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809015A
公开(公告)日:2023-09-29
申请号:CN202310348658.0
申请日:2023-04-03
Applicant: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 , 东莞市水务集团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IPC: B01J20/14 , B01J20/30 , B01J20/34 , C02F1/28 , C02F101/10 , C02F101/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粘土‑碳酸镧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污水治理领域。本发明制备的粘土‑碳酸镧复合材料主要由镧系金属盐、粘土材料、尿素混合制备而成,复合材料中碳酸镧负载于粘土表面上,且具有孔径结构。制备方法是先将镧系金属盐和粘土混合制备成悬浊液,再加入尿素进行反应,最后将产物真空干燥制得。本发明制备的粘土‑碳酸镧复合材料可循环利用,具有选择吸附性,能同时吸附无机、有机磷酸盐,吸附效果好,制备方法简单,适合多种不同水质的污水处理。
-
公开(公告)号:CN116692954A
公开(公告)日:2023-09-05
申请号:CN202310864153.X
申请日:2023-07-13
Applicant: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
IPC: C01G49/06 , C02F11/04 , C02F11/121 , C02F11/143 , C02F3/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Fe‑Fe2O3核壳材料的制备方法、污泥厌氧发酵方法。本发明的污泥厌氧发酵方法,通过向污泥中加入Fe‑Fe2O3核壳材料进行厌氧发酵,在酸性或碱性或中性条件下,破坏微生物胞外聚合物结构,促进蛋白质和多糖溶出,且破坏细胞壁结构,释放胞内物质,通过利用Fe‑Fe2O3强化厌氧发酵过程中的电子传递,富集产酸功能菌,有效提高短链脂肪酸产量,此外污泥发酵过程Fe‑Fe2O3释放出亚铁离子,在厌氧环境下与磷酸盐结合生成沉淀,同时Fe‑Fe2O3或生成的沉淀物质也可以吸附部分磷酸盐,降低磷元素的含量;本发明的方法所得厌氧发酵上清液中磷含量极低,作为碳源对污水厂后续生物处理段影响小。
-
公开(公告)号:CN111943357A
公开(公告)日:2020-11-17
申请号:CN202010686535.4
申请日:2020-07-16
Applicant: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上海凡清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IPC: C02F3/30
Abstract: 本发明针对现有受污染城市中小型湖泊的水质修复技术不足的问题提供一种改善受污染城市中小型湖泊水质的补水装置及补水方法,该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水系统、缺氧区、好氧区以及出水系统,进水系统将受污染湖泊的水体抽至缺氧区中,通过缺氧区及好氧区中的填料及生物膜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最后将处理后的净水再次排入湖泊中,为湖泊进行补水。本发明提供的补水装置及补水方法可对同一湖泊的水体进行处理补水,也可将这一湖泊受污染的水质处理后用于另外一湖泊的补水,具有灵活性,且整个装置运行负荷高、装置的水头损失小,可有效提高处理效率,此外,本发明的补水装置结构简单,运行管理方便。
-
公开(公告)号:CN106830095B
公开(公告)日:2018-08-24
申请号:CN201710086696.8
申请日:2017-02-17
Applicant: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IPC: C01G49/06
Abstract: 一种介孔空心氧化铁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取葡糖糖溶解于纯水中,然后将其置入聚四氟乙烯水热反应釜中,在160~220℃条件下反应4~12h,制得物质A备用;S2、取乙酰丙酮铁溶于三乙二醇中,搅拌均匀,制得溶液B,再将物质A加入溶液B内,搅拌均匀后置入水热反应釜内,在160~220℃条件下反应8~24h,冷却、洗涤获得物质C,备用;S3、将物质C置入马氟炉中在250~350℃条件下煅烧4~12h,获得介孔空心氧化铁微球。其优点是:本发明以葡糖糖为原材料,经水热碳化法后形成微球模板,再通过水热法在碳球表面组装获得纳米氧化铁,从而制备出介孔空心氧化铁微球,方法简单、环保、且成本低廉。
-
公开(公告)号:CN114162955A
公开(公告)日:2022-03-11
申请号:CN202111232621.9
申请日:2021-10-22
Applicant: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点进水微氧循环式多级AO‑MBR工艺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多点进水系统、混合液回流系统、多点污泥回流系统以及与所述多点进水系统的出水口连通的若干个好氧区与一厌氧区,与所述多点污泥回流系统的出泥口连通的若干好氧区和剩余污泥系统、与进泥口连通的一膜处理区;其中,所述混合液回流系统的进水口与其中一缺氧区连通、出水口与厌氧区的进水口连通,所述一好氧区的出水口与所述膜处理区的一进水口连通。其优点是:实现进水中有机碳源的最大利用,保证各反应区污泥浓度;通过好氧区设置低曝气区与采用多点污泥回流,防止MBR工艺下溶解氧含量较高对生化反应的影响;厌氧区和缺氧区采用完全混合式,保证充分混合,提高反应速率。
-
公开(公告)号:CN103613254A
公开(公告)日:2014-03-05
申请号:CN201310698205.7
申请日:2013-12-18
Applicant: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精细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难生物降解有机废水的深度处理方法,即采用臭氧催化氧化与曝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对精细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难生物降解的二级处理出水进行深度处理。采用本发明提出的工艺处理精细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出水,在臭氧经济用量下,提高了臭氧氧化过程反应效率,改善了污水的可生化性,再经采用低能耗运行方式的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后,工艺出水中化学需氧量(COD)可以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化学需氧量(COD)的一级B标准,满足污染物减排及总量控制要求下的园区污水处理厂现有二级处理工艺提标改造的出水水质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9873983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411946862.3
申请日:2024-12-27
Applicant: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消毒系统,包括污水消毒反应单元、第一监控子单元、消毒剂投加子单元、第二监控子单元、消毒剂控制子单元;所述第一监控子单元、所述消毒剂投加子单元、所述第二监控子单元均与所述污水消毒反应单元和所述消毒剂控制子单元连接;所述消毒剂控制子单元的一输出端与所述消毒剂投加子单元的一输入端连通。其有益效果是:调控系统组成简单、操作方便,通过第一监控子单元、消毒剂投加子单元、第二监控子单元将监测的信号传递给消毒剂控制子单元,以调控消毒剂投加子单元对污水消毒反应单元中的污水进行消毒处理;通过出水ORP值指示污水消毒效果,提高了污水消毒出水水质稳定性,保障了出水生态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419068A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411320658.0
申请日:2024-09-23
Applicant: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容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其中,电容电极材料包括:硝酸铝、高锰酸钾以及活性炭。本发明将硝酸铝和高锰酸钾作为改性剂,通过氧化、模板效应和化学活化等多重机制,共同作用于活性炭,显著增大其比表面积和孔隙率,从而提高其对氟离子的吸附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0182942A
公开(公告)日:2019-08-30
申请号:CN201910462814.X
申请日:2019-05-30
Applicant: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活性污泥处理工艺,主要由进水管、生物处理池、二沉池、出水管、回流污泥泵、污泥浓缩池、回流污泥管、剩余污泥泵、剩余污泥管和在线监测仪表组成。本发明为了解决污水厂活性污泥工艺回流污泥量大的问题,通过采取污泥浓缩的方案来进一步减少污泥的含水率,减少污泥的回流量,提高活性污泥系统的利用率,提高效率。还能有效减少了生物处理池的容积,节省占地,从而减少了工程投资。
-
公开(公告)号:CN106829981A
公开(公告)日:2017-06-13
申请号:CN201710088396.3
申请日:2017-02-17
Applicant: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IPC: C01B33/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1B33/26 , C01P2002/72 , C01P2004/03 , C01P2004/22
Abstract: 一种多孔六方钾霞石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取坡缕石置入盐酸中活化后洗涤、烘干、研磨后获得物质A;S2、每20ml水中添加2~3g硝酸铝,搅拌均匀后,加入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钾与氢氧化钠的混合物,使得溶液中OH‑浓度为10~12mol/L,搅拌均匀,获得溶液B,再取1~1.5g物质A置入溶液B中,搅拌均匀,获得物质C备用;S3、将获得的物质C置入水热反应釜中,在160~220℃条件下反应3~72h,冷却至室温、离心、洗涤、烘干即获得多孔的六方钾霞石。其优点是:以酸活化的坡缕石为原料,有效的利用了坡缕石中的SiO2作为硅源,拓宽了坡缕石的应用。同时,通过本发明的方法使得制备的六方钾霞石为多孔状,有利于反应物及产物的扩散。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