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298945A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410401806.5
申请日:2024-04-03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16C20/10 , G16C10/00 , G16C20/30 , G06F30/23 , G16C60/00 , G06F111/04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核反应堆堆芯运行分析方法和系统,该方法包括:建立固态堆芯几何模型;对几何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并设置固态堆芯的物性参数和边界条件;建立中子核数据库,基于该数据库和固态堆芯几何模型进行中子物理计算,得到固态堆芯的功率大小及功率分布结果;根据固态堆芯功率大小及功率分布结果,做热力分析计算得到固态堆芯的温度分布结果;基于固态堆芯的堆芯温度分布结果,做力学分析计算,以得到形变几何计算结果;基于固态堆芯的堆芯温度分布的结果,和形变几何计算结果,迭代进行中子物理计算,直至迭代计算的结果满足特定收敛条件;基于迭代计算的结果,得到稳态情况下固定堆芯的中子物理学参数、温度分布参数和应力应变分布参数。
-
公开(公告)号:CN114914004B
公开(公告)日:2024-06-07
申请号:CN202210384105.6
申请日:2022-04-13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21C15/257 , G21C15/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管反应堆用换热器及支撑结构,换热器涉及反应堆用换热器技术领域,包括高温热管和换热器壳体,所述换热器壳体的两端均安装有换热器端板;热管反应堆用换热器支撑结构,包括换热器支座和支撑底板,所述换热器端板通过换热器壳体支撑在支撑底板上。本发明能够实现高温热管与气体的热量传输,并通过支撑结构允许换热器壳体因轴向膨胀而轴向移动;在热管反应堆正常运行期间,本发明可实现将反应堆的热量通过高温热管和热管换热器传递给热动转换系统的工作介质;在事故情况下能够将热量以自然对流的方式传输到环境空气,从而带出堆芯衰变热,以非能动形式实现余热排出,确保反应堆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17219302A
公开(公告)日:2023-12-12
申请号:CN202311434913.X
申请日:2023-10-31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21C15/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反应堆的余热排出系统,包括:循环回路,与所述反应堆连通,所述循环回路具有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支路上设有第一隔离阀,所述第二支路上设有第二隔离阀;熔盐储能回路,包括熔盐冷罐、熔盐热罐、熔盐换热器和控制阀,所述熔盐换热器接入所述第一支路,所述熔盐冷罐和熔盐热罐与所述熔盐换热器连通,且所述熔盐冷罐的高度高于所述熔盐热罐,所述控制阀设置在所述熔盐冷罐与所述熔盐换热器;气体排热回路,接入所述第二支路。本申请提供的反应堆余热排出系统即能够保证堆芯运行正常时余热的回收利用,又能保证在极端工况下安全排出堆芯余热,保障了反应堆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851981A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510338673.6
申请日:2025-03-21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重水慢化熔盐堆,涉及核反应堆技术领域。本申请提供的重水慢化熔盐堆包括反应堆容器和堆芯,反应堆容器具有熔盐进口和熔盐出口,所述熔盐进口和所述熔盐出口均位于所述反应堆容器的下部;堆芯位于所述反应堆容器内,所述堆芯包括熔盐通道和重水容纳空间,所述重水容纳空间包裹所述熔盐通道且填充重水,所述熔盐通道连接在所述熔盐进口和所述熔盐出口之间。本申请采用液态重水替代固体石墨作为慢化剂,一方面满足熔盐堆的慢化要求,另一方面也可解决固体慢化材料辐照肿胀及定期更换的问题,提高核电厂的本质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538441A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411591353.3
申请日:2024-11-08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30/17 , G06F30/23 , G21C15/257 , G06F119/08 , G06F113/08 , G06F113/14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热管堆堆芯和热管的耦合计算方法、计算设备及存储介质,涉及核反应堆技术领域。本申请通过引入假想流体,将耦合变量映射到该假想流体,实现堆芯模型和热管模型的耦合,只需开发堆芯模块和热管模块各自的耦合接口,更换其中任一模块时无需修改另一模块的耦合接口,提升了热管堆系统安全分析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049741A
公开(公告)日:2024-11-29
申请号:CN202411189992.7
申请日:2024-08-28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钠冷快堆燃料棒及反应堆堆芯。该钠冷快堆燃料棒包括外包壳和内包壳,均为管状结构,内包壳设置在外包壳内;下端塞和上端塞,分别与外包壳和内包壳的底部及顶部结构密封配合,以使外包壳和内包壳之间形成一个环形密闭空腔;燃料芯块,设置在环形密闭空腔内;在外包壳表面上形成吸液芯结构,以提供从下端塞侧向上端塞侧的冷却流道,钠冷却剂经过冷却流道以冷却外包壳表面。本发明能够有效降低燃料棒表面温度,充分利用吸液芯的非能动特性,事故工况下能够保障燃料棒的热量导出,提高反应堆堆芯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069148B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411535120.1
申请日:2024-10-31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两回路间接循环式超临界水堆。该两回路间接循环式超临界水堆包括一回路系统,包括经由第一管路串联的压力容器、主换热器、主泵和稳压装置,压力容器内设有水堆,主泵用于驱动一回路冷却剂沿第一管路流动,使一回路冷却剂经由稳压装置进入水堆压力容器的堆芯,并吸收堆芯产生的热量并进入主换热器,在一回路系统中一回路冷却剂运行在水的超临界态以上;二回路系统,包括接入主换热器的第二管路,二回路工质运行于第二管路内,二回路工质与一回路冷却剂在主换热器内交换热量,二回路系统用于向第二管路连接的外部设备提供热能。本发明能够提升超临界水堆的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069148A
公开(公告)日:2024-12-03
申请号:CN202411535120.1
申请日:2024-10-31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两回路间接循环式超临界水堆。该两回路间接循环式超临界水堆包括一回路系统,包括经由第一管路串联的压力容器、主换热器、主泵和稳压装置,压力容器内设有水堆,主泵用于驱动一回路冷却剂沿第一管路流动,使一回路冷却剂经由稳压装置进入水堆压力容器的堆芯,并吸收堆芯产生的热量并进入主换热器,在一回路系统中一回路冷却剂运行在水的超临界态以上;二回路系统,包括接入主换热器的第二管路,二回路工质运行于第二管路内,二回路工质与一回路冷却剂在主换热器内交换热量,二回路系统用于向第二管路连接的外部设备提供热能。本发明能够提升超临界水堆的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298946A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410401807.X
申请日:2024-04-03
Applicant: 上海申核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16C20/10 , G16C20/30 , G16C10/00 , G16C60/00 , G06F30/20 , G06F111/04 , G06F119/08 , G06F119/14 , G06F119/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管堆的多物理耦合计算方法、装置及可读介质,其中方法包括:步骤S1对热管堆各部件进行建模,建立热管堆仿真模型、堆芯中子物理学计算模型和热工计算模型;步骤S2建立共享文件夹;步骤S3基于堆芯中子物理计算模型和热管堆仿真模型计算堆芯功率分布,将堆芯功率分布输出到共享文件夹中;步骤S4热工计算模型根据堆芯功率分布进行堆芯热工计算、堆芯力学计算、热管计算和换热器计算,得到当前时间步的热工参数步骤S5判断当前时间步是否达到预设模拟时间,如果否,时间步进,并将当前时间步的热工参数作为堆芯中子物理学计算模型下一时刻的输入;直至满足预设模拟时间,输出计算结果。
-
公开(公告)号:CN113792500B
公开(公告)日:2023-08-04
申请号:CN202111043295.7
申请日:2021-09-07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30/28 , G06F17/18 , G06F113/08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核反应堆安全分析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铅铋堆系统热耦合计算方法,包括稳态计算和瞬态计算,稳态计算结果是瞬态计算的初值条件,瞬态计算前需先进行稳态计算。本发明提出的计算方法考虑了靶区和堆区之间的实时热量传递,对于事故工况的描述更精细;基于本计算方法开发的软件可用于研究事故工况下加速器驱动的次临界铅铋堆系统靶、堆之间的热耦合特性及其对整个系统安全性的影响,为系统的设计及优化提供参考;兼顾局部细节描述与整体计算效率,既能有效描述边界处热量传递对整个系统的影响,又不至于计算效率过低(如全系统三维建模),有利于设计方案的快速迭代;整个软件系统可具有完备的自主知识产权。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