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324577A
公开(公告)日:2024-07-12
申请号:CN202410470786.7
申请日:2024-04-18
Applicant: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IPC: C05G3/4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生物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富硒改性油桐壳生物炭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富硒改性油桐壳生物炭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改性油桐壳生物炭和亚硒酸盐溶液混合后搅拌、离心,得到富硒生物炭粗品;S2:将所述富硒生物炭粗品加入到壳聚糖和乙酸的混合溶液中搅拌,然后加入碱液,静置、洗涤、干燥、研磨、过筛,得到富硒改性油桐壳生物炭微球。本发明制备的富硒生物炭微球成品具有良好的控释能力,与普通硒肥对比,可有效减轻硒元素对土壤及植物的毒害,且缓释周期长,可长期为土壤补充硒元素。
-
公开(公告)号:CN118491483A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10470820.0
申请日:2024-04-18
Applicant: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生物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性油桐壳生物炭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性油桐壳生物炭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油桐壳烘干、破碎后,进行热解,得到生物炭前驱体;S2:将麻栎树叶和麻栎树下表层土壤混合后,加入营养液,搅拌、发酵、过滤、对过滤后的上清液浓缩后,得到发酵液;S3:将所述生物炭前驱体和发酵液混合后,振荡、离心,将得到的沉淀和交联剂混合交联、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改性油桐壳生物炭微球。本发明利用麻栎叶‑土壤发酵液对油桐壳生物炭进行改性,然后加入交联剂进行交联,可以得到一种提高土壤保水性能的改性生物炭微球。
-
公开(公告)号:CN110178558A
公开(公告)日:2019-08-30
申请号:CN201910573066.2
申请日:2019-06-28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枫香水培扦插育苗的方法,包括插穗采集、容器准备、营养液配制、插穗处理、扦插、扦插后管理和定植工序,采集优选的母株的硬枝进行修剪清洗后得到插穗,以组培瓶作为培养容器,将聚苯乙烯泡沫板剪成圆板并打孔,按配方配制营养液,并加入益培灵抑菌剂,然后进行煮沸,先将插穗浸泡于生根剂中,然后再置于装有营养液的培养容器中进行扦插水培,控制培养环境的光照个温度,向营养液定期加氧以及更换营养液,最后选取枫香水培苗定植于育苗棚内。本发明扦插生根率高且稳定,可规模化生产推广枫香优良种质资源,大田移栽成活率显著高于普通扦插苗,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9234701A
公开(公告)日:2025-01-03
申请号:CN202411381539.6
申请日:2024-09-30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提高极危植物狭叶坡垒顽拗性种子利用率的方法,包括种子收集、种子预处理、种子灭菌、诱导萌发、成苗培养、炼苗移栽和种质保存,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包括尚未失水的未成熟、半成熟和成熟自然条件下不能萌发成苗的种子,在种子数量一定的条件下,促进了种子更多地转化成幼苗;实现了狭叶坡垒种子在一定时间内的离体保存,打破了种子萌发利用必须在种子成熟采收时节的局限性,显著地提高了种子的利用率,为长期保存种质资源和规模化繁育提供了无菌材料,为该物种的保护生物、恢复生态以及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奠定了技术基础,对于拯救这一濒危树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4158309B
公开(公告)日:2022-07-05
申请号:CN202111442255.X
申请日:2021-11-30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促进濒危植物海南风吹楠种子萌发的方法,包括种子收集、选种及处理、沙床制备、播种、营养液配制和喷施以及播种后管理工序,采收海南风吹楠果实后,待果皮开裂取出种子,将种子进行杀虫水洗后,筛选出单粒重≥5.0 g的种子,并于35℃水浴6h,播种于备好的培养容器中,播种后将培养容器放入培养箱内,每天8:00~9:00向培养容器喷施营养液1次。本发明针对海南风吹楠种子的生理特点,在35℃水浴6h条件下完成形态后熟过程,结合营养液的喷施处理,种子萌发时间显著缩短,发芽率显著提高、具有操作简便、萌发迅速整齐的特点,满足海南风吹楠规模化栽培和规范化生产的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0199697A
公开(公告)日:2019-09-06
申请号:CN201910569144.1
申请日:2019-06-27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濒危植物狭叶坡垒水培扦插繁殖的方法,采集1~2年生的硬枝条作为插穗,在600~800mg/L的GGR生根剂中浸泡1~2h,插入扦插板,放置在装有营养液的培养容器中,将培养容器放在培养架上培养管护直至生根。本发明配制的专用营养液能够有效地促进狭叶坡垒扦插生根,并在营养液中添加了狭叶坡垒甲醇粗提物,其对霉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效地避免了发霉引起穗条腐烂,生根速度快、生根率高且稳定,以营养液作为介质水培扦插育苗,环境稳定可控,营养均衡,苗木生长健壮一致,管理简便,可节约大量成本,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9699100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411785215.9
申请日:2024-12-06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IPC: A01G17/00 , A01G24/20 , A01G24/25 , A01G24/15 , A01G7/00 , G01N21/25 , G06T7/00 , G06T7/62 , G06T7/9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彩叶枫香叶色评价的枫香良种选育方法,其是收集不同家系的枫香种子进行繁殖得到苗木并将其用于营建试验林,试验林营建后,每年12月于试验林枫香叶片变色盛期时对试验林进行测定;测定的指标包括叶色指标和生长指标;所述叶色指标包括叶片色系、单株变色量、叶片CIE‑Lab颜色空间参数;所述生长指标包括保存率和叶片健康度;选取达到上述各种指标的枫香家系品种作为最终选育出来的优良变色家系,然后按照营建试验林中所述的种子繁殖、苗木栽培、造林整地、定植、抚育、追肥、林地管理等内容进行培育并营建枫香林。本发明不仅可以选育得到枫香优良变色家系,而且具有便捷有效、适合推广应用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9422741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670885.6
申请日:2024-11-21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促进枫香变红的物理方法及其在营林中的应用,所述物理方法包括侧枝细丝勒割、侧枝环剥木质部和主干基部环剥木质部中的任意一种方法;侧枝细丝勒割是选择3年生枫香植株的侧枝并在侧枝的中部紧密缠绕尼龙细丝3圈;侧枝环剥木质部是选择3年生的枫香植株的侧枝并在距离侧枝基部3 cm的位置处环剥1圈且环剥宽度为3 cm,然后用保鲜膜包裹环剥的伤口;主干基部环剥木质部是选择3年生枫香植株并在距离主干基部10 cm处环剥1圈且环剥宽度为3 cm,然后用保鲜膜包裹环剥的伤口。本发明采用物理方法并不使用化学促进药剂,同样可以保证整个林分持续生长和整株变色效果良好,而且可以实现单株定向变色,达到提前、定时、定位变色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4158309A
公开(公告)日:2022-03-11
申请号:CN202111442255.X
申请日:2021-11-30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促进濒危植物海南风吹楠种子萌发的方法,包括种子收集、选种及处理、沙床制备、播种、营养液配制和喷施以及播种后管理工序,采收海南风吹楠果实后,待果皮开裂取出种子,将种子进行杀虫水洗后,筛选出单粒重≥5.0 g的种子,并于35℃水浴6h,播种于备好的培养容器中,播种后将培养容器放入培养箱内,每天8:00~9:00向培养容器喷施营养液1次。本发明针对海南风吹楠种子的生理特点,在35℃水浴6h条件下完成形态后熟过程,结合营养液的喷施处理,种子萌发时间显著缩短,发芽率显著提高、具有操作简便、萌发迅速整齐的特点,满足海南风吹楠规模化栽培和规范化生产的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9422740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667481.1
申请日:2024-11-21
Applicant: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IPC: A01G17/00 , A01C1/00 , A01C1/08 , A01C1/02 , A01G7/06 , A01C21/00 , A01G24/25 , A01G24/12 , A01G24/15 , A01G24/28 , A01G24/20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提高极小种群植物狭叶坡垒种子成苗率并改善幼苗生长状态的方法,它包括种子收集与筛选、种子清洗灭菌、种子促萌、种植、移栽、幼苗管理。本发明显著改善了提高狭叶坡垒了种子成苗率和苗木的生长表现,使得正常种子成苗率达96.72%,偏小种子成苗率达90.25%,幼苗1年高可长至45.52cm,地径可达5.04mm,幼苗健壮且生长状态一致,可为其回归自然、实现种群重建提供了苗木基础、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也为该物种的保护生物、恢复生态以及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奠定了技术基础,对于拯救这一濒危树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