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钢表面打磨系统及打磨方法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673898A

    公开(公告)日:2023-02-03

    申请号:CN202211273132.2

    申请日:2022-10-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钢表面打磨系统及打磨方法,包括龙门支架、旋转平台装置以及打磨装置,旋转平台装置和打磨装置二者均设置在龙门支架上,且旋转平台装置驱动打磨装置水平转动;打磨装置包括桁架、驱动模组、恒力装置以及柔性打磨头,桁架水平连接在旋转平台的输出端,驱动模组和恒力装置二者均设置在桁架上,且驱动模组驱动恒力装置做往复直线运动;柔性打磨头设置在恒力装置的下端,恒力装置驱动柔性打磨头沿竖直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其打磨轨迹为直线,能够有效地避免磨痕存在交叉角度的情况发生,从而便于带钢成像检测;且能够分别进行横向打磨、竖向打磨以及斜向打磨,实现了多角度打磨,能够解决带钢缺陷类型多元化的情况。

    自动适应带钢表面打磨及缺陷检测装置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952467B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210488131.3

    申请日:2022-05-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动适应带钢表面打磨及缺陷检测装置和方法,包括:桁架机器人、带钢打磨装置、缺陷检测装置、辅助装置;带钢打磨装置、缺陷检测装置、辅助装置设置在桁架机器人上;辅助装置在打磨过程中调整带钢打磨装置与带钢贴合状态;带钢打磨装置的打磨轨迹为直线,磨痕沿着带钢宽度方向。本发明通过辅助托辊装置,在打磨过程中改善油石与带钢贴合状态,可以适应带钢板形问题情况下的打磨及缺陷检测,并且本发明打磨轨迹为直线,磨痕沿着带钢宽度方向,满足带钢成像检测条件。在带钢板形存在悬垂、c翘等情况下,通过辅助托辊作用,在不同位置处,带钢成像高度相同,保证了成像质量,避免出现因为高度导致的明暗条纹等不均匀现象。

    带钢表面磁力打磨装置及带钢打磨机器人

    公开(公告)号:CN118848813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0140471.6

    申请日:2024-01-3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涉及带钢自动打磨技术领域的带钢表面磁力打磨装置及带钢打磨机器人,包括夹持装置、磨料手柄、柔性基底、永磁铁组以及磨料,夹持装置夹持着磨料手柄,磨料手柄连接柔性基底,柔性基底连接永磁铁组,永磁铁组连接磨料,磨料通过永磁铁组吸附带钢与之贴合。本发明通过永磁铁组将带钢吸附并脱离带钢建张的传统打磨形式,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及成本,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带钢打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提高带钢擦拭均匀性装置及冷轧轧机组

    公开(公告)号:CN118417342A

    公开(公告)日:2024-08-02

    申请号:CN202310091623.3

    申请日:2023-02-0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涉及带钢生产技术领域的提高带钢擦拭均匀性装置及冷轧轧机组,包括送布棍、擦拭装置、收布棍、工作区擦拭布以及带钢,擦拭装置位于送布棍和收布棍之间,带钢分别位于送布棍、擦拭装置以及收布棍的底部,工作区擦拭布位于擦拭装置和带钢中间;当擦拭装置处于工作状态时,擦拭装置的柔性擦拭头下降至第一位置,送布棍和收布棍保持固定,工作区擦拭布连接带钢;当擦拭装置处于停止工作状态时,柔性擦拭头抬升至第二位置,送布棍和收布棍同步转动,用于更新工作区擦拭布。本发明通过多个柔性擦拭头组合使工作区擦拭布与带钢有恒定压力,提高带钢表面擦拭效果,保证带钢打磨效果,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带钢擦拭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多颗粒磨料组合式带钢柔性打磨装置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551470A

    公开(公告)日:2023-08-08

    申请号:CN202210101146.X

    申请日:2022-01-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颗粒磨料组合式带钢柔性打磨装置和方法,包括:恒力装置(1)、柔性基底(5)、多颗粒磨料(6);恒力装置(1)施压驱使柔性基底(5)贴合带钢表面,令柔性基底(5)随着带钢的弯曲而适应性地改变形状,使得柔性基底(5)上设置的多颗粒磨料(6)保持与带钢表面的接触。本发明通过使用多磨料颗粒6,并通过柔性基底5保证带钢在打磨过程中打磨头可以有微小角度变化的自适应性,随着带钢的弯曲变形自动改变打磨工具的形状,增加打磨头与带钢的接触面积,提高自动打磨的效果,可以普遍推广到用于冷轧轧机组生产出口处的带钢自动打磨系统上,有效的改善了打磨过程中漏磨的现象,从而替代人工打磨。

    冷轧带钢自动打磨装置及打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523907A

    公开(公告)日:2021-10-22

    申请号:CN202010290661.8

    申请日:2020-04-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冷轧带钢自动打磨装置及打磨方法,包括开卷建张装置、移动装置、柔性打磨装置、压缩空气供给装置以及控制系统,其中:开卷建张装置对钢卷开卷并水平建张;移动装置带动柔性打磨装置在三维方向移动;压缩空气供给装置对柔性打磨装置提供气源;控制装置控制柔性打磨装置对带钢表面打磨。本发明主要针对传统人工对冷轧带钢进行打磨过程中费时费力及漏检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冷轧带钢自动打磨的装置和打磨方法,以实现自动化的带钢缺陷打磨和高效打磨;可通过控制不同的打磨方式较为有效地减少人工打磨对缺陷的破坏及漏检;能够大幅降低工人的生产操作强度,对现场生产和操作有较高使用价值。

    检测带钢磨后表面缺陷的成像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390886A

    公开(公告)日:2021-09-14

    申请号:CN202010167909.1

    申请日:2020-03-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检测带钢磨后表面缺陷的成像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包括:在底座的正上方两侧设计有两条滑道,T型块安装于滑道上,线光源安装支架通过角度旋转轴与T型块锁紧,线阵相机安装支架固定于底座上,快换盘安装于底座上方,线光源安装支架是H型结构,在两侧连接杆下方通过L型连接件安装线光源,线阵相机安装支架是H型结构,两侧连接杆下方通过紧固螺栓安装于底座上,相机底座是由垫高块、角位台、直线滑台和斜坡块依次组合安装,线阵相机安装于相机底座的垫高块一侧。本发明能够灵活调整线阵相机和线光源的高度和角度,满足不同带钢磨后表面缺陷成像,配套缺陷检测系统完成带钢磨后表面缺陷的图像采集。

    可自动调平的柔性打磨头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440205A

    公开(公告)日:2021-03-05

    申请号:CN201910803308.2

    申请日:2019-08-28

    Inventor: 王晓丹 黄学锋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自动调平的柔性打磨头装置,包括自动调平机构(100)、气动夹具(300)以及柔性基底(400),自动调平机构(100)、气动夹具(300)、柔性基底(400)依次连接,柔性基底(400)可拆卸安装在气动夹具(300)上,当柔性基底(400)压紧带钢(600)并打磨带钢(600)表面时,自动调平机构(100)能够自适应扭动使柔性基底(400)表面适应带钢(600)表面的形变,保证柔性基底(400)与带钢(600)接触面摩擦均匀,增加打磨头(700)与带钢(600)的接触面积,大大提高了打磨质量。

    一种基于非安全通讯接口的数据安全处理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577759B

    公开(公告)日:2016-07-06

    申请号:CN201210281078.6

    申请日:2012-08-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非安全通讯接口的数据安全处理装置,该装置包括三个同一架构配置的计算逻辑处理模块,各模块之间由基于Socket连接的数据传输接口,各计算逻辑处理模块具备与外部、下层系统通信的全双工输入、输出接口;本装置可实现三种数据处理功能:同步控制信号处理:计算逻辑处理模块分别接收到下层系统发送的同步控制信号,当三个模块都收到且经过比较一致时向下层系统发送同步释放信号;输入数据冗余处理:上层系统向下层系统发送数据,经三个计算逻辑处理模块冗余处理使得输入到下层系统的数据一致;输出数据冗余处理:下层系统向上层系统输出数据,经三个计算逻辑处理模块冗余处理使得输出到上层系统的数据正确。

    基于VME总线嵌入式系统I/O板卡驱动设计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4298182A

    公开(公告)日:2015-01-21

    申请号:CN201310304170.4

    申请日:2013-07-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90/02 G05B19/4183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VME总线嵌入式系统I/O板卡驱动设计方法,包括步骤:根据需求设计板卡需要实现的驱动功能;根据板卡功能说明书从需要实现的驱动功能中筛选I/O板卡驱动功能需求;根据I/O板卡驱动功能需求进行驱动程序接口设计;驱动程序编码,生成驱动程序;进行驱动功能测试,完善驱动结构。本发明根据操作系统的运行环境,管理的外设是否存在而决定是否在系统启动时加载相应的设备驱动程序,以免加载了不必要的程序而多占用内存空间;不会出现地址重复现象;能够更加灵活的使用I/O硬件;对驱动程序进行快速移植;能够对同一驱动程序进行多次调用,实现可重入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