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机污染地下水原位化学氧化工艺的修复效果预测建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943039B

    公开(公告)日:2023-04-14

    申请号:CN202111190476.2

    申请日:2021-10-13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污染地下水原位化学氧化工艺的修复效果预测建模方法,包括具体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基于污染场地的详细调查情况;步骤二、确定污染场地原位化学氧化工艺,明确相关参数范围;步骤三、使用Plackett‑Burman试验确定修复工艺的效果主要影响因子;步骤四、用Design Expert软件分析不同独立参数的响应,得到不同试验条件的试验组合;步骤五、以模拟样品为基础,开展实验室小试试验,等技术特征。本发明方法更加简便、对操作人员数理知识要求较低,且以数据作为依托,以统计学原理作为支撑,着重解决了由于地下复杂环境所带来的模型不确定性问题和数理计算困难问题。

    一种基于小球藻老化液循环再利用处理的物化组合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09534539B

    公开(公告)日:2022-03-04

    申请号:CN201811431598.4

    申请日:2018-11-27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小球藻老化液循环再利用处理的物化组合工艺,包括以下步骤:A.将小球藻老化液泵入臭氧反应池,投加双氧水,有选择性地氧化分解老化液中影响小球藻正常生长的抑制成分如脂肪酸等有机物,保留剩余的营养盐离子;B.步骤A处理的老化液泵入混凝沉淀池,投加自制的新型有机‑无机复合絮凝剂,混合搅拌,除去沉淀,进一步去除老化液中藻抑制有机物质;C.步骤B处理的老化液进入培养基营养盐在线监测与补加系统,在线监测藻培养液中藻消耗较多的铁、钾离子等营养元素,其他营养盐因在培养过程中变化很小可忽略不计,并向处理液中补加这些营养盐至原配方的浓度水平,实现处理后老化液的循环养殖小球藻。

    一种提高污水生物脱氮系统抗重金属污染冲击负荷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354184A

    公开(公告)日:2019-02-19

    申请号:CN201811298332.7

    申请日:2018-11-02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环境毒理学和污水生物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污水生物脱氮系统中微生物抗重金属污染冲击负荷的方法,在包含重金属污染物的污水生物脱氮系统中,外源投加由内脂化的高丝氨酸部分和碳数为6~14的酰基侧链所组成的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类化合物;本发明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处理效率高,少量药剂即可显著提高微生物抗重金属冲击负荷的能力,有效提高重金属污染胁迫下的污水生物处理系统出水水质,经济环保无二次污染,在污水生物处理系统受到重金属污染物毒性冲击时可及时、有效地提高系统稳定性及系统性能恢复能力,可称为重金属突发性污染事故下的污水应急处理技术。

    一种噬菌型细菌及其在污泥减量中的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5969690A

    公开(公告)日:2016-09-28

    申请号:CN201610395688.7

    申请日:2016-06-06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噬菌型细菌,经过鉴定为蛭弧菌类生物,简称蛭弧菌,其分类命名为蛭弧菌(Bdellovibrio sp.),该菌株已于2016年5月12号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11671。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噬菌型细菌在污泥减量中的应用。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细菌制备物。本发明的菌株从市政污水处理厂二沉池污泥中筛选得到,符合生物安全法规;所述菌株作为细胞侵噬菌应用于污泥破壁脱水中,通过侵噬悬浮细菌,裂解污泥絮体,大大提高污泥脱水与减量性能,以降低污水处理厂运行成本,兼顾生态与卫生安全性,有利于环境的生态文明建设。

    一种亚硝化细菌的培养液及制备和培养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898026A

    公开(公告)日:2014-07-02

    申请号:CN201410141638.7

    申请日:2014-04-09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典型氨氧化菌(Nitrosomonaseuropaea)的培养液和培养方法,包括培养液配方、细菌活化和培养。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目前该细菌培养难度大、要求高、培养过程中细菌易污染、增长缓慢等突出问题。本发明中培养液包含细菌增长所需的营养物质、生物缓冲剂和pH指示剂,能够促进细菌的生长,提高增殖能力和生存能力,并且能够通过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判断与调整细菌的生长状态和活性;在培养过程中,细菌经过活化,进一步提高了细菌的活性和生长速率,极大的缩短了培养周期,并且实现了pH的实时监测和调节,再次提高了细菌的生存能力,提高了培养效率。

    脱水污泥干化焚烧耦合热解多联产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981141A

    公开(公告)日:2020-04-10

    申请号:CN201911220547.1

    申请日:2019-12-03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脱水污泥干化焚烧耦合热解多联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利用流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建立污泥干化焚烧耦合热解多联产工艺仿真模型;2)输入热解污泥占总干燥污泥的质量比R,实现系统能量自给;3)改变R,获得产物最大产量。本发明从能量平衡和经济收益的角度展开分析,得出最优工艺参数R用于指导实际操作,为污泥干化焚烧耦合热解多联产工艺的运行实施提供参考,使污泥处理达到减量化、稳定化、资源化,具有良好的环境价值,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使用微生物裂解预处理耦合PAM絮凝剂化学絮凝的污泥脱水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683725A

    公开(公告)日:2020-01-14

    申请号:CN201910918353.2

    申请日:2019-09-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使用微生物预处理耦合PAM絮凝剂化学絮凝的污泥脱水方法,属于污泥处理技术领域。针对现有污泥脱水方法絮凝剂投加量大,成本高,脱水效果不理想并且会导致污泥后续处置困难和二次污染等问题,本发明充分利用一系列具有噬菌能力的细菌,通过其寄生并裂解污泥细菌细胞以获取生长所需蛋白等物质,将这类细菌制备成噬菌型细菌复合菌剂,配合PAM使用,进行市政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的预处理,以有效破坏污泥结构,提高污泥脱水性能,之后再用污水厂的常规机械脱水装置进行污泥脱水的全过程。在比常规PAM絮凝剂的使用量降低20-35%基础上,污泥脱水性能可提高5%以上。本发明处理市政污水生物处理工艺剩余污泥,提高污泥脱水性能,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减少污泥中有害病菌,提高污泥后续处置资源化潜力,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一种噬菌型细菌及其在污泥减量中的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5969690B

    公开(公告)日:2019-10-11

    申请号:CN201610395688.7

    申请日:2016-06-06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噬菌型细菌,经过鉴定为蛭弧菌类生物,简称蛭弧菌,其分类命名为蛭弧菌(Bdellovibrio sp.),该菌株已于2016年5月12号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11671。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噬菌型细菌在污泥减量中的应用。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细菌制备物。本发明的菌株从市政污水处理厂二沉池污泥中筛选得到,符合生物安全法规;所述菌株作为细胞侵噬菌应用于污泥破壁脱水中,通过侵噬悬浮细菌,裂解污泥絮体,大大提高污泥脱水与减量性能,以降低污水处理厂运行成本,兼顾生态与卫生安全性,有利于环境的生态文明建设。

    一种同步缓解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与控制污泥产率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160615A

    公开(公告)日:2019-01-08

    申请号:CN201810807414.3

    申请日:2018-07-21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膜生物反应器(MBR)膜污染控制与污泥产率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以蛭弧菌类细菌、黄色黏球菌、酵母菌、芽孢杆菌、放线菌的一种或几种制备多功能复合菌剂;2)将多功能复合菌剂直接或现场活化后根据水量、水质、系统温度,流加投入好氧膜生物反应器。通过向MBR反应器中投加一种具有生物捕食能力和胞外水解酶分泌能力强等特性的多功能复合菌剂,通过裂解微生物细胞壁并破坏污泥结构,抑制膜反应器上生物膜形成,减少污泥混合液中胞外聚合物(EPS)和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的含量,促进泥水同步降解,有效减缓MBR的膜污染并控制系统污泥产率,达到稳定反应器内污泥浓度的效果,减轻污水和污泥处理压力,并且对处理出水水质无影响。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