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循环装置
    4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518066B

    公开(公告)日:2016-07-06

    申请号:CN201280022654.3

    申请日:2012-05-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进行容量可变的容量控制制冷循环装置,在不进行制冷循环装置的容量控制的全运转时(压缩机的高容积模式时)和制冷循环装置的负荷变小进行容量控制的情况(压缩机的低容积模式时)的任一种运转模式下,全部的制冷剂被排出至密闭容器(1)的内部后,通过排出路径(11)引导至密闭容器(1)的外部。在密闭容器(1)的内部充分分离制冷剂与油后,能够向密闭容器(1)外排出制冷剂,所以不会使冷凝器(300)和蒸发器(600)的效率下降。而且,能够减少向密闭容器(1)外带出的油,所以能够稳定地确保储油部(22)的油,防止压缩机构部的部件之间的卡住和异常磨损。

    涡旋膨胀机
    4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713300B

    公开(公告)日:2015-07-08

    申请号:CN200910252649.1

    申请日:2006-04-28

    Abstract: 本发明用以提高涡旋膨胀机的可靠性和性能。将由吸入压力所保持的润滑油(6)供给到动涡旋(13)的涡卷背部侧的端板背面(13d)上,在端板(13a)上设置了对端板背面(13d)和动涡旋中心部的涡卷部底面(13b)进行联通的通路(30)。借助于该结构,将润滑油(6)供应到膨胀室的吸入部,随着膨胀过程,按顺序对定涡旋(12)和动涡旋(13)的滑动部进行润滑。从而能够提供可靠性高的涡旋膨胀机。

    回转式压缩机
    4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620224A

    公开(公告)日:2014-03-05

    申请号:CN201280028329.8

    申请日:2012-06-06

    Abstract: 本发明的回转式压缩机(100)包括压缩机构(3)、发动机(2)、吸入路径(14)、联络通路(16)和作为控制机构(30)的开闭阀(32),并且设置有与密闭容器(1)的内部和工作室(25)分隔的内部空间(28)、阻止制冷剂从内部空间(28)流向工作室(25)的第一止回阀(35a)、和阻止制冷剂从密闭容器(1)的内部流向内部空间(28)的第二止回阀(35b),当开闭阀(32)打开时,伴随着工作室(25)的容积的减少,第一止回阀(35a)打开,工作室(25)的压力不上升,此时,回转式压缩机(100)在实质上零吸入容积下运转,当开闭阀(32)关闭时,回转式压缩机(100)在通常的吸入容积下运转。

    制冷循环装置
    4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518066A

    公开(公告)日:2014-01-15

    申请号:CN201280022654.3

    申请日:2012-05-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进行容量可变的容量控制制冷循环装置,在不进行制冷循环装置的容量控制的全运转时(压缩机的高容积模式时)和制冷循环装置的负荷变小进行容量控制的情况(压缩机的低容积模式时)的任一种运转模式下,全部的制冷剂被排出至密闭容器(1)的内部后,通过排出路径(11)引导至密闭容器(1)的外部。在密闭容器(1)的内部充分分离制冷剂与油后,能够向密闭容器(1)外排出制冷剂,所以不会使冷凝器(300)和蒸发器(600)的效率下降。而且,能够减少向密闭容器(1)外带出的油,所以能够稳定地确保储油部(22)的油,防止压缩机构部的部件之间的卡住和异常磨损。

    旋转式压缩机
    4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429902A

    公开(公告)日:2013-12-04

    申请号:CN201280012308.7

    申请日:2012-02-23

    Abstract: 本发明的旋转式压缩机(100)包括压缩机构(3)、电机(2)、吸入路径(14)、背压室(18)、返回路径(16)、逆变器(42)和控制部(44)。在背压室(18)内,配置有开闭压缩机构(3)的返回口(3c)的簧片阀型的单向阀(73)。返回路径(16)具有使工作流体从背压室(18)向吸入路径(14)返回的功能。在返回路径(16)设置有容积变更阀(17),该容积变更阀(17)在要使压缩机构(3)的吸入容积相对变小时允许通过返回路径(16)的工作流体的流通,在要使吸入容积相对变大时禁止通过返回路径(16)的工作流体的流通,使背压室(18)内的压力增加。

    涡旋式压缩机
    5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823226B

    公开(公告)日:2012-07-18

    申请号:CN200480020054.9

    申请日:2004-06-15

    Abstract: 将固定镜板(2b)的齿底与旋转卷体部(4a)的齿尖之间的推力方向的第一间隙(15)和旋转镜板(4b)的齿底与固定卷体部(2a)的齿尖之间的推力方向的第二间隙(16)形成为从外周侧向内周侧逐渐增大的形状,并且将第一间隙(15)形成为大于第二间隙(16),因为相对于热应变,可以较低地确保各卷体部(2a)、(4a)的接触面压,同时相对于压力变形,可以均等地保持固定涡旋部件(2)的齿尖和旋转涡旋部件(4)的齿底的接触压力,所以可以在推力面上均等地承受施加在各涡旋部件(2)、(4)上的负荷。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