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机
    1.
    发明公开
    除湿机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7412801A

    公开(公告)日:2024-01-16

    申请号:CN202180091872.1

    申请日:2021-10-12

    Abstract: 除湿机具备:箱体,其具有吸入口和吹出口;空气清洁过滤器;除湿单元,其具有去除空气中的水分的除湿部;送风单元,其产生从吸入口到吹出口的气流;室内湿度检测单元,其检测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室内空气污染度检测单元,其检测室内空气的污染度亦即空气污染度;第一风路,其供从吸入口进入的空气通过空气清洁过滤器、除湿部以及送风单元而从吹出口吹出;第二风路,其供从吸入口进入的空气通过除湿部及送风单元并从吹出口吹出而不通过空气清洁过滤器;开闭单元,其调整第二风路的开度;以及控制单元,其根据相对湿度和空气污染度来变更开闭单元的开度。

    除湿机
    2.
    发明公开
    除湿机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7545963A

    公开(公告)日:2024-02-09

    申请号:CN202180099698.5

    申请日:2021-11-01

    Abstract: 实现作为除湿机的冷凝器采用全铝热交换器且抑制水分向该冷凝器附着。除湿机具备:蒸发器(31),供热介质通过;压缩机(32),压缩通过蒸发器(31)后的热介质;第1冷凝器(33a),供被压缩机(32)压缩后的热介质通过;第2冷凝器(33b),供被压缩机(32)压缩后的热介质通过;壳体,将蒸发器(31)、压缩机(32)、第1冷凝器(33a)以及第2冷凝器(33b)收容于内部;以及送风单元,将空气获取到壳体的内部,并将获取到的空气送往壳体的外部。蒸发器(31)、第1冷凝器(33a)和第2冷凝器(33b)在被送风单元获取到壳体的内部的空气所流动的风路中从上游依次配置,并作为第2冷凝器(33b)使用全铝热交换器。

    除湿机
    3.
    发明公开
    除湿机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6897073A

    公开(公告)日:2023-10-17

    申请号:CN202180092368.3

    申请日:2021-10-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高效地选择空气净化运转和除湿运转的除湿机(1)。除湿机(1)具有:第一风路,其形成于框体(3)的内部,使气流通过空气净化单元而到达除湿单元;第二风路,其形成于框体(3)的内部,使气流不通过空气净化单元而到达除湿单元;气流限制单元(51),其限制第二风路的气流的流动;压缩机(6),其向除湿单元供给制冷剂;以及控制装置(18),其控制送风单元、气流限制单元(51)以及压缩机(6)。控制装置(18)根据环境信息以及周围信息的至少一个来控制气流限制单元(51)。

    除湿机
    4.
    发明公开
    除湿机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6368332A

    公开(公告)日:2023-06-30

    申请号:CN202180072934.4

    申请日:2021-10-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高效地选择空气净化运转和除湿运转,而抑制运转声音的同时除湿能力优异的除湿机(1)。除湿机(1)具有:第一风路,形成于框体(3)的内部,供气流通过空气净化机构而到达除湿机构;第二风路,形成于框体(3)的内部,供气流不通过空气净化机构而到达除湿机构;以及气流限制机构(51),限制第二风路的气流的流动。第二风路的入口位于空气净化机构的外周侧,第二风路的出口位于比该入口靠空气净化机构的中心侧的位置。

    空气净化器
    5.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5090502U

    公开(公告)日:2016-03-16

    申请号:CN201520433329.7

    申请日:2015-06-2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61L9/22 F24F7/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净化人周围的空气而不会给人带来吹斥感的空气净化器。空气净化器(1)具备外壳(2)、吸入口(4)、排出口(5)、送风装置(6)、可动百叶板(9)、水平旋转机构(15)、红外线传感器(17)以及控制装置(23)等。控制装置(23)在由红外线传感器(17)检测到人时,通过驱动可动百叶板(9)以及水平旋转机构(15)来执行对从排出口(5)排出的排出空气的风向控制。在进行风向控制中,使排出空气的风向在水平方向上朝向人所在方向,并且使风向在上下方向上朝向人的上方。

    除湿机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337321B

    公开(公告)日:2021-11-09

    申请号:CN201780086427.X

    申请日:2017-10-06

    Abstract: 除湿机(1)具备蒸发器(31)、压缩机(32)、第一冷凝器(33a)、第二冷凝器(33b)、壳体(10)及风扇(21)。蒸发器(31)、第一冷凝器(33a)、第二冷凝器(33b)及风扇(21)在一侧方向上按顺序排列。在第一冷凝器(33a)与第二冷凝器(33b)之间形成有第一空间(101)。在蒸发器(31)与第一冷凝器(33a)之间形成有第二空间(102)。利用风扇(21)取入的空气的一部分按顺序经由蒸发器(31)及第一冷凝器(33a)而向第一空间(101)输送。利用风扇(21)取入的空气的一部分不经由蒸发器(31)及第一冷凝器(33a)地向第一空间(101)输送。在与一侧方向正交的投影面中,风扇(21)的中心轴线(F)比第二冷凝器(33b)的中心接近蒸发器(31)的中心。

    空气净化器
    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106718B

    公开(公告)日:2020-03-17

    申请号:CN201580068691.1

    申请日:2015-10-07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自动改变主体的朝向的空气净化器。为此,在空气净化器中具备主体壳体(10)、在主体壳体(10)的上部设置的上部单元(50)、以及改变主体壳体(10)的朝向的自动回转单元(40),主体壳体(10)具有后主体壳体(12)和前主体壳体(11),后主体壳体(12)设有产生从外部取入室内空气的吸入力的风扇(20),前主体壳体(11)设有对从外部取入的室内空气进行净化的空气净化过滤器(60),前主体壳体(11)与后主体壳体(12)前后连接,自动回转单元(40)在由前主体壳体(11)与后主体壳体(12)夹入的状态下与主体壳体(10)连接。

    除湿机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337321A

    公开(公告)日:2019-10-15

    申请号:CN201780086427.X

    申请日:2017-10-06

    Abstract: 除湿机(1)具备蒸发器(31)、压缩机(32)、第一冷凝器(33a)、第二冷凝器(33b)、壳体(10)及风扇(21)。蒸发器(31)、第一冷凝器(33a)、第二冷凝器(33b)及风扇(21)在一侧方向上按顺序排列。在第一冷凝器(33a)与第二冷凝器(33b)之间形成有第一空间(101)。在蒸发器(31)与第一冷凝器(33a)之间形成有第二空间(102)。利用风扇(21)取入的空气的一部分按顺序经由蒸发器(31)及第一冷凝器(33a)而向第一空间(101)输送。利用风扇(21)取入的空气的一部分不经由蒸发器(31)及第一冷凝器(33a)地向第一空间(101)输送。在与一侧方向正交的投影面中,风扇(21)的中心轴线(F)比第二冷凝器(33b)的中心接近蒸发器(31)的中心。

    除湿机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337320A

    公开(公告)日:2019-10-15

    申请号:CN201780078514.0

    申请日:2017-10-06

    Abstract: 除湿机(1)具备蒸发器(31)、第一冷凝器(33a)、第二冷凝器(33b)、框体(10)及送风风扇(21)。在框体(10)的内部,在第一冷凝器(33a)与第二冷凝器(33b)之间形成有混合空间(41)。利用送风风扇(21)取入到框体(10)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依次通过蒸发器(31)及第一冷凝器(33a)并向混合空间(41)输送。利用送风风扇(21)取入到框体(10)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不经由蒸发器(31)及第一冷凝器(33a)并向混合空间(41)输送。

    空气净化器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208921A

    公开(公告)日:2017-09-26

    申请号:CN201680007200.7

    申请日:2016-01-2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4F7/00 F24F11/89

    Abstract: 空气净化器具备:主体壳体;人检测装置(55),检测人的位置;左侧面罩(80a),被配置在主体壳体的左侧面;右侧面罩(80b),被配置在主体壳体的右侧面;以及前罩(70),被配置成从前方覆盖被设置在主体壳体的人检测装置(55)和主体壳体。在D‑D水平截面中,人检测装置(55)被配置在比将左侧面罩(80a)的前方端部(801a)和右侧面罩(80b)的前方端部(801b)连结的直线(L)靠前方、且比前罩(70)的前表面(70a)靠后方的位置。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