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蒸汽生产系统
    5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538490A

    公开(公告)日:2023-08-04

    申请号:CN202310666128.0

    申请日:2023-06-06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蒸汽生产系统,解决了长输蒸汽管道所具有的设计和建设难度大、调节能力弱的问题。所述的蒸汽生产系统包括蒸汽发生单元、压缩机单元,所述蒸汽发生单元包括N级闪蒸器,所述压缩机单元包括N级压缩机,N≥2,N级所述闪蒸器串联,闪蒸水依次通过N级所述闪蒸器;其中,第M级压缩机连接第M级闪蒸器,1≤M≤N,第M级闪蒸器产生的蒸汽输入第M级压缩机,第M级压缩机将蒸汽压缩后输出。本申请通过利用热水管网进行热水输送,替代长输蒸汽管道,降低了设计和建设难度,提高了系统稳定性和生产效率。

    一种多热源的热蒸馏水制备装置、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062188B

    公开(公告)日:2023-06-20

    申请号:CN202010814598.3

    申请日:2020-08-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热源的热蒸馏水制备装置、系统及方法,包括:多级蒸馏单元,多级所述蒸馏单元之间串联或并联;其中,所述蒸馏单元包括:原料液入口、浓缩液出口和热源入口,每级所述蒸馏单元的所述热源入口对应连通不同温度品位的热源;回热器,所述回热器包括原料液出口和浓缩液入口;所述回热器的所述原料液出口与所述蒸馏单元的原料液入口连通,所述回热器的所述浓缩液入口与所述蒸馏单元的浓缩液出口连通。本发明装置将多种不同温度品位的热源综合利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制取蒸馏水的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降低制备纯净水的成本。

    一种夏热冬用、冬冷夏用的跨季节供热供冷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5614859A

    公开(公告)日:2023-01-17

    申请号:CN202211192633.8

    申请日:2022-09-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夏热冬用、冬冷夏用的跨季节供热供冷系统,其包括:第一热泵机组,包括供热侧和制冷侧,供热侧包括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制冷侧包括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和冷热联储装置,包括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其中,热网回水侧分别与第一入口、第二入口、第二出口和第一接口可通断联通,热网供水侧分别与第一出口、第二接口可通断联通,供热侧用于对介质进行升温,制冷侧用于对介质进行制冷,冷热联储装置用于交替存储冷热介质。本发明的夏热冬用、冬冷夏用的跨季节供热供冷系统能够实现节能减排、减少碳排放、降低运行成本。

    一种水热同产装置
    5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614801A

    公开(公告)日:2023-01-17

    申请号:CN202211192568.9

    申请日:2022-09-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热同产装置,包括吸收式机组发生器、吸收式机组闪蒸器、吸收器及冷凝器模块和冰水分离池,水进入吸收式机组闪蒸器内,冰从出口管道排出,另外冰水分离池与低温热源进水管和低温热源出水管连接;吸收器及冷凝器模块连接有热网供水管和热网回水管,吸收式机组发生器连接有驱动热源水管;吸收式机组闪蒸器对进入的水进行降温,且降温的热量传递至吸收器及冷凝器模块;驱动热源水管内的热水进入吸收式机组发生器内降温,且降温的热量传递至吸收器及冷凝器模块。通过吸收式机组闪蒸器对水进行降温,使得部分水结冰,冰含有的水的水质远高于原水,从而产生了高品质的水;本发明运行效率高且能效较好。

    一种利用跨季节储存的热水驱动的供能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585496A

    公开(公告)日:2023-01-10

    申请号:CN202211190781.6

    申请日:2022-09-28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利用跨季节储存的热水驱动的供能系统及方法,解决了热电冷联供系统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所述的利用跨季节储存的热水驱动的供能系统包括跨季节冷热联储装置、第一制冰供热机组、第二制冰供热机组、供水管路、回水管路,供水管路、回水管路流通有介质;跨季节冷热联储装置向第一制冰供热机组、第二制冰供热机组输出热能,同时,第一制冰供热机组、第二制冰供热机组向跨季节冷热联储装置输出冷能,跨季节冷热联储装置储存冷能,第一制冰供热机组、第二制冰供热机组通过供水管路向外输出热能。本申请通过将跨季节冷热联储装置中储存的热能用于制冰,可以充分利用高温热能,显著增大系统的供热和供冷能力。

    一种供热制冰一体机及供热制冰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507566A

    公开(公告)日:2022-12-23

    申请号:CN202211204724.9

    申请日:2022-09-28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供热制冰一体机,包括:吸收机,包括第一入口、第一出口、第二入口、第二出口、第三入口和第三出口;第一压缩式热泵,包括第一入口、第一出口、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热网回水管路与第一入口连接,第一出口分别与第一入口和第二入口连接,第二出口与第一入口连接,第一出口与热网供水管路连接。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供热制冰方法。本发明的供热制冰一体机的热量输入端只是一股高温热水或蒸汽,不需要额外增加低品位热源,因而机组不受任何环境中低品位热源条件的限制,能够从自身流程中的水中提取相变潜热。

    一种区域能源系统及运行方式

    公开(公告)号:CN115507405A

    公开(公告)日:2022-12-23

    申请号:CN202211195041.1

    申请日:2022-09-28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区域能源系统,包括:第一发电装置,包括燃料入口、余热出口和回水口;吸收式制冰供热机组,包括第一入口、第一出口、第二入口、第二出口、第三入口和第三出口;蓄热罐,包括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第一电热泵,包括第一入口、第一出口、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第一换热器,包括第一入口、第一出口、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第二电热泵,包括第一入口、第一出口、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本发明的系统功能丰富、灵活性强、供热功率和供冷功率大幅增加。

    一种跨季节水热联储联供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507404A

    公开(公告)日:2022-12-23

    申请号:CN202211195025.2

    申请日:2022-09-28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跨季节水热联储联供系统和方法,该系统包括水热分离装置、跨季节储热水池、水热同产装置、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第三管路、第四管路、热网回水管路和热网供水管路;待处理源水输入水热同产装置中进行淡化处理,产生的热淡水通过第一管路输送至水热分离装置,水热分离装置通过热网供水管路向用户输送热能,同时,通过第三管路向跨季节储热水池输送降温后的淡水,和/或通过第四管路向城市供水系统输送降温后的淡水;或者,水热分离装置通过第三管路向跨季节储热水池输送热淡水,跨季节储热水池将热淡水储存,在有供热负荷时将热淡水通过第二管路返回至水热分离装置。本发明提高了热电联产的灵活性。

    一种长距离水热同送系统
    5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623430A

    公开(公告)日:2022-06-14

    申请号:CN202210193066.1

    申请日:2022-02-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高压蒸汽为介质的长距离水热同送系统,其包括:依次连接的淡水制备装置、淡水增压装置、热源装置、蒸汽长输管道和末端装置,其中:淡水制备装置用于制取淡水,淡水制备装置的水源入口与外部水源相连,淡水制备装置的淡水出口通过淡水增压装置与热源装置的淡水入口相连;热源装置用于将淡水加热成预设压力的蒸汽,热源装置的第一蒸汽出口通过蒸汽长输管道与末端装置相连;末端装置用于与用户端相连,且被配置成从蒸汽中取热供给热用户,并将蒸汽冷凝成水供给水用户。本发明的长距离水热同送系统通过单程管道将高压蒸汽长距离输送,降低输送损耗和投资成本,既供热也供水,实现水热同送。

    基于直连-隔断模式切换的供热系统及运行调节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669788A

    公开(公告)日:2021-11-19

    申请号:CN202111090873.2

    申请日:2021-09-17

    Applicant: 清华大学

    Inventor: 付林 俸世玺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直连‑隔断模式切换的供热系统及运行调节方法,包括:供水干管,供水干管上设置有第一隔断截止阀;回水干管,回水干管上设置有第二隔断截止阀;供水干管与回水干管共同组成供回水环路,第一隔断截止阀与第二隔断截止阀将供回水环路分隔成上游和下游;第一旁通管,设置于供回水环路的上游,用于将上游的供水干管与回水干管相连通,第一旁通管上设置有调节阀组;第二旁通管,设置于供回水环路的下游,用于将下游的供水干管与回水干管相连通,第二旁通管上设置有第二旁通截止阀。本发明取消了常规的换热隔压措施,降低了建设成本,提高了管网的供热能力,保障了静态、稳态、动态过渡等工况的运行安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