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热系统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785162A

    公开(公告)日:2021-12-10

    申请号:CN201980096010.0

    申请日:2019-05-10

    Abstract: 蓄热系统具备:压缩机,压缩制冷剂;蓄热槽,贮存热介质;热交换机构,配置在蓄热槽的外部,使用由压缩机压缩后的制冷剂的热对热介质进行加热;蓄热回路,具有将从蓄热槽流出的热介质向热交换机构输送的输送通路、使由热交换机构加热后的热介质返回到蓄热槽内的返回通路、以及使热介质循环的泵;以及控制机构,能够在蓄热运转的初期执行控制压缩机的运转频率的初期运转,所述蓄热运转是将由热交换机构加热后的热介质蓄积在蓄热槽内的运转。初期运转包括第一运转和第二运转,所述第一运转将运转频率保持为第一频率,所述第二运转在第一运转之后,将运转频率保持为比第一频率高的第二频率。

    热交换器及制冷循环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0892223A

    公开(公告)日:2020-03-17

    申请号:CN201780092652.4

    申请日:2017-07-24

    Abstract: 本发明的热交换器在对沿着第一热介质的流动方向将包括第一山部、第二山部及中间谷部在内的第一配管的部分剖开而得到的截面进行剖视观察的状态下,凹部形成为该凹部的顶点相比中间谷部的中央点位于第一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下游侧,所述第一山部是山部的螺旋状的环绕中的第N周的山部,所述第二山部是山部的螺旋状的环绕中的第N+1周的山部,所述中间谷部是第一山部与第二山部之间的谷部。

    热泵装置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614987B

    公开(公告)日:2019-11-05

    申请号:CN201580080077.7

    申请日:2015-07-03

    Abstract: 热泵装置(1)具有: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构;驱动压缩机构的马达;收纳压缩机构和马达的外壳(31);位于外壳(31)之外的排出消声器(2);将压缩机构与排出消声器(2)相连的第一管;以及隔热件第一隔热物(15)、第二隔热物(17)。外壳(31)和排出消声器(2)在空间上彼此相邻而不彼此接触。隔热件至少部分地位于外壳(31)的外表面与排出消声器(2)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最小的空间。

    蓄热系统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3785162B

    公开(公告)日:2023-02-17

    申请号:CN201980096010.0

    申请日:2019-05-10

    Abstract: 蓄热系统具备:压缩机,压缩制冷剂;蓄热槽,贮存热介质;热交换机构,配置在蓄热槽的外部,使用由压缩机压缩后的制冷剂的热对热介质进行加热;蓄热回路,具有将从蓄热槽流出的热介质向热交换机构输送的输送通路、使由热交换机构加热后的热介质返回到蓄热槽内的返回通路、以及使热介质循环的泵;以及控制机构,能够在蓄热运转的初期执行控制压缩机的运转频率的初期运转,所述蓄热运转是将由热交换机构加热后的热介质蓄积在蓄热槽内的运转。初期运转包括第一运转和第二运转,所述第一运转将运转频率保持为第一频率,所述第二运转在第一运转之后,将运转频率保持为比第一频率高的第二频率。

    热交换器及制冷循环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0892223B

    公开(公告)日:2021-03-23

    申请号:CN201780092652.4

    申请日:2017-07-24

    Abstract: 本发明的热交换器在对沿着第一热介质的流动方向将包括第一山部、第二山部及中间谷部在内的第一配管的部分剖开而得到的截面进行剖视观察的状态下,凹部形成为该凹部的顶点相比中间谷部的中央点位于第一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下游侧,所述第一山部是山部的螺旋状的环绕中的第N周的山部,所述第二山部是山部的螺旋状的环绕中的第N+1周的山部,所述中间谷部是第一山部与第二山部之间的谷部。

    热泵装置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636404B

    公开(公告)日:2020-03-27

    申请号:CN201580080515.X

    申请日:2015-07-03

    Abstract: 热泵装置(1)具备: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构、驱动压缩机构的马达、收纳压缩机构及马达的壳体(31)、位于壳体(31)外的排出消声器(2)、将压缩机构与排出消声器(2)连接的第一管、具有制冷剂入口并在制冷剂与热介质之间交换热的第一热交换器(4)以及将排出消声器(2)与第一热交换器(4)的制冷剂入口连接的第二管。壳体(31)及排出消声器(2)在空间上彼此相邻地配置。排出消声器(2)及第一热交换器(4)在空间上彼此相邻地配置。排出消声器(2)至少部分地位于壳体(31)与第一热交换器(4)之间的空间。

    热泵装置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636404A

    公开(公告)日:2018-01-26

    申请号:CN201580080515.X

    申请日:2015-07-03

    Abstract: 热泵装置(1)具备: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构、驱动压缩机构的马达、收纳压缩机构及马达的壳体(31)、位于壳体(31)外的排出消声器(2)、将压缩机构与排出消声器(2)连接的第一管、具有制冷剂入口并在制冷剂与热介质之间交换热的第一热交换器(4)以及将排出消声器(2)与第一热交换器(4)的制冷剂入口连接的第二管。壳体(31)及排出消声器(2)在空间上彼此相邻地配置。排出消声器(2)及第一热交换器(4)在空间上彼此相邻地配置。排出消声器(2)至少部分地位于壳体(31)与第一热交换器(4)之间的空间。

    热泵装置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614987A

    公开(公告)日:2018-01-19

    申请号:CN201580080077.7

    申请日:2015-07-03

    Abstract: 热泵装置(1)具有: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构;驱动压缩机构的马达;收纳压缩机构和马达的外壳(31);位于外壳(31)之外的排出消声器(2);将压缩机构与排出消声器(2)相连的第一管;以及隔热件第一隔热物(15)、第二隔热物(17)。外壳(31)和排出消声器(2)在空间上彼此相邻而不彼此接触。隔热件至少部分地位于外壳(31)的外表面与排出消声器(2)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最小的空间。

    热交换器
    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9991815U

    公开(公告)日:2020-01-24

    申请号:CN201890000276.1

    申请日:2018-03-3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器具备:大径的水管,其具有螺旋状的谷部并且管内为水通路;小径的制冷剂管,其卷绕于谷部并且管内为制冷剂通路,该制冷剂管的直径比水管的直径小,在谷部形成有槽,在槽填充有焊料。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