应到水体流场变化,进而做出上溯反应。脉冲水流具有较长的间歇时间,鱼道进口流场逐渐恢复原状,鱼类感应区边界逐渐回退,便于鱼类追踪、洄游,到达鱼道进口聚集,实现上溯。通过优化脉冲水流装置的水力设计,并辅以数学模型分析验证,形成一套既节省水量与能耗,又能提升诱鱼效果的脉冲水流补水系统。

    一种过鱼设施模型中试验用鱼的选择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702295A

    公开(公告)日:2023-09-05

    申请号:CN202310912924.8

    申请日:2023-07-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过鱼设施模型中试验用鱼的选择方法,根据过鱼对象选择同种类的幼鱼,使用来描述鱼类的游动能力,其中k是一个无量纲变量,L是鱼的体长,单位m,保证了缩尺模型中水流流速指标与鱼类游泳能力指标的量纲和谐。以长度比尺λl为换算标准,根据目标鱼类的平均体长进行计算,获得一个试验用鱼的体长数值;以流速比尺λv为换算标准,根据目标鱼类的临界流速和模型最大流速相匹配的原则,进行试验用鱼体长的计算,获得另一个试验用鱼的体长数值。将分别按照长度比尺和流速比尺计算所得的试验用鱼体长数值进行比较,选择较大者作为最终试验用鱼的体长。本发明很好的解决了过鱼设施模型中试验用鱼的选择问题。

    一种无闸控制的分层取水装置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345413B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1710604925.0

    申请日:2017-07-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闸控制的分层取水装置和方法,包括:与水库连接的导流道,导流道上设有多块分层并呈辐射状设置的整流板,整流板与进水通道两侧的导墙固定连接,导流道尽头设置支墩,支墩上辐射状整流板所指向的辐射中心设有带有圆柱形筒体的转筒,筒体外圆面上相差180度设置进水孔和出水孔,转筒通过旋转驱动机构与控制器连接。本发明辐射状设置的整流板对准各个不同的水体分层,使用转筒形成可以任意转换的流道,实现在同一取水口高程可实现多目标分层取水效果,且具有连续性。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仅依靠简单的传动机构实现分层取水装置的工作和关闭状态,与传统分层取水设施相比,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

    河道温升引鱼装置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335277B

    公开(公告)日:2021-04-27

    申请号:CN202010149372.6

    申请日:2020-03-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河道温升引鱼装置,包括:设置于河道的邻近所述鱼道口的河道侧壁处的加热系统,所述加热系统包括:平行于河道水流方向且邻近所述河道侧壁设置的多级加热室,所述多级加热室依次相连,加热线圈设置在每个加热室的底部;和通过过流室与多级加热室相连的出水管。根据本发明的河道温升引鱼装置利用鱼类对温度的敏感性来提高鱼道过鱼率。

    一种鱼道出口系统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030906A

    公开(公告)日:2020-12-04

    申请号:CN202010817140.3

    申请日:2020-08-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鱼道出口系统,所述鱼道出口系统适应水位变动,包括:基台、基座、动力轴、鱼道出口段和旋转筒。基座固定于水底,动力轴的上端固定到基台上,动力轴的下端能旋转地固定到基座上。鱼道出口段以圆柱螺旋线形式从下往上延伸,鱼道出口段的鱼道侧壁上设置有多级鱼道出口。旋转筒的顶部固定连接到基台以在动力轴的带动下能旋转,旋转筒的筒壁上设置有多级外壁口,旋转筒上的多级外壁口与鱼道出口段的多级鱼道出口相对应,以在动力轴旋转旋转筒时依次打开多级鱼道出口。根据本发明的鱼道出口系统不需要切换多个闸门的启闭,只需进行旋转筒的旋转动作。

    一种鱼道进口处河道流场的调整方法和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6192935A

    公开(公告)日:2016-12-07

    申请号:CN201610730448.8

    申请日:2016-08-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鱼道进口处河道流场的调整方法和系统,包括分流墙,分流墙的水平截面形状为纵向轴线为直线的长条形,分流墙的纵向轴线与河道流向成一定角度,分流墙的起始端与设置鱼道进口的河岸保持一定距离,分流墙的高度自水底直到高出水面。本发明采用流场调整设施将鱼道进口处的水流流场分为外侧流场和内侧流场,在内侧流场产生适宜洄游鱼类的流场,同时防止外侧流场对内侧流场产生干扰,利用分流入口高流速带阻挡鱼类越过鱼道进口。本发明利用河道水流动力调整流场,有效调整河道局部流场,适宜于目标鱼类洄游聚集,为鱼道进口布置提供便利。本发明所设置的流场调整设置结构简单,施工量小,无需太多维护,经济适用于各种水工工程。

    一种适应水位变动的鱼道出口和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049378A

    公开(公告)日:2016-10-26

    申请号:CN201610592808.2

    申请日:2016-07-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60 E02B8/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应水位变动的鱼道出口和设计方法,包括:溢流段,溢流段与出游段连接,溢流段由多个长度与宽度与常规水池相同的溢流池连接形成,鱼道与溢流段之间、溢流段与出游段之间、各个常规水池之间、各个溢流池之间均设有过鱼设施;出游段的宽度与常规水池相同,出游段的侧墙高度略高于水库上游水位变动差的最高值;出游段和溢流段各个溢流池的底部在同一水平线上。本发明采用在鱼道的出口设置溢流段和出游段的方式,使不断变化的上游水库的水位在流入鱼道时首先按照鱼道的各个常规水池的水位变化等差下落,以保证水流进入鱼道后不会增加流量,干扰鱼类的游动,形成一个即便上游水库水位变化,保证鱼类能够顺畅进入上游水库的溢流段。

    一种模拟水温分层流动的电加热实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938575A

    公开(公告)日:2014-07-23

    申请号:CN201410178013.8

    申请日:2014-04-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拟水温分层流动的电加热实验装置,包括:矩形电加热箱,电加热箱包括薄板构成两端敞开的箱体,箱体两个敞开的侧面分别为水流的上下游,箱体的左右壁之间由上到下分层次均匀的水平设置多块绝热隔板,各个绝热隔板之间设置多个加热元件,各个绝热隔板之间的加热元件数量和功率由水面向下递减,加热元件与控制柜电连接。本发明采用的分层放置的绝热隔板,隔绝分层流动的水流并进行分层加热。加热元件的设置采取由水面向下的数量和功率的递减,以模拟水温向下的变化。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使模拟过程中水温-流场达到稳定状态,并长时间持续,因此可以模拟出大型水温分层型水库中,进水口取水引起的连续分层流动过程。

    一种设置分岔段的竖缝式鱼道

    公开(公告)号:CN103835271A

    公开(公告)日:2014-06-04

    申请号:CN201410109621.3

    申请日:2014-03-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置分岔段的竖缝式鱼道,包括:主段,使鱼道分岔的分岔段,分岔段与主段水池并排平行,主段与分岔段通过池底为水平的分岔池连接,分岔池包括主段分岔口和分岔段分岔口,主段分岔口与分岔段分岔口平行,分岔池内还设置整流导板,在与主段分岔口和分岔段分岔口相邻的水池中分别设置闸门。本发明通过在上游和下游设置分岔段,在水位相对稳定的一个时段里,适当的开闭分岔段的闸门,可以使鱼类根据自己的需要方便的进出鱼道。在分岔池中适当的布置整流导板,显著改善了分岔池中水流结构,实现了鱼道由分岔段出入主段的平顺过渡。分岔池可以为鱼类提供了较开阔的休息空间,具有休息池的作用,有利于鱼类上溯过程中恢复体力。

    一种用于减免泄洪雨雾坡面爬升影响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732932A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2310828673.5

    申请日:2023-07-0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减免泄洪雨雾坡面爬升影响的方法,通过在岸坡适当位置设置防雾墙,改变泄洪时沿岸坡的风速与风向,使其不能带动大量雨区持续爬升,以降低上部岸坡的防护高度与防护标准,保护岸坡敏感区域,从而节省大量工程投资。通过泄洪风场计算模型与泄洪雾化降雨模型,分析岸坡防雾墙布置前、后的风场与坡面降雨变化,以便对布置方案进行优化调整,提高拦阻效果。通过在防雾墙上部设置挑檐,阻挡坡面气流越过防雾墙爬升。通过采用下部混凝土底座与上部轻质钢结构,分段布设的方法,适应复杂地形、并便于维修。通过一种基于规则网格空间的插值方法,快速求解每个雨滴的邻近风速与底面高度,模拟雨滴在坡面风场中的运动与沉降过程。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