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437352A
公开(公告)日:2012-05-02
申请号:CN201110302001.8
申请日:2011-09-28
Applicant: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IPC: H01M8/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7C11/005 , C01B3/0031 , C01B3/0042 , C01B3/0057 , C01B3/0078 , H01M8/04201 , Y02E60/321 , Y02E60/3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论燃料容器的姿态如何都可算出储氢合金的体积变化的燃料容器、氢剩余量检测系统及燃料电池系统。燃料容器(14)具备:多个成形体(24),其由能够含有向燃料电池供给的氢的储氢金属构成;保持机构(26),其允许多个成形体的体积变化且以使各成形体层叠成彼此最接近的状态将它们保持;收容部(28),其将由保持机构以层叠的状态保持的多个成形体收容;检测部(18),其对多个成形体的体积变化下的该多个成形体的层叠方向的两端部的位置进行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02148384B
公开(公告)日:2014-10-15
申请号:CN201110036498.3
申请日:2011-01-31
Inventor: 株本浩挥 , 安尾耕司 , 杰勒德·F·麦克莱恩 , 杰里米·舒滕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燃料电池,包括以平面布置设置的膜电极组件。每个膜电极组件包括电解质膜、阳极催化剂层和通过电解质膜与阴极催化剂相对设置的阴极催化剂层。内部连接器(传导部件)设置在电解质膜的沿膜电极组件的邻近方向彼此相对布置的侧面上。每个内部连接器包括朝向电解质膜的在电解质膜的阴极侧上的中部区域突出的支撑部。支撑部与电解质膜的边缘的阴极侧表面接触,并且电解质膜由支撑部保持。
-
公开(公告)号:CN101257127A
公开(公告)日:2008-09-03
申请号:CN200810004940.2
申请日:2008-01-31
Applicant: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2418 , H01M8/0247 , H01M8/0271 , H01M8/241 , H01M2008/1095 , Y10T29/4916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燃料电池及燃料电池用集电体的连接方法。其中,在平面排列单电池结构的燃料电池中,没有损失连接可靠性而降低连接部分所需要的面积且将燃料电池小型化。在多个单电池形成平面状的电解质膜(22)周缘部设置密封构件(50),在密封构件(50)的内侧设置将邻接的单电池串联连接的连接部(60)。在密封构件(50)的内侧,各单电池的阳极用集电体的端子(32)和阴极用集电体的端子(36)隔着电解质膜(22)对置。连接部(60)贯通电解质膜将邻接的单电池的一方的阳极端子(32)和另一方的阴极端子(36)连接。
-
公开(公告)号:CN1457525A
公开(公告)日:2003-11-19
申请号:CN02800391.8
申请日:2002-02-12
Applicant: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612 , H01M8/1007 , H01M8/241 , H01M8/2465 , H01M8/247 , H01M8/2483 , H01M8/248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不会导致结构复杂化、在将部件数量的增加抑制到最小限的同时可均匀地向各电池分配提供改性气体(或氧化剂或冷却剂)的燃料电池。本发明的燃料电池5中,通过隔板叠层多个单元1,设计向叠层体2内分配(提供或排出)燃料、向单元1分配(提供或排出)氧化剂或冷动剂的内部集合管(manifold),其中,至少在一个内部集合管6内设置圆筒或圆柱形贯通部件4,在贯通部件4与内部集合管6内壁之间设置适当间隙。提供给内部集合管6内的改性气体在分配给各单元1之间由贯通部件4整流。由此,可向各单元1均匀分配改性气体,在进行稳定发电的同时,可提高燃料电池的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1847735A
公开(公告)日:2010-09-29
申请号:CN201010129389.1
申请日:2010-03-08
Applicant: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242 , H01M8/0276 , H01M8/0284 , H01M8/0297 , H01M8/1007 , H01M8/2465 , H01M8/247 , H01M2008/1095
Abstract: 本发明的燃料电池为平面排列型的燃料电池,其能够抑制在相邻的单电池间发生短路。该燃料电池(10)具备膜电极接合体(20)。膜电极接合体(20)具有电解质膜(22)、阴极催化剂层(24a-d)、经由电解质膜(22)分别与阴极催化剂层(24a-d)对置的阳极催化剂层(26a-d)。在相邻的阴极催化剂层(24)之间设有防水性的阴极侧绝缘层(40a-c)。阴极侧绝缘层(40)的与电解质膜(22)呈相反侧的表面相对于相邻的阴极催化剂层(24)的表面凸出。另一方面,在相邻的阳极催化剂层(26)之间设有防水性的阳极侧绝缘层(42a-c)。阳极侧绝缘层(42)的与电解质膜(22)呈相反侧的表面相对于相邻的阳极催化剂层(26)的表面凸出。
-
公开(公告)号:CN100517828C
公开(公告)日:2009-07-22
申请号:CN200710127316.7
申请日:2007-07-02
Applicant: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6/006 , H01M8/1011 , H01M10/44 , H01M10/46 , H01M2008/1095 , Y02E60/523
Abstract: 电源系统(10)具有通过燃料和氧化剂的电化学反应而发电的燃料电池(22)、能充放电的二次电池(锂离子电池20),通过燃料电池把二次电池充电,从二次电池取出电力,具有使用由燃料电池发电的电力把二次电池充电的充电控制部件(充放电电路176),该充电控制部件具有按照从二次电池取出电力的频度,切换由燃料电池对二次电池充电的模式的功能。提供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实现长寿命化,并且能实现高效率的运转的电源系统。
-
公开(公告)号:CN101312251A
公开(公告)日:2008-11-26
申请号:CN200810093002.4
申请日:2008-04-15
Applicant: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2418 , H01M8/0247 , H01M8/0297 , H01M8/04216 , H01M8/242 , H01M2008/109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料电池,实现平面排列型的燃料电池小型化。为此,在平面排列型的燃料电池使用了膜电极接合体(20)。膜电极接合体(20)包括电解质膜(22)、阳极(24a、b)以及与阳极(24a、b)相对的阴极(26a、b)。在各阳极(24a、b)的一个侧面分别连接有集电体(80a、b)的端部。在各阴极的一个侧面分别连接有集电体(82a、b)的端部。在阴极侧,集电体(82a、b),设置在分别与夹着电解质膜(22)而设于阳极侧的绝缘体(84a、b)对置的位置。集电体(80b)和集电体(82a)通过内部连接体连接,使相邻的电池单元被串联地电连接。
-
公开(公告)号:CN1715877A
公开(公告)日:2006-01-04
申请号:CN200510076128.7
申请日:2005-06-08
Applicant: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1/314 , G01N21/3577 , G01N21/359 , G01N21/85 , G01N33/22 , H01M8/04186 , H01M8/1011 , Y02E60/523
Abstract: 一种混合比检测装置,其具备:产生包含红外区域的光的光源(10)、检测来自光源(10)的红外区域的光的第1光检测机构(18)、检测与第1光检测机构范围不同的区域的光的第2光检测机构(20)、基于来自第1光检测机构(18)和第2光检测机构(20)的信号而输出关于混合比率的信号并且控制光源(10)和第1光检测机构(18)、第2光检测机构(20)的控制机构(16)。由此,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精度高、小型·轻量并且成本低、消耗电能低的浓度传感器。
-
公开(公告)号:CN101257116B
公开(公告)日:2013-05-29
申请号:CN200810081360.3
申请日:2008-02-25
Applicant: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燃料电池中使用的催化剂层的离子传导性提高。催化剂层包括催化剂金属、碳粒子、离子交换体。催化剂金属担载在碳粒子上,离子交换体具有可与催化剂金属吸附或结合的第1官能团、及用于确保离子传导性的第2官能团。离子交换体通过第1官能团吸附或结合于催化剂金属。催化剂金属与离子交换体之间的结合,可以列举共价键、配位键、离子键等。
-
公开(公告)号:CN100573103C
公开(公告)日:2009-12-23
申请号:CN200510076128.7
申请日:2005-06-08
Applicant: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1/314 , G01N21/3577 , G01N21/359 , G01N21/85 , G01N33/22 , H01M8/04186 , H01M8/1011 , Y02E60/523
Abstract: 一种混合比检测装置,其具备:产生包含红外区域的光的光源(10)、检测来自光源(10)的红外区域的光的第1光检测机构(18)、检测与第1光检测机构范围不同的区域的光的第2光检测机构(20)、基于来自第1光检测机构(18)和第2光检测机构(20)的信号而输出关于混合比率的信号并且控制光源(10)和第1光检测机构(18)、第2光检测机构(20)的控制机构(16)。由此,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精度高、小型·轻量并且成本低、消耗电能低的浓度传感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