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持续处理染色污水的高强度水凝胶薄膜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607115A

    公开(公告)日:2020-09-01

    申请号:CN202010555728.6

    申请日:2020-06-17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染色污水处理领域,提供一种可持续处理染色污水的高强度水凝胶薄膜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基于流延法制备成膜,采用聚乙烯醇为基体材料,通过引入纳米二氧化钛使水凝胶薄膜力学性能大幅提升。同时,由于纳米二氧化钛具有光催化分解染料的性质,所得薄膜在自然光照条件下即可对吸附的染料进行分解,无需后处理即可循环利用。该制备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所得聚乙烯醇-二氧化钛复合水凝胶薄膜兼具高力学强度、吸附染料速度快、吸附量大、自然光下染料原位分解的优势,在无需分离吸附染料薄膜和后处理条件下,即可实现染色污水的持续处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冲击载荷下机械零件振动疲劳载荷实时监测传感器及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412951A

    公开(公告)日:2020-07-14

    申请号:CN202010289013.0

    申请日:2020-04-14

    Inventor: 霍军周 张伟

    Abstract: 一种冲击载荷下机械零件振动疲劳载荷实时监测传感器及设计方法,属于机械零部件振动疲劳寿命监测技术领域。利用振动疲劳载荷监测传感器的圆环安装座承受机械结构表面的应力并实时监测;通过随机械零部件工作时振动而摆动的振动摆杆,使得中心连接块与圆环安装座之间弹性杆发生变形,从而将机械零件被测位置工作时的振动特征转化为弹性杆的应变特征,并通过安装在弹性杆上的应变测量电路实现机械零件表面振动特征的实时监测,确保结构表面应变特征与振动特征的时序一致性,同时利用无线传输将结构振动疲劳载荷信息传入计算机监控平台,及时反馈给操作人员,对机械零部件振动疲劳寿命进行分析,防止突发事故的产生,确保机械设备安全可靠的运行。

    多轴加载机械零件表面应变实时放大的星型悬臂式应变倍增器及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780988B

    公开(公告)日:2020-04-28

    申请号:CN201910008243.2

    申请日:2019-01-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轴加载机械零件表面应变实时放大的星型悬臂式应变倍增器及设计方法,能够搭配疲劳寿命计实现机械零部件的剩余寿命预测,属于机械零部件疲劳寿命预测技术领域。通过布置在机械零件表面的星型悬臂式应变倍增器每个悬臂固定约束端获取机械零部件表面的多轴加载情况,通过星型悬臂式倍增器各个弹性体实现对该方向上的机械零部件表面应变高倍率的放大,从而保证搭配的疲劳寿命片能够有效的应变幅值范围内工作,准确地对机械结构的剩余疲劳寿命进行预测,确保机械零部件安全可靠地工作。

    一种获取螺栓连接结合面应力分布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709142B

    公开(公告)日:2020-04-14

    申请号:CN201611033518.0

    申请日:2016-11-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获取螺栓连接结合面应力分布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步骤:测试螺栓连接结构、各被连接件及材料参数,建立全局圆柱坐标系(r,θ,z)和局部圆柱坐标系(r,θ,zj);将被连接件划分为一系列薄层结构;建立状态方程,并进行螺栓孔边界特征处理,选取u(j)、w(j)、为状态变量;表达每一薄层输入‑输出变量映射关系,将薄层力学特征传递规律线性化;对螺栓连接结构中的所有薄层,逐次进行输入‑输出映射变换;比较理论分析数据与试验数据,确定适应相应结构计算的最优薄层数。本发明可以快速、准确的得到面压分布的理论和检测结果,根据理论和试验结果可以得到最优的薄层层数。

    大长径比平面金属微针阵列、制备方法及其夹持、刺入辅助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0153651A

    公开(公告)日:2019-08-23

    申请号:CN201910391947.2

    申请日:2019-05-13

    Abstract: 一种大长径比平面金属微针阵列、制备方法及其夹持、刺入辅助装置,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将大尺寸金属薄片裁剪为小型金属薄片;加工由上下两块金属盖板组成的夹持工装,工装上下盖板内侧设有凹槽,凹槽内放置金属薄片,通过螺栓紧固;设计微针阵列的几何形状和尺寸,对工装和金属薄片作为整体进行线切割,得到具有多个微针针体的平面金属微针阵列。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该大长径比平面金属微针阵列的组装夹持装置和刺入辅助装置,将组装好的刺入辅助装置放置于皮肤上,微针阵列通过辅助装置刺入皮肤。本发明通过简单组装可大批量制成微针阵列,成本低效率高,能够保证微针尖端加工精度;且能够全面提高大长径比微针的使用可靠性。

    一种硼基非晶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106454A

    公开(公告)日:2019-08-09

    申请号:CN201910447946.5

    申请日:2019-05-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硼基非晶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合金的成分式为合金的成分式为BaCobREcX1dX2eX3f,其中RE为La、Ce、Pr、Nd、Sm、Gd、Dy、Er和Y中的至少一种,X1为C、Si、Al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X2为Fe、Ni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X3为Zr、Nb、Mo、Hf、Ta、W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a、b、c、d、e和f表示原子百分比含量,满足:45≤a≤55,25≤b≤40,10≤c≤20,0≤d≤10,45≤a+d≤55,0≤e≤20,25≤b+e≤40,0≤f≤3,10≤c+f≤20,a+b+c+d+e+f=100;该硼基非晶合金的制备方法:采用电弧炉或感应熔炼炉制备母合金锭,之后采用单辊甩带法获得不同厚度的非晶条带。填补了硼基非晶合金的技术空白,提供的非晶合金含硼量为目前所有非晶合金中最大,并具有高热稳定性,高硬度和高电阻率的特性,可作为特定电子功能材料或耐磨、耐蚀涂层材料实现应用。

    多轴载荷下机械零件表面应变实时放大的盘式应变倍增器及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766623A

    公开(公告)日:2019-05-17

    申请号:CN201910007788.1

    申请日:2019-01-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轴载荷下机械零件表面应变实时放大的盘式应变倍增器及设计方法,属于机械零部件疲劳寿命预测技术领域。通过安装在机械零部件表面的盘式应变倍增器安装脚获取机械零部件表面多轴应变情况,利用盘式应变倍增器的盘心橡胶体实现对盘面覆盖位置处的机械零部件表面平均应变进行一定倍数的机械放大,从而保证安装在倍增器上的疲劳寿命计能够在有效的应变幅值范围内工作,确保机械设备安全可靠地运行。

    一种组件布局优化的高精度滚动轴承装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830069B

    公开(公告)日:2019-05-10

    申请号:CN201711170429.5

    申请日:2017-11-2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组件布局优化的高精度滚动轴承装配方法,步骤如下:(1)基于制造公差的轴承内外套圈优化选配;(2)基于轴承内外套圈公差尺寸的滚动体优化选配;(3)基于运转动力稳定性理论的滚动体优化布局装配。本发明可以在不增加轴承制造成本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轴承的运转精度,有效降低轴承噪音,当轴承磨合是一段时间之后,轴承精度又会得到进一步改善。本发明对于提高高速和超高速、高精度滚动轴承的精度和质量尤为有效。

    一种旋转机械转子件自动装配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8637651A

    公开(公告)日:2018-10-12

    申请号:CN201810330702.4

    申请日:2018-04-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旋转机械转子件自动装配系统,包括基台,两个呈镜面对称设置的直角坐标系机器人,直角坐标系机器人包括X轴滑轨、Y轴滑轨和Z轴滑轨,所述X轴滑轨与所述基台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Z轴滑轨的下端通过Z轴滑块与所述X轴滑轨滑动连接,所述Y轴滑轨的一侧侧壁通过Y轴滑块与所述Z轴滑轨滑动连接,所述Y轴滑轨通过电动拧紧轴滑块与电动拧紧轴连接;所述旋转机械转子件自动装配系统还包括沿两个所述直角坐标系机器人的对称轴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门形夹具、第二门形夹具和第三门形夹具。本发明可以针对不同规格螺栓,不同轴盘尺寸,不同的拧紧参数等实现拧紧,并实现对螺栓拧紧过程的精确控制。

    一种使用磁性纳米颗粒修饰原子力显微镜探针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398578A

    公开(公告)日:2018-08-14

    申请号:CN201810033446.2

    申请日:2018-01-1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原子力显微镜的测量技术领域,提供一种使用磁性纳米颗粒修饰原子力显微镜探针的方法,可以实现纳米颗粒与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直接测试。该法利用纳米级磁性颗粒与微米级碳球颗粒,将原子力显微镜V形微悬臂与平板探针置于显微镜下,通过滴加颗粒混合分散液、清洗、干燥等过程,得到修饰有磁性纳米颗粒的V形“类锥形针尖”探针。本发明引入微米级碳球作为磁性纳米颗粒的载体,简化实验操作,提高修饰效率,优化修饰效果,实现了对纳米颗粒与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直接测试,为细胞对颗粒的摄取、颗粒与细胞间粘附力、细胞存活能力等研究提供进一步的实验验证。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