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联三维碳纳米复合聚氨酯材料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912659A

    公开(公告)日:2018-11-30

    申请号:CN201810592584.4

    申请日:2018-06-0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发明公开一种交联三维碳纳米复合聚氨酯材料的制备方法,通过胺类化合物与羧化氧化石墨烯(GO-COOH)、酸化碳纳米管(o-CNTs)的亲核反应,制得共价交联的三维复合碳纳米材料。相比碳纳米材料间的氢键和Π-Π键叠加作用,本发明通过共价键作用制得三维复合碳纳米材料,有助于碳纳米材料间结合力的增大。将制得的三维复合碳纳米材料作为热塑性聚氨酯(TPU)的填料,其在TPU基体中分散性明显提高,填料与TPU基体界面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TPU纳米复合材料具有氧化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两者独特的力学和热稳定性能,TPU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热分解温度分别最高达到63MPa、1700%、426℃。这有利于TPU在国防、油田、矿山等各国民经济领域的应用。

    一种多模式生物粒子浓缩仪

    公开(公告)号:CN112903411A

    公开(公告)日:2021-06-04

    申请号:CN202110101923.6

    申请日:2021-01-25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nventor: 项楠 任慧 倪中华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模式生物粒子浓缩仪,包括液路控制芯片,其上集成有若干截止阀、与截止阀对应连通的流体通路、与流体通路对应连通的流体接口;每个截止阀均包括一液路流道和一气路流道;浓缩芯片,其上设置有与截止阀的液体进出口对应连接的细胞样品液入口、细胞浓缩液出口和若干废液出口;储液罐模块,具有样品液罐、废液罐和收集液罐,分别通过管路经液路控制芯片与浓缩芯片连接,形成液路循环系统;以及气路控制模块,其包括气源和若干电磁阀及连接管路,用于控制各截止阀的通断,并且为储液罐模块的各液罐提供稳定气压;液路循环系统具有初次浓缩模式、废液回收模式和再浓缩模式功能,实现多种细胞样品的快速、自动、高倍率的浓缩。

    一种改性芳纶-热塑性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096742B

    公开(公告)日:2020-11-03

    申请号:CN201810583998.0

    申请日:2018-06-0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改性芳纶‑热塑性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通过二异氰酸酯、胺类化合物的酰胺化反应对芳纶改性,在芳纶表面引入氨基官能团及氨基甲酸酯,芳纶表面粗糙度增大、表面活性基团增多;通过正硅酸四乙酯、硅烷偶联剂改性氧化石墨烯,用于热塑性聚氨酯的纳米改性,可引入环氧官能团与芳纶表面的氨基官能团反应,改善芳纶与热塑性聚氨酯的界面性能及界面结合力,提高芳纶‑热塑性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本发明利用热压法制得改性芳纶‑热塑性聚氨酯复合材料,其撕裂强度及界面间剥离强度最高分别达到170KN/m、200N/25mm。本发明对芳纶/热塑性聚氨酯复合材料的改性研究,有利于扩大其在油田、矿山、航空等领域的应用。

    一种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751741B

    公开(公告)日:2019-06-21

    申请号:CN201611125878.3

    申请日:2016-12-0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为:通过溶液溶溶共混法将改性碳纳米管复合纳米材料添加到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中,提高了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进而制备高性能聚氨酯纳米复合软管。通过在酸化碳纳米管表面原位生长纳米二氧化硅(SiO2)和纳米二氧化钛(TiO2)核壳包裹层,形成核壳型碳纳米管复合纳米材料,使碳纳米管(CNTs)、SiO2和TiO2三者能实现均匀分散和复合,通过硅烷偶联剂的偶联改性和TPU有效复合,很好地改善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提高无机材料在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进而制备高性能聚氨酯纳米复合软管,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拓展了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应用领域。

    一种硫脲类共聚物热稳定剂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383276B

    公开(公告)日:2019-06-18

    申请号:CN201710533125.4

    申请日:2017-07-03

    Applicant: 东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8F220/60 C08F2220/603 C08L27/06 C08L2201/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硫脲类共聚物热稳定剂及其制备方法,该热稳定剂是由4‑(3‑苯甲酰基硫脲基)苯基丙烯酸酯单体和丙烯酰胺N杂环衍生物单体通过自由基共聚反应制得,其结构通式为:其中,R为中的一种,聚合度X为300~500,聚合度Y为600~1000。该硫脲类共聚物热稳定剂为高分子共聚物,环境友好,其特有的二取代硫脲结构在加工过程中易取代聚氯乙烯链上的不稳定氯原子,形成稳定结构,减少共轭体系的形成,分子侧链中含有的亚胺基和碱性N杂环基团,可快速吸收产生的氯化氢,抑制氯化氢的自催化作用,提高聚氯乙烯的热稳定性,分子结构中的酯基具有润滑作用。

    一种改性芳纶-热塑性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096742A

    公开(公告)日:2018-12-28

    申请号:CN201810583998.0

    申请日:2018-06-0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改性芳纶-热塑性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通过二异氰酸酯、胺类化合物的酰胺化反应对芳纶改性,在芳纶表面引入氨基官能团及氨基甲酸酯,芳纶表面粗糙度增大、表面活性基团增多;通过正硅酸四乙酯、硅烷偶联剂改性氧化石墨烯,用于热塑性聚氨酯的纳米改性,可引入环氧官能团与芳纶表面的氨基官能团反应,改善芳纶与热塑性聚氨酯的界面性能及界面结合力,提高芳纶-热塑性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本发明利用热压法制得改性芳纶-热塑性聚氨酯复合材料,其撕裂强度及界面间剥离强度最高分别达到170KN/m、200N/25mm。本发明对芳纶/热塑性聚氨酯复合材料的改性研究,有利于扩大其在油田、矿山、航空等领域的应用。

    用于肿瘤细胞团簇分选的微流控芯片

    公开(公告)号:CN113713867A

    公开(公告)日:2021-11-30

    申请号:CN202110908804.1

    申请日:2021-08-09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nventor: 项楠 任慧 倪中华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肿瘤细胞团簇分选的微流控芯片,涉及细胞团簇的分选器件,解决了现有微流控芯片的操控精度不高、通量不高的技术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该微流控芯片的螺旋主流道的设计为梯形横截面,其相比矩形流道结构,产生了垂直于截面主流动方向的非对称二次流旋涡。细胞在惯性升力和二次流迪恩拽力影响下逐渐产生惯性聚焦效果并横向迁移至不同的平衡位置,具体表现为小尺寸单体细胞受强二次流主导作用被诱捕至靠近流道外壁面的强涡流处,而大尺寸团簇细胞受强惯性升力主导作用聚焦于流道内壁面处,可以实现尺寸差异的单体细胞与团簇细胞的分离。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