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209415019U
公开(公告)日:2019-09-20
申请号:CN201821298911.7
申请日:2018-08-13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核电站氢气升压系统,其包括:气源,其采用核电站内的低压氢气;升压系统,其采用气动增压泵组件;增压泵组件,其由两级或多级的泵并联组成;压缩空气,其作为所述增压泵组件的驱动气源;升压系统内氢气管路,其由氮气作为吹扫置换气源;高压氢气瓶,其用于接收和储存高压氢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核电站氢气升压系统,能够根据电厂的运行需求连续或间断的生产高压氢气并灌充至高压氢气瓶,以满足三代核电站一回路催化除氧的用氢需求,系统安全可靠。(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09372501U
公开(公告)日:2019-09-10
申请号:CN201822090293.3
申请日:2018-12-12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G01N1/2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核电站事故后取样系统,包括:正常取样管线;所述正常取样管线设置在安全壳外,与安全壳内取样管线连接;以及事故后取样管线;所述事故后取样管线设置在安全壳外,从所述正常取样管线中引出;其中,所述事故后取样管线包括事故后取样返回管线和事故后取样流出管线,所述事故后取样返回管线和事故后取样流出管线并联设置;所述事故后取样返回管线流向安全壳地坑,所述事故后取样流出事故后取样液。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核电站事故后取样系统,在正常取样管线上引出事故后取样管线,经取样冷却盘管,在冷却水箱中冷却后返回安全壳地坑,通过重力驱动实现扫液后,切换至取样流出管道完成取样分析,以利于扫液,保证在低温下取样。
-
公开(公告)号:CN214891065U
公开(公告)日:2021-11-26
申请号:CN202120691219.6
申请日:2021-04-06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耦合供汽系统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核能和光电耦合供汽系统,包括反应堆、第一换热器、蒸汽需求端,头部管道连接反应堆与第一换热器的反应堆侧,头部管道的冷却剂冷段上设有反应堆冷却剂泵形成一回路,还包括第二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的反应堆侧采用中间回路管道与第一换热器的蒸汽侧的连接成二回路,中间回路管道的中间回路冷段上设有中间回路循环泵,尾部管道的换热段位于第二换热器内的蒸汽侧,尾部管道的进水段连接供水系统,尾部管道的低温蒸汽输出段连接蒸汽需求端形成三回路。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实现了核能和新能源的耦合供汽;增加一个二回路,作为反应堆冷却剂回路泄漏的隔离,避免一回路放射性泄漏到用户侧。
-
公开(公告)号:CN213395266U
公开(公告)日:2021-06-08
申请号:CN202020387611.7
申请日:2020-03-24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核电站的蒸汽发生器排污供热系统,包括反应堆压力容器与蒸汽发生器,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与蒸汽发生器之间通过反应堆冷却剂管道连接,所述蒸汽发生器的两端分别设有主蒸汽管道与主给水管道,所述蒸汽发生器通过蒸汽发生器排污管道连接有排污供热交换器,所述蒸汽发生器排污管道上设有排污隔离阀,所述排污供热交换器上分别连接有制热主体与制冷主体,所述排污供热交换器远离反应堆压力容器的一端设有除盐主体。本实用新型从热能的综合利用角度出发,将蒸汽发生器的排污热量用于供热、制冷和增加发电量,减少了能量转换过程中的能耗,提高了核电机组的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211740585U
公开(公告)日:2020-10-23
申请号:CN202020393133.0
申请日:2020-03-24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G01M13/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核电站的便携式管道水压试验辅助装置,包括法兰主体,法兰主体的底端安装有可拆卸的水压试验管道,水压试验管道包括水压试验装置入口管道,水压试验装置入口管道远离法兰主体的一端设有水压试验泵接口,水压试验装置入口管道靠近水压试验泵接口的一端安装有水压试验装置入口隔离阀,法兰主体上开设有注入孔和排气孔。本实用新型配置了水压试验用的便携式法兰,与管道自身的法兰配合使用,供管道水压试验使用,该配置采用了便携式法兰作为水压试验的承压部件,集水压试验泵接口、压力监测、超压排放和排气于一体,方便了管道水压试验的实施,提高水压试验的便利性和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211232046U
公开(公告)日:2020-08-11
申请号:CN201922312605.5
申请日:2019-12-20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F16L55/0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避免管系声共振的装置,包括振动传感器、采集处理控制设备、加热设备,所述振动传感器固定安装在主管道的表面,所述加热设备安装在支管道,所述振动传感器与采集处理控制设备之间为电连接,所述采集处理控制设备与加热设备之间为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主管道上配置了振动传感器,通过振动传感器监测流体经主管道三通处由于漩涡脱落频率与支管声频耦合后振动放大的振动信号,并通过解热设备控制支管的流体温度改变声频率,从而避免声共振的发生;该装置从声共振耦合的机理出发,采用改变温度将主管道中漩涡脱落频率与支管声频解耦,消除了管道由于声共振引起的应力过大或者疲劳,提高了管系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209747139U
公开(公告)日:2019-12-06
申请号:CN201821492150.9
申请日:2018-09-12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G21C17/00 , G21C17/01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用于核电厂主蒸汽管道的声光结合泄漏监测系统,它包括声发射泄漏监测回路和光谱泄漏监测回路,所述声发射泄漏监测回路的信号输入端和所述光谱泄漏监测回路的信号输入端分别设置在所述主蒸汽管道的探测点,所述声发射泄漏监测回路的信号输出端和所述光谱泄漏监测回路的信号输出端通过网络交换机互相通讯连接,所述网络交换机依次连接有控制单元和显示单元;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声发射与光谱法的结合,在主蒸汽管道泄漏前作出预警,实现主蒸汽管道泄漏监测方法的多样性及冗余性,使监测结果更为可信;监测灵敏度更高、响应时间更快,显著地提升发现泄漏后的反应速度,提供更大的安全裕量。(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15450911U
公开(公告)日:2022-01-07
申请号:CN202120713225.7
申请日:2021-04-08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G21C15/18 , G21C15/25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型反应堆冷却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小型反应堆的增强型非能动安全壳空冷系统,包括屏蔽厂房、设在其内的安全壳、空气喷射系统,空气喷射系统包括压缩空气储罐、喷射器;压缩空气储罐侧壁上设有压缩空气进口、压缩空气出口,压缩空气出口连接供气总管的一端,供气总管的另一端设若干分支,分支的出口端贯穿屏蔽厂房后均布在安全壳外的四周,分支的出口端连接一个喷射器;屏蔽厂房的至少一对称侧的侧壁上近下方处分别设有与喷射器的吸入口位置相对应的空气入口,屏蔽厂房的顶部设空气出口。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通过强制对流和自然对流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事故后安全壳内热量的排出,具有非能动特性,提升机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215450908U
公开(公告)日:2022-01-07
申请号:CN202121220049.X
申请日:2021-06-02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核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核反应堆的启动加热系统,用于向核反应堆的罩壳内的冷却剂进行加热,其特征在于,包括热量输入装置,其用于将高温热介质通过加热管路输送至所述堆芯处,以使所述反应堆冷却剂升温;所述堆芯和所述热量输入装置之间还连接有回水管路,低温热介质通过所述回水管路流回至所述热量输入装置;所述加热管路位于所述堆芯处的一端的位置高于所述回水管路位于堆芯处的一端;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罩壳内,并通过管路与外部回路相连,以将热量导出至外部回路;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能够满足全自然循环核反应堆达到临界前冷却剂的升温需求,并保证一定的自然循环,保障反应堆启动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214897641U
公开(公告)日:2021-11-26
申请号:CN202120702020.9
申请日:2021-04-07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G21C15/18 , G21C15/243 , G21C15/25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型反应堆的冷却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小型反应堆的安全壳冷却系统,包括屏蔽厂房、设在其内的安全壳,还包括壳外喷淋系统,其包括位于屏蔽厂房外的蓄压水箱,蓄压水箱的侧壁上方设有压缩空气进口、蓄压水箱的侧壁下方设有补水进口;蓄压水箱的侧壁下方还连接注射管道的一端,另一端贯穿屏蔽厂房后固定于安全壳的上方,注射管道的另一端连接位于安全壳上方的喷淋装置的进水口;屏蔽厂房的至少一对称侧壁近下方分别设有冷却空气入口,屏蔽厂房的顶部设空气出口。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设置了壳外喷淋系统和空气自然循环冷却流道,通过水冷和空冷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事故后安全壳内热量的排出,具有非能动特性,提升机组的安全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