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935591A
公开(公告)日:2016-09-14
申请号:CN201610231878.5
申请日:2016-04-12
Applicant: 中山大学
IPC: B01J23/755 , B01J35/08 , C01B3/04 , B22F9/06 , B22F1/00 , C22C19/03 , C22C9/06 , C25B1/04 , C25B11/06 , B82Y30/00 , B82Y40/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60/364 , Y02E60/366 , B01J23/755 , B01J35/0013 , B01J35/004 , B01J35/006 , B01J35/08 , B22F1/0018 , B22F9/06 , B82Y30/00 , B82Y40/00 , C01B3/042 , C01B2203/1052 , C01B2203/1076 , C22C9/06 , C22C19/002 , C22C19/03 , C25B1/003 , C25B1/04 , C25B11/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铜镍纳米合金的应用,具体为铜镍纳米合金作为光解水产氢助催化剂的应用。本发明在异丙醇和水溶液中直接利用脉冲激光烧蚀技术合成了铜镍纳米合金颗粒。此方法简易快速,在常温常压下即可完成,对操作环境没有苛刻的要求;此方法安全清洁,无需额外的化学添加剂,材料表面干净清洁。本发明直接从铜镍非合金相混合靶中制成了铜镍合金,有效地将金属合金化过程和“自上而下”纳米材料制备法结合起来。本发明在制备铜镍纳米合金的时候,通过改变液体环境即可实现一步法从同一块靶材制备出不同组分的铜镍纳米合金。本发明制备的铜镍纳米合金表现出优异的光解水产氢助催化性能,助催化效果优于单一组分的铜纳米颗粒和镍纳米颗粒。
-
公开(公告)号:CN105377476A
公开(公告)日:2016-03-02
申请号:CN201480038644.8
申请日:2014-07-30
Applicant: 联合工艺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2F1/0085 , B01J2/16 , B01J6/004 , B01J8/1836 , B22F1/02 , B22F3/003 , B22F3/008 , B22F2201/10 , B22F2999/00 , B33Y10/00 , B33Y70/00 , C21D1/53 , C21D1/74 , C23C8/06 , C23C24/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炉膛、流化床组件和粉末床。所述流化床组件被定位在所述炉膛中并且包括具有用于接收气体的外腔入口的外腔、定位在所述外腔内部的内腔。所述内腔包括与所述外腔流体连通的内腔入口,和所述气体可通过其退出所述内腔和所述外腔的出口。所述粉末床被设置在所述内腔中。
-
公开(公告)号:CN105251979A
公开(公告)日:2016-01-20
申请号:CN201510632643.2
申请日:2015-09-29
Applicant: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纳米复合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制备金属纳米粒子/石墨烯/碳纳米管材料的方法。本发明通过将金属盐溶液、氧化石墨和碳纳米管分散在水、乙醇、N,N-二甲基甲酰胺等溶剂中进行辐照,制备出具有低红外发射率(红外发射率<0.5)的金属纳米粒子/石墨烯/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05149573A
公开(公告)日:2015-12-16
申请号:CN201510523560.X
申请日:2015-08-25
Applicant: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Inventor: 林绍义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纳米氧化铟粉体共铟球团织构层,所述的纳米氧化铟粉体共铟球团织构层是在零件设一表面材料层,表面材料层是由具有许多纳米氧化铟粉体共铟球团织构等组成,其中具有含呈近似小球状或短棒状、直径或长度尺寸在1~50nm的纳米氧化铟粉体、而许多个纳米氧化铟粉体聚集相互结合形成纳米氧化铟粉体团,纳米氧化铟粉体团上还设有1~100个直径在1~99nm、铟含量不少于90%的小球状的纳米铟球、纳米铟球与纳米氧化铟粉体团聚相互结合,形成纳米氧化铟粉体共铟球团织构,零件基体材料可为是相同成分或相同形状金相组织,零件基体材料也可为其它成份和其它形状金相组织,零件表面材料层和零件基体材料成为一体,形成纳米氧化铟粉体共铟球团织构层。
-
公开(公告)号:CN105108162A
公开(公告)日:2015-12-02
申请号:CN201510521009.1
申请日:2015-08-2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液体金属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将液态金属分散成微纳米颗粒的方法,具体为首先将高分子聚合物溶解到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得到高分子溶液;其次将液态金属滴入所述的高分子溶液中,搅拌即可将液态金属分散成微纳米颗粒。利用本发明的方法可将液体金属分散成微纳米颗粒,且在50h内没有明显的团聚和沉降。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高效分散液态金属,为液态金属的打印提供了制备基础材料的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5108133A
公开(公告)日:2015-12-02
申请号:CN201510388124.6
申请日:2015-06-25
Applicant: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石墨烯和金属混合粉体及其制备方法,粉体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石墨烯粉体0%~20%,金属粉体为余量。该方法通过高能球磨的方式,通过球磨珠的碰撞,将石墨烯均匀分散,解决了石墨烯容易团聚不易分散的问题,将石墨烯与金属粉末镶嵌到一起,使得石墨烯与金属粉末均匀的混合,为石墨烯与金属复合材料的性能提供保证。
-
公开(公告)号:CN104475742A
公开(公告)日:2015-04-01
申请号:CN201410730186.6
申请日:2014-12-04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铁基非晶软磁合金球形粉末的制造方法,步骤包括:(1)准备软磁合金粉末;(2)软磁合金粉末与碳材料粉末或与陶瓷材料粉末的均匀混合粉末;(3)高温热处理使软磁合金熔融并快速凝固成金属球;高温热处理的温度是达到所述软磁合金熔融的温度,尤其是软磁合金熔融点温度以上40到100℃的范围内;(4)分离碳材料粉末或陶瓷材料粉末获得微米、纳米非晶软磁合金球形粉末。本发明工艺方法简单,制造成本低,是一种环境友好、可规模化生产非晶软磁合金球形粉末的制造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4209526A
公开(公告)日:2014-12-17
申请号:CN201410425193.5
申请日:2014-08-26
Applicant: 苏州智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Inventor: 方鹏
IPC: B22F9/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细球形钛合金粉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a)选取氢化钛或钛与至少两种合金元素进行配料;(b)采用氢气或者氮气作为载气将所述配料送入等离子体炬中汽化熔炼,形成合金体,所述载气的流量0.5~5m3/h,送料速率为5~100g/min;(c)将所述合金体导入温度为150~300℃的热交换室内,形成微细球形钛合金粉。本发明微细球形钛合金粉体的制备方法,一方面利用氢气或者氮气作为载气将配料送入等离子体炬中汽化,使得钛与其它金属元素能够形成元素均匀分布的合金体;另一方面再将合金体导入150~300℃的热交换室内,使得合金体温度骤降而形成球形粉体,且粒径分布均匀;该发明操作简单、易于自动化控制,从而能够大规模推广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04057096A
公开(公告)日:2014-09-24
申请号:CN201410283723.7
申请日:2014-06-23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生物吸附溶液中有价金属离子制备超细粉体材料的方法,包括:调整含金属离子的溶液的pH值,向溶液添加生物质吸附剂,所述生物质吸附剂的添加量为每升溶液0.1-150克,搅拌5-1200分钟后,过滤;之后经过水洗2-3次后,在20摄氏度至80摄氏度的热风箱中烘干,将其在管式炉中进行热分解反应,并通入保护性气体、二氧化碳或活性气体下得到固体粉末;研磨得到超细金属粉体材料。本发明实现了含低浓度有价金属离子的各种工业废水的高值化利用新途径,借助生物吸附这一经济、高效地脱除低浓度工业废水中的金属离子的技术手段,与超细功能粉体材料的制备生产及应用行业相结合,具有吸附快、成本低、制粉流程短、产量大、容易上规模等突出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3817322A
公开(公告)日:2014-05-28
申请号:CN201410064532.1
申请日:2014-02-2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IPC: B22F1/02 , B22F9/24 , B22F9/06 , C12N5/0775 , B82Y30/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PS@Au核壳结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该具有核壳结构的材料,也即PS@Au,由壳和核组成;构成壳的材料为金;构成核的材料为聚苯乙烯微球PS球;壳与核之间通过所述带氨基的聚醚酰亚胺相连;其中,带氨基的表面活性剂与核之间通过硅氧键或物理吸附作用相连,与壳之间通过正负静电作用力相连;所述核位于所述壳的中心,且被所述壳全包围。该PS@Au核壳材料与细胞共培养,在一定浓度范围内0-90μg/ml可以促进MSC细胞的生长。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