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557960B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2011640402.X
申请日:2020-12-31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G01R31/54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MMC换流器子模块开路故障定位方法及装置,本申请通过将可能存在故障的待检测子模块分到投入和切除两个组别,以及判断每个控制周期断流现象是否存在或消失,若桥臂电流存在则判断桥臂电流极性,不断将待检测子模块集合中的正常子模块排除,从而缩小待检测子模块集合,最终定位故障子模块,通过有选择性地投切待识别的正常或故障的子模块,在面对单一故障时,能够加快故障子模块的排查和定位,提高子模块定位效率,解决了现有的开路故障定位方式过程繁琐,且执行周期较长,导致的定位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0930031B
公开(公告)日:2022-01-11
申请号:CN201911157337.2
申请日:2019-11-22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低压配网储能装置安装台区选址方法、装置和设备,综合考虑了能有效解决或缓解低压配网中线路末端电压偏低、过载、重载、网损和三相电流不平衡因素,分析低压配网的变电站台区情况,将符合安装低压配网储能装置选址需求的台区作为可安装点,建立了一套系统科学的低压配网储能装置安装台区选址流程,有效可靠地实现了低压配网的储能装置安装台区选址,不需要依赖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的配置经验,避免了人为因素带来的误差而导致储能装置配置可靠性降低的缺陷,解决了现有的低压配网储能装置安装位置的选择方式,依赖于工程技术人员的经验水平,且存在人为因素导致的选取误差,可靠性较低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2536806A
公开(公告)日:2021-03-23
申请号:CN202011373083.0
申请日:2020-11-30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巡检电缆沟的机器人及其控制系统,包括至少三个关节机构,每个关节机构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驱动电机,每个关节机构的底端设置有行走机构,三个关节机构分别为第一关节机构、第二关节机构和第三关节机构,第一关节机构上设置有云台,第二关节机构上安装有温度检测设备,第三关节机构上安装有气体检测设备,该巡检电缆沟的机器人采用三个关节机构组成的三关节串联履带式结构机器人,该机器人体积小、运动灵活、负载能力强,适合在狭小且周围环境复杂的电缆沟进行状态监测。该巡检电缆沟的机器人的控制系统采用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形成双系统控制巡检电缆沟的机器人的运行,提高了机器人运行的可靠性和监测的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2363081A
公开(公告)日:2021-02-12
申请号:CN202011373073.7
申请日:2020-11-30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G01R31/4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半桥型MMC‑HVDC的子模块故障诊断方法及系统,在获取半桥型MMC‑HVDC换流阀的桥臂在当前计算周期内对应的桥臂电压变化量和桥臂电流,以及所述桥臂子模块个数、子模块电容值;并根据获取的数据确定子模块的故障启动判据,通过故障启动判据判断子模块的故障类型;该计算周期包括多个控制周期,从而可以通过跨控制周期计算桥臂电压变化量和桥臂电流的关系,实现桥臂子模块故障的诊断,同时定位故障子模块;该故障诊断方法计算简单,计算量小,有效提高故障定位效率,且仅在阀控屏柜增加判别逻辑,不需要额外的硬件改造;此外,由于计算周期可以实现跨多个控制周期,降低了对电压/电流互感器的采样频率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07171315B
公开(公告)日:2020-06-02
申请号:CN201710353399.5
申请日:2017-05-18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东北电力大学
IPC: H02J3/00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RPTSVM的电力系统暂态稳定评估方法,通过采用能量函数指标和电力系统指标构造原始特征集,可以降低特征集维数和减少冗余信息,是样本集构造的新思路;通过最大相关最小冗余特征选择方法对电力系统指标和投影能量函数指标进行特征压缩,寻找对电网暂态变化敏感度高的电力系统特征子集,可进一步减少冗余信息,降低特征维数;RPTSVM在优化目标函数中加入正则项重构分类器后进行电力系统暂态稳定评估,可确保暂态稳定评估的稳定性,避免PTSVM进行暂态稳定评估时类方差矩阵非满秩缺陷,提高PTSVM评估模型的泛化能力;通过遗产算法进行参数优化,合理选择种群数量,可在保证选择出最优参数组合的前提下,节省计算时间。
-
公开(公告)号:CN107634526B
公开(公告)日:2020-04-17
申请号:CN201711105703.0
申请日:2017-11-10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交直流并联输电系统强迫振荡抑制方法及装置。本发明中通过增加附加控制环节对交直流并联输电系统中产生的强迫振荡进行抑制,获取第一端VSC的定有功功率控制器的有功功率参考值增量和交流联络线路模型的有功功率增量之间的开环传递函数为第一开环传递函数,并根据第一开环传递函数和附加控制环节的第二开环传递函数结合形成闭环控制系统和根轨迹法对第二开环传递函数进行参数整定,使得闭环系统的暂态响应符合预置要求,将整定后的附加控制环节叠加到VSC原有的定有功功率控制器上,可以对交直流并联输电系统中的强迫振荡进行抑制,解决了当前缺乏有效手段对交直流并联输电系统中的强迫振荡进行抑制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0957543A
公开(公告)日:2020-04-03
申请号:CN201911382715.7
申请日:2019-12-27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免浮充蓄电池成组系统及充电方法,所述系统包括二极管、IGBT功率器件、电池组以及控制模块,二极管与IGBT功率器件并联连接,IGBT器件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电池组的正极连接于IGBT功率器件与二极管相连接的交点;二极管、IGBT功率器件、电池组以及控制模块构成一个蓄电池成组单元,系统中包括有多组蓄电池成组单元。本发明通过控制IGBT功率器件导通,使得直流母线对电池充电,充电完成后,控制IGBT功率器件截止,免除了电池组的浮充电;与传统的电池组相比,本发明电池组不需要进行长时间浮充,避免了浮充对电池组的危害,大大提高了电池组的寿命。而且通过设置二极管,使得多组蓄电池成组单元之间不会产生环流。
-
公开(公告)号:CN106530125B
公开(公告)日:2020-02-18
申请号:CN201610958990.9
申请日:2016-11-03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数据转换方法,用于解决目前采用手工整理电网数据信息时由于大型交流电网的信息量大以及电网的接线方式多变,整理过程烦琐且容易出错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方法包括:从潮流计算数据中整理出高压母线信息,并根据变电站信息创建变电站与高压母线字段的对应关系表;根据关系表从潮流计算数据中整理出高压电力变压器信息和高压线路信息,并确定高压电力变压器与高压母线的连接关系及高压线路与高压母线的连接关系;将变电站信息、高压电力变压器信息、高压母线信息和高压线路信息导出为XML文件,用于直流电流分布计算。
-
公开(公告)号:CN110726920A
公开(公告)日:2020-01-24
申请号:CN201911025003.X
申请日:2019-10-25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G01R31/26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晶闸管跨接器的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其中方法包括:对晶闸管跨接器的晶闸管触发回路施加正向过电压,并采集晶闸管跨接器的正向保护晶闸管的第一电压值;对晶闸管触发回路施加反向过电压,并采集晶闸管跨接器的反向保护晶闸管的第二电压值;对比第一电压值和正向过电压保护电压阈值,得到晶闸管跨接器在进行正向过电压保护时,执行动作的第一检测结果;对比第二电压值和反向过电压保护电压阈值,得到晶闸管跨接器在进行反向过电压保护时,执行动作的第二检测结果,解决了现有对晶闸管跨接器进行性能检测时,仅检测了晶闸管跨接器在进行过电压保护时是否导通,无法检测晶闸管跨接器是否正确动作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7492901A
公开(公告)日:2017-12-19
申请号:CN201710756471.9
申请日:2017-08-29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分布式储能系统实时优化方法及装置,本发明通过针对分布式储能系统削峰填谷优化问题,提出引入网损折算系数的方法简化了问题的复杂性,结合典型日负荷曲线,考虑分布式储能系统充放电约束建立优化模型,再用动态规划算法对模型进行实时优化求解,求解过程通过设置电量差和修正实时储能系统各个状态的容量值,有效提高了运算速度和优化结果精度,最后通过引入充放电深度允许误差,避免了优化过程陷入死循环的情况。本发明充分利用动态算法的特点,动态结合分布式储能系统的实际容量与预测容量,研究了电池储能寿命各因素对优化结果的影响,并通过调整状态变量提高了优化结果的准确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