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10kV配电网电缆网接线方式自动识别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184153A

    公开(公告)日:2014-12-03

    申请号:CN201410410712.0

    申请日:2014-08-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B70/3225 Y04S20/222

    Abstract: 一种10kV配电网电缆网接线方式自动识别方法。其包括分组分析:对10kV配电网电缆网进行分组处理,通过分组确定组内电源、出线、负荷;特征提取:对接线方式组进行分析,选择接线方式组中足够代表此接线方式的特征,从而形成能够描述接线方式组的特征表达式;同时通过对现有10kV配电网电缆网典型接线方式进行分析,利用现有的标准接线方式典型特征形成接线方式匹配规则库;模式识别:利用计算机将特征表达式与接线方式匹配规则库中的典型接线方式进行匹配,最终得到接线方式的名称。本发明方法易于掌握与操作,简单易懂,方便实际操作人员熟练掌握。

    基于分布式清洁采暖的工业园区微网电热联合调度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319142B

    公开(公告)日:2021-04-13

    申请号:CN201810138861.4

    申请日:2018-02-08

    Abstract: 一种基于分布式清洁采暖的工业园区微网电热联合调度方法:建立基于分布式采暖的园区微网整体架构,包括建筑级电热供应系统和园区级协同供电系统;构建工业园区微网仿真模型,包括建筑热平衡模型、空气源热泵模型、储热设备模型;构建工业园区微网日前经济调度模型,包括目标函数、电功率平衡约束条件、室内温度约束条件、空气源热泵制热功率约束条件、储能容量约束条件、储能装置功率约束条件、光伏上网功率约束条件和电力潮流约束条件;提出基于遗传算法的微网调度求解方法,包括个体筛选修正和遗传算法部分寻优。本发明能够为以分布式清洁供暖为主的工业园区调度提供技术支撑,有利于提升能源综合利用和管理水平,促进工业园区微能源网的合理发展。

    接入区域配电网的光伏储能联合运行单元优化配置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505604B

    公开(公告)日:2019-04-26

    申请号:CN201611202396.3

    申请日:2016-12-23

    Abstract: 一种接入区域配电网的光伏储能联合运行单元优化配置方法。其运用小波包‑模糊平抑策略将电池储能配置在光伏侧以平抑其输出,建立以电压各母线电压偏差之和、总有功网损、储能寿命损耗、储能容量利用率考核指标为基础的优化模型以综合考核光伏输出间歇性对系统及储能的影响,以储能容量和最大充放电功率为优化变量,采用量子编码的遗传算法对其进行求解。本发明通过小波包将光伏发电波动性特征进行分离,增加储能电池对高频随机性波动的抑制能力,通过模糊控制降低了储能电池动作的频度,兼顾了抑制效果与储能电池寿命,降低了储能电池使用成本。对于滤除高频分量后的低频功率波动进行优化处理,可避免在未来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后的波动加剧。

    一种接入新能源的地区电网可灵活调节电源配置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655266B

    公开(公告)日:2019-02-22

    申请号:CN201611214864.9

    申请日:2016-12-26

    Abstract: 一种接入新能源的地区电网可灵活调节电源配置方法。其包括采集电气状态监测数据;生成相关系数矩阵;利用FCM算法对相关系数矩阵进行聚区;然后在每一分区中按隶属度大小分别选出最大、最小及中间相关节点;在需要接入新能源的电源节点分区内,分别在上述最大、最小及中间相关节点处按可选方案虚拟配置作为新能源的可调节电源等步骤。本发明方法充分利用了电网SCADA系统的电网历史数据来进行电网规划的扩展,采用多元数理统计方法,有效利用历史数据,无需潮流计算,通过节点电压相关性分析表征节点间电气距离,无需迭代计算,模型更为精确,更能反映实际负荷特性与电网网架结构,便于间歇性电源的大量灵活接入和电网的稳定控制。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接入电网的极限接纳能力的计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896604A

    公开(公告)日:2016-08-24

    申请号:CN201610356320.X

    申请日:2016-05-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接入电网的极限接纳能力的计算方法,根据负荷的总功率和馈线的供电半径之间的关系或者根据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的总容量和馈线的供电半径之间的关系设置出六种典型分布规律,再计算得到分布式光伏发电允许接入的容量范围。本发明中,该六种典型分布规律基本涵盖了国内所有配电网运行的情况,几乎所有的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配电网的场景均被考虑在内,计算方法科学、形象,计算结果为具体的数值,避免了现有技术中计算结果过于模糊,无法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准确依据的问题,同时可以通过计算得到某处的电压波动和电压偏差,这些结果可以为其它的控制过程等方面提供依据。

    一种吊舱的三维动态模型及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932286A

    公开(公告)日:2015-09-23

    申请号:CN201510253230.3

    申请日:2015-05-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吊舱的三维动态模型及控制方法,其中,所述吊舱的三维动态模型包括:吊舱三维模型,所述吊舱三维模型的结构与吊舱实体的结构相对应;数据通信单元,所述数据通信单元能够获取所述吊舱实体的运动参数;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能够基于所述运动参数驱动所述吊舱三维模型进行运动,使得所述吊舱三维模型的运动状态与所述吊舱实体的运动状态相一致。本发明通过驱动单元实现吊舱三维模型的运动状态与吊舱实体的运动状态相一致,进而实现吊舱三维模型与吊舱实体的同步运动,由此,通过吊舱三维模型能够直观的判断出吊舱实体的实时状态,如直观判断出吊舱实体相对于目标的位置状态等,实现本发明目的。

    一种功能区配电网精细化规划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116807A

    公开(公告)日:2013-05-22

    申请号:CN201210534771.X

    申请日:2012-12-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4S10/5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功能区配电网精细化规划方法,其主要技术特点是: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通过收集功能区电网网架、负荷以及发展需求的数据,确定高压变电站的容量、位置及供电范围;步骤2:进行功能区高压配电网络规划;步骤3:进行功能区中压配电网络精细化规划,具体包括步骤3.1:建立小规模高压变电站组的典型互联结构;步骤3.2:结合高压变电站布点和供电范围,构建功能区电网变电站互联结构;步骤3.3:构建功能区电网中压网架方案;步骤3.4:计算中压馈线联络情况,给出中压网架的布线。本发明设计合理,为功能区配电网精细化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设计合理、可靠性高、节约建设成本且便于维护等特点。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