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333997B
公开(公告)日:2015-01-28
申请号:CN200980157373.7
申请日:2009-02-24
Applicant: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IPC: F24F7/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4F12/006 , F24F2012/007 , Y02B30/563
Abstract: 面板吸入口(UI)和面板吹出口(UO)相互相对地形成在下表面面板(3),并以被面板吸入口(UI)吸入的吸入气流(A1)的方向、与从面板吹出口(UO)吹出的吹出气流(B2)的方向相同的方式配置,吸入气流(A1)及吹出气流(B2)沿天棚面流动。
-
公开(公告)号:CN107850331A
公开(公告)日:2018-03-27
申请号:CN201580082018.3
申请日:2015-07-30
Applicant: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Inventor: 盐见进介
Abstract: 热交换换气装置具有:构成本体外壳并在内部形成供气路和排气路的壳体、在供气路产生供气流的供气送风机单元、在排气路产生排气流的排气送风机单元、在供气流与排气流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可装卸的热交换器(10)、被设置于壳体的内部并支承热交换器(10)的热交换器轨道(15)、以及设置于热交换器轨道(15)与壳体之间并具有弹力的密封件(16),热交换器轨道(15)被设置成能在压缩密封件(16)的方向移动。
-
公开(公告)号:CN103807931A
公开(公告)日:2014-05-21
申请号:CN201310165719.6
申请日:2013-05-08
Applicant: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得到可在抑制高度尺寸的同时确保供气风量并维持热交换效率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热交换器(14)的形状在从室内侧侧面(1a)或室外侧侧面(1d)正面观看的状态下,是与壳体(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平行的边比与壳体(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垂直的边更长的长方形形状,热交换器内部供气路径(6e)和热交换器内部排气路径(7e)中的任意一方沿着热交换器(14)的长边方向形成,另一方沿着热交换器(14)的短边方向形成。
-
公开(公告)号:CN102333997A
公开(公告)日:2012-01-25
申请号:CN200980157373.7
申请日:2009-02-24
Applicant: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IPC: F24F7/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4F12/006 , F24F2012/007 , Y02B30/563
Abstract: 面板吸入口(UI)和面板吹出口(UO)相互相对地形成在下表面面板(3),并以被面板吸入口(UI)吸入的吸入气流(A1)的方向、与从面板吹出口(UO)吹出的吹出气流(B2)的方向相同的方式配置,吸入气流(A1)及吹出气流(B2)沿天棚面流动。
-
公开(公告)号:CN107850331B
公开(公告)日:2020-09-15
申请号:CN201580082018.3
申请日:2015-07-30
Applicant: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Inventor: 盐见进介
Abstract: 热交换换气装置具有:构成本体外壳并在内部形成供气路和排气路的壳体、在供气路产生供气流的供气送风机单元、在排气路产生排气流的排气送风机单元、在供气流与排气流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可装卸的热交换器(10)、被设置于壳体的内部并支承热交换器(10)的热交换器轨道(15)、以及设置于热交换器轨道(15)与壳体之间并具有弹力的密封件(16),热交换器轨道(15)被设置成能在压缩密封件(16)的方向移动。
-
公开(公告)号:CN103807931B
公开(公告)日:2019-03-08
申请号:CN201310165719.6
申请日:2013-05-08
Applicant: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得到可在抑制高度尺寸的同时确保供气风量并维持热交换效率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热交换器(14)的形状在从室内侧侧面(1a)或室外侧侧面(1d)正面观看的状态下,是与壳体(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平行的边比与壳体(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垂直的边更长的长方形形状,热交换器内部供气路径(6e)和热交换器内部排气路径(7e)中的任意一方沿着热交换器(14)的长边方向形成,另一方沿着热交换器(14)的短边方向形成。
-
公开(公告)号:CN102282427B
公开(公告)日:2014-11-05
申请号:CN200980154429.3
申请日:2009-02-24
Applicant: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IPC: F24F7/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4F12/006 , Y02B30/563
Abstract: 在供气用送风机(7b)的上游侧配置热交换器(9),以与热交换器(9)的相互正交的面分别相向的方式配置排气用送风机(7a)和供气用送风机(7b),在配置了热交换器(9)的外安装壳体(1)的对角位置配置回路基板(10)。
-
公开(公告)号:CN101978223A
公开(公告)日:2011-02-16
申请号:CN200880128086.9
申请日:2008-04-16
Applicant: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Inventor: 盐见进介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4F12/006 , F24F13/14 , F24F13/1426 , F24F2012/007 , Y02B30/563
Abstract: 当构成将设备内的通风路切换成第1通风路和从该第1通风路分支的第2通风路的风路切换装置时,大致沿第1通风路中的气流的方向在第1通风路中的上述分支点附近配置风路切换板保持部,从而将第1通风路局部地分成第1副通风路和第2副通风路,在自由转动地保持在风路切换板保持部的风路切换板上,设置第1段、第2段及第3段;该第1段当打开第1通风路时关闭第2通风路的流入口,另一方面,当关闭第1通风路时关闭第2副通风路;该第2段为框形,当打开第1通风路时打开第1副通风路;该第3段当关闭第1通风路时关闭第1副通风路;这样,实现使风路切换板转动的驱动器的小型化、低噪音化。
-
公开(公告)号:CN107923640B
公开(公告)日:2020-07-28
申请号:CN201580082691.7
申请日:2015-10-29
Applicant: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Inventor: 盐见进介
IPC: F24F7/08
Abstract: 风路切换装置(18)设于具备排气风路(7)和从排气风路(7)分支的旁通风路(19)的换热换气装置(50),并对气流在换热换气装置(50)内通过排气风路(7)及旁通风路(19)中的哪一方进行切换,其中,风路切换装置(18)具备第一风路切换单元和第二风路切换单元,第一风路切换单元具有第一风路切换构件,第一风路切换构件沿着与换热换气装置(50)的底面(1b)平行的方向具有旋转轴,第二风路切换单元具有第二风路切换构件,第二风路切换构件沿着与换热换气装置(50)的底面(1b)垂直的方向具有旋转轴,利用第一风路切换构件及第二风路切换构件的转动位置来切换将从室内取入到壳体(1)的空气是向排气风路(7)引导还是向旁通风路(19)引导。
-
公开(公告)号:CN107923640A
公开(公告)日:2018-04-17
申请号:CN201580082691.7
申请日:2015-10-29
Applicant: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Inventor: 盐见进介
IPC: F24F7/08
Abstract: 风路切换装置(18)设于具备排气风路(7)和从排气风路(7)分支的旁通风路(19)的换热换气装置(50),并对气流在换热换气装置(50)内通过排气风路(7)及旁通风路(19)中的哪一方进行切换,其中,风路切换装置(18)具备第一风路切换单元和第二风路切换单元,第一风路切换单元具有第一风路切换构件,第一风路切换构件沿着与换热换气装置(50)的底面(1b)平行的方向具有旋转轴,第二风路切换单元具有第二风路切换构件,第二风路切换构件沿着与换热换气装置(50)的底面(1b)垂直的方向具有旋转轴,利用第一风路切换构件及第二风路切换构件的转动位置来切换将从室内取入到壳体(1)的空气是向排气风路(7)引导还是向旁通风路(19)引导。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