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热式不锈钢渣余热回收装置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811095B

    公开(公告)日:2020-04-21

    申请号:CN201910157508.5

    申请日:2019-03-01

    Abstract: 一种蓄热式不锈钢渣破碎和余热回收工艺,包括:(1)碎渣:将高温不锈钢渣倒入滚筒中,滚桶内设有颗粒材料(如金属球),在滚筒旋转的过程颗粒材料将大块渣料击碎;(2)冷渣:在滚筒搅拌的过程中,钢渣被颗粒材料破碎的同时仅与颗粒材料这一种冷却介质发生热交换,被冷却至800℃以下,热量储存在颗粒材料中;(3)筛分:在充分换热后,将渣粉与破碎材料送入振动筛,实现颗粒材料与不锈钢渣的分离;(4)余热回收:对高温的颗粒材料进行取热,获得高温空气或蒸汽;粉料送入粉体换热器继续换热;(5)循环:将取热后的颗粒材料送入滚筒继续工作。该方法基于等量热容方法,能够将渣盆中的液态、块状、粉状混合的高温不锈钢渣经过冷却、破碎,处理为温度低于800℃的均匀粉料,避免扬尘污染,方便粉料进入粉体换热器进一步热回收。

    一种抑制疲劳损伤的枝型通道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1006096A

    公开(公告)日:2020-04-14

    申请号:CN201911388050.0

    申请日:2019-12-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抑制疲劳损伤的枝型通道结构,其包括由两根通道以任意角度相交连接的枝型结构,所述枝型通道内存在两股冷热流体发生掺混,所述枝型通道内支管射流区安装有射流扰动空心固体,用于减小支管射流对主管管壁的冲击;所述枝型通道内流体掺混区域阵列安装有掺混扰动空心固体,用于均匀增强掺混区冷热流体混合,所述两种空心固体为高导热性材料构成且内填充有相变介质,利用相变介质的相变过程对冷流体加热,对热流体冷却,从而抑制温度场的脉动,所述相变介质内添加有高导热性材料,用于强化相变材料的传热,从而约束枝型通道内流体掺混过程中的脉动现象,在不明显增加流动阻力的基础上,改善枝型通道由于流体掺混所造成的疲劳损伤问题。

    一种用于吸附式热化学储能及建筑供暖的整体式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0822967A

    公开(公告)日:2020-02-21

    申请号:CN201910943177.8

    申请日:2019-09-30

    Inventor: 曾敏 李威 王秋旺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吸附式热化学储能及建筑供暖的整体式结构,包括气体总入口段,阀门,气体入口支管段,储能反应床,气体出口支管段,气体总出口段,转向阀门,气体室外出口段,气体室内出口段,管道隔热层,本发明用于气-固吸附/脱附式储能反应过程的热量存储和释放。各段反应床由固体反应物填充组成,管道的周围由隔热材料包覆以减少反应过程中热量的散失。本发明包括气体输送管道和储能反应床,不仅减少了储热供热装置的空间体积,避免了固体反应物局部过度吸附潮解、反应不充分等问题,有利于改善气-固反应过程中的传热传质效果,且将储热单元直接与气体输送管道相结合,装置简单可靠,提高了化学储热在建筑供暖或供热方面的可行性。

    一种螺旋推流通道板式换热器

    公开(公告)号:CN108007244B

    公开(公告)日:2019-08-23

    申请号:CN201711209065.7

    申请日:2017-11-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螺旋推流通道板式换热器,由换热芯体、入口导流段、出口导流段、热流体进口与出口以及冷流体进口与出口组成。该换热器换热芯体采用螺旋并行逆流换热的流动通道,有利于使换热器内流体换热更加充分;入口导流段及出口导流段采用直进直出与侧进侧出交错结构,有利于使换热器内流体分布更加均匀;冷热流体进口与出口采用方圆过渡结构,有利于使换热器结构更加紧凑。本发明可以实现固体二维导热,降低导热热阻,提高两侧流体间传热量,增大换热器传热面积,提高换热器的紧凑度,提升换热器的综合效率,改善热应力分布集中导致的变形,提高换热器的安全性能及延长使用寿命。

    一种回收烧结过程余能的有机工质朗肯循环发电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5928372B

    公开(公告)日:2018-12-07

    申请号:CN201610243059.2

    申请日:2016-04-1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回收烧结过程余能的有机工质朗肯循环发电系统,由烧结过程间歇性热源、蓄热系统和有机工质朗肯循环发电系统组成。烧结机烟气和环冷机冷却废气经并联连接后组成烧结过程间歇性热源;烧结机烟气和环冷机冷却废气经除尘之后将热量通过烟气余能利用换热器传递给蓄热装置,烧结机烟气和环冷机冷却废气从烟气余能利用换热器出来后温度降低,用于烧结料预热和热风点火;蓄热系统中包含辅助加热器,蓄热系统通过蒸发器将热量传递给有机工质朗肯循环发电系统,有机工质在膨胀机内膨胀做功带动发电机发电。本发明能够有效解决烧结过程热源温度低及间歇性余能利用难度大的问题,实现了烧结过程间歇性余能资源分级回收与梯级利用。

    一种封闭式高效蒸发-冷凝即热式热水器

    公开(公告)号:CN104964429B

    公开(公告)日:2018-01-05

    申请号:CN201510250211.5

    申请日:2015-05-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封闭式高效蒸发‑冷凝即热式热水器,包括控制器、箱体、蜂鸣器、水源、补给装置及出水管道;所述箱体内设有盘管、多孔板及用于支撑多孔板的支撑架,箱体的内侧面设有温度传感器以及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及压力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控制器的输入端相连接,控制器的输出端与加热器的控制端及蜂鸣器的控制端相连接。本发明加热速度快,并且加热器的功率较低,体积小。

    换热器
    7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288388B

    公开(公告)日:2017-06-23

    申请号:CN201610623613.X

    申请日:2016-08-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4H7/02 F24H9/00

    Abstract: 一种换热器,以高温火焰或高温烟气作为热源,至少包括双层壳体。其中,内层壳体的内部空间下部,充入液态相变介质,上部设置至少一根盘管。被加热流体在盘管内流动。盘管下游侧管路穿出内层壳体后,在双层壳体之间的空腔内形成至少一根环绕管道。内层壳体的底部换热板位于热源上方。双层壳体之间的空腔形成烟气通道,热源对内层壳体的底部换热板加热后,烟气从内层壳体外侧底部四周沿烟气通道上升,并将热量传递给环绕管道内的被加热流体。采用本发明换热器的供热设备可显著提高热利用率。

    一种板翅式热发电换热器
    7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568341A

    公开(公告)日:2017-04-19

    申请号:CN201610986596.6

    申请日:2016-11-0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9/00 F28F3/022 H02N11/0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板翅式热发电换热器,包括冷通道换热板、冷通道翅片、热通道换热板、热通道翅片、铜片和电源电极。同一层上的冷通道翅片和热通道翅片均为纵向连续翅片,交错采用P型和N型热电材料制备,相邻翅片端部通过铜片串联,两侧翅片通过该层换热板上的电源电极联接负载电路,各层换热板上的电源电极采用串联或并联联接。换热器冷通道换热板和热通道换热板均采用金属材料或者陶瓷材料制备,冷通道翅片和热通道翅片可以采用一种或者多种热电材料制造。冷流体与热流体采用交替逆流换热布置。本发明可应用于余热回收和余热发电,可提高热电发电器件的发电温差,具备很高的换热和发电综合性能。

    换热器
    7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288388A

    公开(公告)日:2017-01-04

    申请号:CN201610623613.X

    申请日:2016-08-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4H7/02 F24H9/00 F24H7/0266 F24H9/0005 F24H9/0021

    Abstract: 一种换热器,以高温火焰或高温烟气作为热源,至少包括双层壳体。其中,内层壳体的内部空间下部,充入液态相变介质,上部设置至少一根盘管。被加热流体在盘管内流动。盘管下游侧管路穿出内层壳体后,在双层壳体之间的空腔内形成至少一根环绕管道。内层壳体的底部换热板位于热源上方。双层壳体之间的空腔形成烟气通道,热源对内层壳体的底部换热板加热后,烟气从内层壳体外侧底部四周沿烟气通道上升,并将热量传递给环绕管道内的被加热流体。采用本发明换热器的供热设备可显著提高热利用率。

    一种类螺旋状连接体平板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堆

    公开(公告)号:CN103700876B

    公开(公告)日:2016-12-07

    申请号:CN201310676228.8

    申请日:2013-12-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类螺旋状连接体平板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堆,包括多个由阳极、阴极、电解质层构成的平板固体氧化物燃料单电池,电池单片与单片之间组成模式为阳极正对阳极,阴极正对阴极,两相邻单电池之间由一个连接体连接,气体由进气口通入后进入类螺旋通道,沿类螺旋状气体通道流动的同时,垂直并横向冲刷单电池的阴极和阳极,本发明可以极大提高燃料气体和氧化气体在垂直于单电池三相反应界面上的渗透量,强化传质,有效地提高平板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堆靠近阳极侧和靠近阴极侧的气体浓度,从而提高平板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堆的功率密度。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