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072411A
公开(公告)日:2021-07-06
申请号:CN202110303898.X
申请日:2021-03-22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污泥资源化利用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污泥脱水泥饼的污泥热解炭缓释硅肥制备方法,该方法是以污泥为原料,先使用碱性污泥调理剂对污泥进行调理,脱水得到脱水泥饼;将脱水泥饼在850~1100℃进行热解,使污泥中的Si转化为包括铝硅酸盐和硅酸盐至少一种在内的有效硅,得到污泥热解炭缓释硅肥。本发明通过对方法的整体流程工艺、关键的热处理温度条件等进行改进,使污泥中的Si活化转化成铝硅酸盐和硅酸盐,便于被植物吸收,能够有效克服我国污泥中Si植物可利用性低、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环境风险的问题,为污泥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并且由于有效硅与污泥多孔生物炭的有效结合,可以减缓雨水冲刷作用下Si溶出的速率。
-
公开(公告)号:CN110724820B
公开(公告)日:2021-05-18
申请号:CN201911049842.5
申请日:2019-10-31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水热回收退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方法,属于锂离子电池回收技术领域。将退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加入到有机酸和糖类还原剂的混合液中,转移至反应釜中,然后将该反应釜密封,在100℃‑300℃的条件下进行加热,所述糖类还原剂的还原性官能团将退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氧化物还原成有价金属离子,得到黑色浑浊液,然后进行离心,除去黑色沉淀后,将上清液采用孔径小于2μm的水系滤膜进行过滤,即得到含有有价金属离子的浸出液。本发明具有回收成本低、操作简单、回收率高和无污染等优点;同时本发明能实现退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有价金属元素的循环利用,解决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的氧化物向可利用的离子态转变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2625195A
公开(公告)日:2021-04-09
申请号:CN202011299038.5
申请日:2020-11-18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C08F292/00 , C08F291/00 , C08F251/02 , C08F251/00 , C08F220/06 , C08F222/38 , C09K17/40 , C09K101/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污泥资源化利用及污泥基材料制备领域,公开了一种新型污泥基水凝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污泥基水凝胶材料是以污泥为基质,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钾、过一硫酸氢钾或双氧水中任何一种为引发剂,丙烯酸为单体,通过自由基聚合交联反应合成。本发明通过对水凝胶材料的细节组成及制备机理等进行改进,以污泥为基质原材料,配合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钾为引发剂、丙烯酸为单体,通过自由基聚合交联反应合成污泥基水凝胶材料,具有良好的吸水、保水性,且制备过程简单,操作方便,反应条件温和可控,不需要复杂设备。
-
公开(公告)号:CN110791652B
公开(公告)日:2021-04-06
申请号:CN201911052956.5
申请日:2019-10-31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B09B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机械化学法的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回收方法,属于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领域。将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磨成粉末,并与活化剂和有机还原剂充分混匀,所述活化剂能产生活性自由基,得到混合物,将该混合物进行球磨,使所述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生塑性形变,且晶体颗粒内产生晶格缺陷,使晶体颗粒发生晶型转变或无晶化;将球磨后的产物加入到去离子水中,使有价金属离子浸出。本发明中的方法不依赖于高浓度的强酸、强碱、强氧化还原试剂或价格昂贵的有机酸等,以固相中的机械化学反应为反应主体,在温和的浸出环境下实现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有价金属锂、钴、镍、锰等有价金属的高效浸出。
-
公开(公告)号:CN112500084A
公开(公告)日:2021-03-16
申请号:CN202011534698.7
申请日:2020-12-22
Applicant: 浙江天地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粉煤灰轻质骨料的生态混凝土透水砖及制备方法。本发明制备包括以下步骤:(1)向粉煤灰和高炉矿渣中加入碱性激发剂和水获得浆液,将浆液干燥养护后,破碎得到粉煤灰轻质骨料;(2)将粉煤灰轻质骨料、碎石、水泥、钙剂增强剂加水混合均匀后得到混合料;(3)将混合料振压成型得到砖坯;(4)将砖坯蒸压养护,即可制备得到混凝土透水砖。本发明基于粉煤灰轻质骨料,可大量消纳工业固体废物粉煤灰和高炉矿渣,制备的透水砖与传统混凝土透水砖相比,不仅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外,而且还具有蓄水能力,更加生态环保。
-
公开(公告)号:CN109060900B
公开(公告)日:2020-07-10
申请号:CN201810906071.6
申请日:2018-08-10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红外光谱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掺硼金刚石修饰的衰减全反射晶片、其制备和应用。其以衰减全反射晶片为基底,在所述基底的表面设置有掺硼金刚石薄膜层,所述掺硼金刚石薄膜层的电阻率为10‑3~1Ω·cm;红外光以一定角度入射至所述衰减全反射晶片内表面,该内表面与所述掺硼金刚石薄膜层相邻,所述红外光在该内表面上发生折射和反射,折射后的红外光进入所述掺硼金刚石薄膜层,且在所述掺硼金刚石薄膜层内发生全发射。该晶片实现良好导电作用的同时又使得红外信号检测成为可能,可实现待测分子在BDD电极表面电化学过程中的原位电化学检测,在电化学、原位红外检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7029691B
公开(公告)日:2020-02-21
申请号:CN201710295470.9
申请日:2017-04-28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B01J21/06 , C02F1/30 , C02F101/3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工业有机废水降解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气型光催化反应膜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S1将不锈钢丝网作为基底材料,放入亚克力板的凹槽内,使基底材料与凹槽底部水平;S2将PDMS溶液与固化剂配制得到粘着剂混合液,并将纳米二氧化钛P25分散在Nafion溶液中得到光催化剂混合液;S3将粘着剂混合液缓慢滴在基底材料上,并进行抽真空处理;S4将亚克力板水平放入烘箱内烘烤;S5将光催化剂混合液倒入粘着剂上,将亚克力板水平放入烘箱内继续烘烤,制得空气型光催化反应膜。本发明的方法制备的膜具有降解效率高、性能稳定、可以实现气液两相分离和氧气扩散、无需曝气和搅拌、成本低廉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0182786A
公开(公告)日:2019-08-30
申请号:CN201910460277.5
申请日:2019-05-30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木质素磺酸盐制备自掺杂硫荧光碳纳米点的方法,属于生物质纳米材料领域。制备方法为先将木质素磺酸盐加入水中,然后加入少量含乙酰磺酸基阴离子的离子液体,并置于反应釜中;对所述反应釜进行加热,使所述含有乙酰磺酸基阴离子的离子液体催化裂解所述木质素磺酸盐,然后进行离心,去沉淀取上清液;将所述上清液通过水系滤膜进行过滤,即得到自掺杂硫荧光碳纳米点。所述含有乙酰磺酸基阴离子的离子液体优选为1-丁基-3-甲基咪唑乙酰磺酸盐;所述木质素磺酸盐优选为制浆造纸过程中的副产物,来源广泛且价格低廉。本方法制备的碳纳米点具有良好的荧光稳定性、水溶性、生物相容性以及荧光传感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0171846A
公开(公告)日:2019-08-27
申请号:CN201910411044.6
申请日:2019-05-17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C01G21/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废铅膏通过超声喷雾焙烧制备氧化铅粉体的方法,涉及废铅酸蓄电池的资源化回收利用技术领域。包括铅盐溶液制备和超声喷雾焙烧的步骤。将废铅膏在碱液中脱硫得到脱硫铅膏,然后利用有机酸与还原剂的混合溶液浸出所述脱硫铅膏得到铅盐溶液;将铅盐溶液进行超声喷雾得到雾状液滴,将所述雾状液滴通入管式炉中,并在非还原性气氛下焙烧;焙烧生成的氧化铅粉体通过滤布收集,焙烧过程中产生的尾气被尾气吸收液吸收;在所述超声喷雾之前直至整个焙烧过程中,对盛装尾气吸收液的密封瓶体进行抽气。本发明工艺流程简单,铅回收率大于96%,无浸出液外排,制备的氧化铅产物形貌均匀,颗粒粒径为0.5-2μm。
-
公开(公告)号:CN109921071A
公开(公告)日:2019-06-21
申请号:CN201910092325.X
申请日:2019-01-30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H01M8/04664 , H01M8/16 , G01N27/327 , G01N33/1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电化学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利用群体感应从微生物层面提升微生物燃料电池传感器性能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在MFC传感器运行全过程中向培养液中加入群体感应自诱导剂;当MFC传感器稳定启动之后,将其应用于水环境重金属传感。本发明利用微生物群体感应现象调控MFC传感器阳极生物膜产电菌比例及活性,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有效解决阳极生物膜死细胞比例过大导致传感性能下降的问题,具有操作简单、效果稳定等优点,有效地提高了MFC传感器传感的灵敏性以及抗毒性冲击能力,加快了MFC传感器实现原位在线监测的进程。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