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209579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616163.2
申请日:2024-11-13
Applicant: 东北电力大学 , 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双馈风机运行差异性的风电场电压主动支撑控制方法,属于电压安全稳定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S1、通过系统并网点电压跌落程度计算系统无功需求;S2、整定风电场控制策略分段判据;S3、考虑电压支撑能力差异化进行无功分配;S4、对无功功率进行协调与二次分配。本发明采用上述的基于双馈风机运行差异性的风电场电压主动支撑控制方法,可以确保电力系统受到大扰动时电网电压在允许范围内,可以使得风电场中各风电机组无功容量充分挖掘及利用,还可以减少故障期间对风电场有功输出的削减,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05390759A
公开(公告)日:2016-03-09
申请号:CN201510740438.8
申请日:2015-11-04
Applicant: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国家电网公司
IPC: H01M10/4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4207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锂电池的状态确定方法,涉及电动汽车锂电池技术领域。方法包括:获取锂电池组中各锂电池单体在一次充放电过程中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的最大温度差;获取所述锂电池组中各锂电池单体的工作电压,并确定各锂电池单体的工作电压之间的最大电压差;获取所述锂电池组中各锂电池单体的内阻值增量,并确定各内阻值增量的最大值;根据所述最大温度差、最大电压差和/或所述各内阻值增量的最大值确定所述电动汽车锂电池的状态。本发明避免了当前的电动汽车锂电池的状态难以确定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5390759B
公开(公告)日:2018-03-23
申请号:CN201510740438.8
申请日:2015-11-04
Applicant: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国家电网公司
IPC: H01M10/42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锂电池的状态确定方法,涉及电动汽车锂电池技术领域。方法包括:获取锂电池组中各锂电池单体在一次充放电过程中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的最大温度差;获取所述锂电池组中各锂电池单体的工作电压,并确定各锂电池单体的工作电压之间的最大电压差;获取所述锂电池组中各锂电池单体的内阻值增量,并确定各内阻值增量的最大值;根据所述最大温度差、最大电压差和/或所述各内阻值增量的最大值确定所述电动汽车锂电池的状态。本发明避免了当前的电动汽车锂电池的状态难以确定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3344917A
公开(公告)日:2013-10-09
申请号:CN201310233747.7
申请日:2013-06-13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 国家电网公司 , 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1R31/3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锂电池参数确定方法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锂电池循环寿命快速测试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根据电池样本的极化电压特性,确定循环寿命快速测试的荷电状态区间;步骤2:进行电池循环寿命快速测试,得到循环寿命测试实验数据;步骤3:部分荷电区间循环寿命推演数学模型;步骤4:建立0-100%荷电区间循环寿命推演数学模型;步骤5:得到电池0-100%荷电状态区间的循环寿命公式;步骤6估算出该测试电池的循环寿命。本发明避免了常规测试时间长、加速循环寿命测试方法与实际偏差大的不足,缩短了电池的设计、开发与测试周期。
-
公开(公告)号:CN103344917B
公开(公告)日:2015-08-12
申请号:CN201310233747.7
申请日:2013-06-13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 国家电网公司 , 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1R31/3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锂电池参数确定方法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锂电池循环寿命快速测试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根据电池样本的极化电压特性,确定循环寿命快速测试的荷电状态区间;步骤2:进行电池循环寿命快速测试,得到循环寿命测试实验数据;步骤3:部分荷电区间循环寿命推演数学模型;步骤4:建立0-100%荷电区间循环寿命推演数学模型;步骤5:得到电池0-100%荷电状态区间的循环寿命公式;步骤6估算出该测试电池的循环寿命。本发明避免了常规测试时间长、加速循环寿命测试方法与实际偏差大的不足,缩短了电池的设计、开发与测试周期。
-
公开(公告)号:CN119651563A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411696822.8
申请日:2024-11-26
Applicant: 东北电力大学 ,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计及频率约束的高比例新能源电网孤岛划分方法,属于电力系统稳定分析与控制技术领域,包括利用点电压相角信息,计算发电机和新能源场站的同调耦合性矩阵;构建同调信息无向图并计算归一化拉普拉斯矩阵;进行特征值分析,确定同调机群数量以及发电机和新能源场站的坐标;通过逆映射确定同调机群组成,得到多类型电源分群结果;根据多类型电源分群结果建立同调分群约束和频率安全约束;构建孤岛划分最优断面搜索模型并求解,获得最优解列断面。本发明采用上述方法,实现了对多类型电源的同调分群,通过构建考虑新能源支撑能力和频率约束的孤岛划分最优断面搜索模型并求解,得到了最优的孤岛划分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9482746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510053354.0
申请日:2025-01-14
Applicant: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东北电力大学
IPC: H02J3/46 , G06F30/20 , G06Q10/04 , G06Q50/06 , F24S10/00 , F24S60/00 , F28D20/00 , H02J3/38 , H02J3/28 , G06F111/04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沙尘暴天气下新能源电网的韧性提升方法,属于新能源电网安全运行领域,包括以下步骤:S1、构建新能源电网模型;S2、基于新能源电网模型,构建沙尘暴天气下新能源电网影响模型;S3、基于沙尘暴天气下新能源电网影响模型制定韧性提升策略,韧性提升策略的目标函数为负荷提升量和光伏发电总出力最大为目标构建模型,约束条件为:储能设备约束、机组出力约束、节点功率平衡约束、支路潮流约束、维修约束和清洁约束。采用上述一种沙尘暴天气下新能源电网的韧性提升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沙尘暴影响下系统负荷削减量,加快系统恢复进程,增强电力系统抵御沙尘暴的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8336686A
公开(公告)日:2024-07-12
申请号:CN202410344785.8
申请日:2024-03-25
Applicant: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南京供电分公司 , 东北电力大学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IPC: H02J3/00 , H02J3/38 , H02J3/06 , G06Q10/063 , G06Q50/06
Abstract: 一种分布式光伏配电台区多时空尺度调节方法和系统,属于分布式光伏配电领域。分布式光伏配电台区多时空尺度调节方法包括:(1)分析台区调节资源多时间尺度调节特性,建立台区资源调节模型;(2)分布式光伏台区集群划分;(3)构建台区优化模型。本发明解决了局部节点电压越限、网损增加、调节能力不足和光伏无法就地就近消纳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2564130B
公开(公告)日:2023-01-06
申请号:CN202011375073.0
申请日:2020-11-30
Applicant: 东北电力大学 ,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电经柔性直流并网的受端系统稳定性能改善方法,该方法包括:风电经柔性直流并网的受端系统稳定性能改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根据发电机转子运动方程推导传统VSG控制方程,将频率偏差量引入转子运动方程推导出可实现无差调频的IVSG控制方程;根据贝兹理论中风能利用系数的定义式,研究转速、桨距角对风能利用系数的影响;根据风电出力特性,设计变桨、变速功率减载控制方式;将IVSG控制方程应用于弱电网侧换流器,将变桨、变速功率减载控制方式应用到风电场中;综合考虑交流电网潮流约束、直流电压阈值约束,设计海上风电经柔性直流接入弱电网系统备用功率支援能力的协同控制策略。
-
公开(公告)号:CN114690034A
公开(公告)日:2022-07-01
申请号:CN202210246296.X
申请日:2022-03-14
Applicant: 东北电力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小波耗散能量谱的强迫振荡源定位方法,包括:对发电机的电气变化量进行小波变换,得到各电气变化量的小波系数矩阵;计算各发电机在各小波系数矩阵处的小波耗散能量谱,根据小波耗散能量谱在各小波尺度系数下的变化趋势,定位于强迫振荡强相关的关键尺度小波系数;提取出各发电机在关键尺度小波系数处对应的小波耗散能量谱;将n台发电机的小波耗散能量谱按柱状排列,根据所提基于小波耗散能量谱的电力系统强迫振荡源定位判据,定位振荡源;输出强迫振荡源定位结果。本发明不仅继承了传统DEF无需详细系统模型和元件参数便能定位强迫振荡源的特点,还避免了传统时域DEF需对所需电气量进行信号重构处理,提高了强迫振荡源的定位效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