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棒材料共晶氧化的实验系统与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329969A

    公开(公告)日:2024-07-12

    申请号:CN202410478572.4

    申请日:2024-04-19

    IPC分类号: G01N25/48

    摘要: 一种控制棒材料共晶氧化的实验系统,包括:实验舱和分别与之相连的用于提供氩气环境、乏蒸汽环境和充足蒸汽环境的气氛供应系统、用于收集、分离以及测量反应尾气浓度的气态产物分析系统、数据测量采集系统以及控制系统,待实验材料设置于配置可视化窗口的实验舱内,控制系统分别与气氛供应系统、气态产物分析系统和数据测量采集系统相连以实现实验控制和数据分析。本发明能够分别进行B4C‑不锈钢共晶反应、固态B4C氧化反应及B4C‑不锈钢共晶混合物氧化反应的多项实验研究,获得在宽温度范围下的B4C‑不锈钢共晶反应速率常数模型、实现高温蒸汽环境中B4C及其共晶混合物的氧化过程仿真和严重事故下B4C共晶熔化及氧化行为仿真,开发B4C共晶反应模型与氧化反应模型。

    广视角承压抑压冷却冲击过程模拟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1192698B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2010017894.0

    申请日:2020-01-08

    IPC分类号: G21C17/00

    摘要: 一种广视角承压抑压冷却冲击过程模拟系统,包括:抑压水池、鼓泡器机构、气体供应机构、测量机构和控制模块,其中:鼓泡器机构设置于抑压水池内并与气体供应机构相连,气体供应机构通过抑压水池与鼓泡器机构相连,测量机构与抑压水池相连并采集压力信号、声音信号、振动信号和温度信号,控制模块与测量机构相连并对采集到的高频压力信号、声音信号和振动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或者小波分析计算分析,得到抑压冲击特性规律。本发明通过各传感器测量并分析得到抑压冲击过程中的冷凝传热和冲击载荷特性,从而得到抑压水池抑压冲击过程。

    液滴环境下氧浓度实时测量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4113484B

    公开(公告)日:2022-08-05

    申请号:CN202111416407.9

    申请日:2021-11-26

    IPC分类号: G01N33/00 G01K7/22

    摘要: 一种液滴环境下氧浓度实时测量装置,包括:测量管道以及设置于其进气口一侧内部的气液分离结构、依次设置于出气口一侧的压力传感器和内置热电阻的氧化锆氧浓度传感器、数字信号转换器、信号放大器和信号处理单元,其中:压力传感器、热电阻以及氧化锆氧浓度传感器分别连接至数字信号转换器以及信号放大器,信号处理单元根据模数转换和放大后的氧化锆氧浓度传感信号以及压力传感信号、温度传感信号计算出实时氧浓度。本发明利用压力信号和温度信号对变压环境下的氧浓度信号进行修正,可以对压力变化范围在0‑0.5MPa,氧气浓度在0‑21%范围内的气体氧浓度进行实时测量。

    微通道内气溶胶穿透检测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466104B

    公开(公告)日:2022-02-11

    申请号:CN202110738969.9

    申请日:2021-06-30

    IPC分类号: G01N15/08 G01N15/02

    摘要: 一种微通道内气溶胶穿透检测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过渡夹持管段、垂直设置于其中的圆柱体微通道试件以及微通道试件上、下游的气溶胶取样测量机构;圆柱体微通道试件包括:两个相对贴合的半圆柱体不锈钢块以及水平相对设置于贴合面中的两片铝箔片;本发明针对安全壳事故条件下气溶胶泄漏过程的特定边界条件,通过可拆卸式微通道试件、流动方向温度梯度控制以及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可适用于微通道两端压差<7.0barg、气溶胶温度<180℃,流动方向温度梯度<1℃/mm参数条件下的气溶胶穿透检测。

    基于浊度计获取气溶胶浓度的实时在线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816378B

    公开(公告)日:2021-09-14

    申请号:CN202011639963.8

    申请日:2020-12-31

    IPC分类号: G01N15/06

    摘要: 一种基于浊度计获取气溶胶浓度的实时在线测量方法,通过将取样的高温高水蒸气份额气溶胶引入冷凝罐中,经罐内的冷水充分水洗和冷却后,形成浑浊的固液悬浮液,再通过实时测量固液悬浮液的浊度值、冷凝罐内冷水总体积、取样时间、气溶胶载气中不凝结空气流量以及水蒸气份额,间接得到气溶胶中颗粒的质量浓度,其中:根据浊度计的测量值,即浊度值与固液悬浮液浓度的对应关系、冷凝罐内冷水总体积和取样时间,得到气溶胶的取样质量流率;根据气溶胶载气中不凝结空气流量和水蒸气份额,得到气溶胶的取样流量,根据取样质量流率和取样流量之比,获得待测气溶胶的质量浓度。本发明适用于在压力0~5.0barg、温度25~180℃和水蒸气份额0~90%的载气条件下,亚微米气溶胶粒子浓度的实时测量。

    苛刻环境气溶胶的在线检测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9855924B

    公开(公告)日:2021-07-30

    申请号:CN201910158635.7

    申请日:2019-03-04

    IPC分类号: G01N1/22 G01N15/02

    摘要: 一种苛刻环境气溶胶的在线检测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气溶胶采样机构、至少一级降温稀释装置、在线测量装置、后置流量测量控制装置和废气收集装置,其中:气溶胶采样机构设置于待测气体的压力容器内抽取待测气体并输送至降温稀释装置,降温稀释装置将待测气体与温度较低、压力较低、不含颗粒的稀释气体在稀释腔中混合进行降温降压,在线测量装置通过稀释腔内部的取样探头抽取待测气体并在线检测,后置流量测量控制装置控制抽取流量并将测量完成的气体通过通气管道进入废气收集装置,进而完成测量。本发明维护成本低,可实现长期在线测量。

    核反应堆断电模拟系统及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246205B

    公开(公告)日:2015-05-27

    申请号:CN201310178387.5

    申请日:2013-05-14

    IPC分类号: G05B17/02

    摘要: 一种核工业技术领域的核反应堆断电模拟系统及其方法,该系统包括:提供系统热量的热源、提供系统压力的稳压容器、用于系统冷却的冷源、提供系统介质循环动力的驱动装置、用于控制热源功率变化的加热功率控制模块、用于系统数据采集和控制的数据控制器、用于控制驱动装置频率变化以调节管路流量的频率控制模块、第一电动调节阀和第二电动调节阀。本发明模拟核反应堆堆芯停堆后一定时间内持续释放衰变热的现象以及核主泵失去外来电源后一定时间内发生惰转的现象。从而为研究核反应堆全厂断电事故提供可行的实验工况,为核反应堆自主化设计与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核反应堆断电模拟系统及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246205A

    公开(公告)日:2013-08-14

    申请号:CN201310178387.5

    申请日:2013-05-14

    IPC分类号: G05B17/02

    摘要: 一种核工业技术领域的核反应堆断电模拟系统及其方法,该系统包括:提供系统热量的热源、提供系统压力的稳压容器、用于系统冷却的冷源、提供系统介质循环动力的驱动装置、用于控制热源功率变化的加热功率控制模块、用于系统数据采集和控制的数据控制器、用于控制驱动装置频率变化以调节管路流量的频率控制模块、第一电动调节阀和第二电动调节阀。本发明模拟核反应堆堆芯停堆后一定时间内持续释放衰变热的现象以及核主泵失去外来电源后一定时间内发生惰转的现象。从而为研究核反应堆全厂断电事故提供可行的实验工况,为核反应堆自主化设计与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基于分层界面非均匀混合的碎片床传热干涸实验评估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562044B

    公开(公告)日:2023-11-28

    申请号:CN202310569242.1

    申请日:2023-05-19

    摘要: 一种基于分层界面非均匀混合的碎片床传热干涸实验评估方法,通过轴向分层碎片床流动传热及干涸实验,采集轴向分层碎片床流动传热及干涸实验过程中的关键压差、传热、干涸信息,通过固化切割分离技术得到大小颗粒分层界面非均匀混合区域不同床层切片高度下颗粒参数特征,利用拍照统计方法统计大小颗粒数量及占比获取局部非均匀因子,然后利用压差信息建立包含局部非均匀因子的分层界面非均匀混合区域流动阻力模型;利用多孔介质传热和干涸信息,考虑分层界面非均匀混合颗粒参数特征,建立适用于轴向分层碎片床包含分层界面非均匀混合区域的传热和热流密度计算数学模型,计算获得轴向分层碎片床传热系数和干涸热流密度,解决目前数理模型无法预测轴向分层碎片床的传热及干涸问题。

    一种钢制安全壳微小通道气溶胶沉积效率计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372422A

    公开(公告)日:2022-04-19

    申请号:CN202111492084.1

    申请日:2021-12-0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钢制安全壳微小通道气溶胶沉积效率计算方法,包括步骤1:判断能否获取钢制安全壳微小通道的几何参量,即获取微小通道的截面面积,几何形状,通道几何尺寸等相关参量;步骤2:如果能够获取,则通过控制方程及流动方程计算微小通道内气溶胶沉积效率;步骤3:如果不能获取,则通过安全壳泄漏率计算微小通道内气溶胶沉积效率;步骤4:确定最终钢制安全壳微小通道气溶胶沉积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