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管推动装置及自动穿管机
    51.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2963986U

    公开(公告)日:2013-06-05

    申请号:CN201220672790.4

    申请日:2012-12-0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U管推动装置,包括并排布置的多个线性模组,每个线性模组均具有直线导轨且直线导轨的导向相同。每个直线导轨的滑座上均设置有对U型管的两平行直管进行夹紧的夹紧装置,夹紧装置的夹紧方向垂直于滑座的支撑方向。夹紧装置使得多个U型管的直线部分的管路相互平行的夹紧在夹紧装置之间,在传送时,U型管沿直线管路的长度方向推动,通过设置并排的多个线性模组,通过控制不同位置的在不同的工时进行移动,使得翅片和U型管在安装过程中,不断调节不同位置的安装力度,降低了穿管难度。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自动穿管机。

    长U型铜管弯管机自动接料配送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2861252U

    公开(公告)日:2013-04-10

    申请号:CN201220539264.0

    申请日:2012-10-1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长U型铜管弯管机自动接料配送装置,包括接料机构、反转接管装置、滑杆单元、集料单元和输送单元;所述接料机构用于收集弯管机加工完毕的U型铜管;反转接管装置用于收集所述接料机构的U型铜管并使所述U型铜管反转预设角度悬挂;所述滑杆单元将所述反转接管装置悬挂的U型铜管输送至所述集料单元,所述输送单元将所述集料单元内的所述U型铜管输出。本实用新型的长U型铜管弯管机自动接料配送装置结构简单,稳定性强,自动化程度高,铜管摆放整齐,避免了因自由落体造成铜管变形,进而保证产品的质量。

    真空设备的动密封装置及真空设备

    公开(公告)号:CN209026167U

    公开(公告)日:2019-06-25

    申请号:CN201821538635.7

    申请日:2018-09-1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真空设备的动密封装置及真空设备,涉及真空设备技术领域。旨在改善现有真空设备由于转动轴两端的轴承窜动引起的密封性能不好的问题。所述动密封装置包括:传动组件和密封组件,所述传动组件位于所述真空室外部且与真空室壁固定连接,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传输装置连接;所述密封组件用于密封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真空室的连接处。通过将所述传动组件设置在真空室外,并通过在所述传动组件与真空室外壁之间设置密封组件,密封可靠,保持真空室的真空环境;由于所述传动组件设置在真空室外当真空室内进行工作压力切换时不会对传动组件造成影响,传动组件不会窜动破坏磨损密封组件,有效保证真空室的密封性。(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用于U形管的探伤装置
    54.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3688549U

    公开(公告)日:2014-07-02

    申请号:CN201320803573.9

    申请日:2013-12-0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U形管的探伤装置,包括:机架,机架具有传动辊,传动辊为多个,多个传动辊沿机架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设置;探伤部,探伤部的探伤端位置可移动地设置在机架上;驱动部,驱动部包括第一驱动部,第一驱动部与探伤部的探伤端驱动连接;控制器,控制器与第一驱动部连接。使用本实用新型中的探伤装置时,首先将U形管放置在机架的传动辊上,然后通过传动辊滚动将U形管运送至探伤部的探伤端进行检测,而后控制器通过控制第一驱动部运转以使探伤部的探伤端在机架上移动,以逐步完成对U形管的探伤检测。本实用新型中的探伤装置可以对U形管或异型管进行自动化的探伤检测,提高了铜管的检测效率、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长U形弯管机自动收料装置
    55.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3545130U

    公开(公告)日:2014-04-16

    申请号:CN201320658269.X

    申请日:2013-10-2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长U形弯管机自动收料装置,包括:接料机构,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料夹,每个料夹均具有用于固定长U形弯管的第一卡槽,且该料夹的长度小于长U形弯管的长度;分离机构,包括第一卡件、第二卡件以及用于驱动第一卡件和第二卡件升降运动的第一驱动机构,第一卡件上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长U形弯管一端的第二卡槽,第二卡件上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长U形弯管另一端的且与第二卡槽相对应的第三卡槽;以及输送机构,用于驱动第一卡件和第二卡件相对于多个料夹横向运动。本实用新型的长U形弯管机自动收料装置,实现了长U形弯管机下料自动化,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效率,而且,减少了长U形管在运输搬动过程中产生的质量问题。

    螺母拆卸工装
    56.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3526935U

    公开(公告)日:2014-04-09

    申请号:CN201320687168.5

    申请日:2013-10-3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螺母拆卸工装,包括:机架;夹持机构,夹持机构可枢转地设置在机架上,夹持机构的一端具有用于容纳螺母的夹持空间;驱动机构,驱动机构设置在机架上,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部,第一驱动部驱动夹持机构绕夹持机构的中心线转动。使用本实用新型中的螺母拆卸工装时,首先应使螺母位于夹持机构的夹持空间内,然后通过第一驱动部驱动夹持机构转动,从而带动螺母旋转,从而使螺母退牙。由于使用螺母拆卸工装拆卸螺母,因而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少了生产成本。同时,本实用新型中的螺母拆卸工装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的特点。

    一种自动取长U型管装置以及探伤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3486561U

    公开(公告)日:2014-03-19

    申请号:CN201320636577.2

    申请日:2013-10-1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自动取长U型管装置,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的储料排序机构,储料排序机构具有并排放置长U型管的腔体;位于储料排序机构的下方的分料定位机构,分料定位机构将储料排序机构中位于最底层的长U型管分离出储料排序机构;位于机架上,用于输送的长U型管送料机构;和设置在机架上,将长U型管放置至送料机构上的取料机构。由于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自动取长U型管装置无需操作人员手动抓取长U型管,从而降低取料过程的劳动强度减少铜管损伤量。本实用新型的还公开了一种探伤装置。

    一种顶升旋转装置
    5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3428508U

    公开(公告)日:2014-02-12

    申请号:CN201320316909.9

    申请日:2013-06-0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顶升旋转装置,包括用于盛放工件的托盘架、旋转装置和顶升装置,一端与顶升装置相连,另一端与托盘架相连的旋转轴;与旋转轴周向固定、轴向滑动的第一齿轮,第一齿轮套设在旋转轴上;支撑第一齿轮且与旋转装置相对固定的支撑部件,旋转装置驱动第一齿轮转动。工件到托盘架后,顶升装置工作将与其相连的托盘架托起,由于第一齿轮与旋转轴能产生轴向滑动,避免了第一齿轮随旋转轴上移,完成顶升过程;上升到位后,旋转装置工作,驱动第一齿轮转动,带动与旋转轴相连的托盘架转动,完成旋转过程。该顶升旋转装置在顶升过程中,避免旋转装置的顶起,因此,有效降低了顶升装置的动力要求,显著减少了能量浪费,降低了使用成本。

    包装箱自动套箱装置及电器包装生产线

    公开(公告)号:CN203381825U

    公开(公告)日:2014-01-08

    申请号:CN201320302787.8

    申请日:2013-05-2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包装箱自动套箱装置及电器包装生产线。包装箱自动套箱装置,包括吸涨箱机构,所述吸涨箱机构包括由至少两个位于同一侧的吸爪组成的吸爪组,所述吸爪组包括设置有端部吸盘(13)的包装箱端部吸爪(11)和设置有中部吸盘(14)的包装箱中部吸爪(12),所述端部吸盘(13)的工作面与包装箱待吸附表面的标准平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中部吸盘(14)的工作面与所述标准平面之间的距离,所述吸爪组具有远离所述标准平面的涨箱行程。包装箱在上述包装箱自动套箱装置的作用下与电器相作用时,其不容易与电器发生干涉,进而缓解了操作人员需要调整包装箱以保证套箱操作顺利进行的情况,从而提高了电器的套箱效率。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电器包装生产线。

    自动化配送设备
    6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3316631U

    公开(公告)日:2013-12-04

    申请号:CN201320328372.8

    申请日:2013-06-0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化配送设备,用于实现换热器从胀管机下料,包括机架、旋转机构、用于夹持和移动从胀管机加工完毕的换热器的取料装置,及设置于旋转机构上用于升降取料装置的升降装置;旋转机构设置于机架上,能够相对机架做水平运动和旋转运动。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化配送设备,将胀管机胀管后的换热器移到烘干线体上,其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高,实现采用机械下料代替人工下料,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同时避免换热器表面的划伤,进而保证换热器产品的质量。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