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开(公告)号:CN103782039B
公开(公告)日:2016-07-06
申请号:CN201280043347.3
申请日:2012-11-07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IPC: F04C29/04 , F04C18/356 , F04C23/00 , F04C29/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4C29/12 , F04C18/356 , F04C23/008 , F04C29/04 , F04C2240/8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效率的压缩机,其中,吸入孔(12)具有位于下游侧的缩径部(12a)和位于上游侧的扩径部(12b),吸入衬套管(13)的下游侧前端部至缩径部(12a)的非接触长度设得比缩径部(12a)的长度小,在吸入衬套管(13)与扩径部(12b)之间形成有隔热空间(16),缩径部(12a)的内径(ΦdC1)设为与吸入衬套管(13)的内径(ΦdL)相同,能够抑制直至吸入制冷剂气体到达吸入室为止的吸入配管路径中的向吸入制冷剂气体的热移动,同时将压力损失抑制在最小限度。
-
公开(公告)号:CN103518066B
公开(公告)日:2016-07-06
申请号:CN201280022654.3
申请日:2012-05-08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进行容量可变的容量控制制冷循环装置,在不进行制冷循环装置的容量控制的全运转时(压缩机的高容积模式时)和制冷循环装置的负荷变小进行容量控制的情况(压缩机的低容积模式时)的任一种运转模式下,全部的制冷剂被排出至密闭容器(1)的内部后,通过排出路径(11)引导至密闭容器(1)的外部。在密闭容器(1)的内部充分分离制冷剂与油后,能够向密闭容器(1)外排出制冷剂,所以不会使冷凝器(300)和蒸发器(600)的效率下降。而且,能够减少向密闭容器(1)外带出的油,所以能够稳定地确保储油部(22)的油,防止压缩机构部的部件之间的卡住和异常磨损。
-
公开(公告)号:CN101713300B
公开(公告)日:2015-07-08
申请号:CN200910252649.1
申请日:2006-04-28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用以提高涡旋膨胀机的可靠性和性能。将由吸入压力所保持的润滑油(6)供给到动涡旋(13)的涡卷背部侧的端板背面(13d)上,在端板(13a)上设置了对端板背面(13d)和动涡旋中心部的涡卷部底面(13b)进行联通的通路(30)。借助于该结构,将润滑油(6)供应到膨胀室的吸入部,随着膨胀过程,按顺序对定涡旋(12)和动涡旋(13)的滑动部进行润滑。从而能够提供可靠性高的涡旋膨胀机。
-
公开(公告)号:CN103782039A
公开(公告)日:2014-05-07
申请号:CN201280043347.3
申请日:2012-11-07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IPC: F04C29/04 , F04C18/356 , F04C23/00 , F04C29/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4C29/12 , F04C18/356 , F04C23/008 , F04C29/04 , F04C2240/8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效率的压缩机,其中,吸入孔(12)具有位于下游侧的缩径部(12a)和位于上游侧的扩径部(12b),吸入衬套管(13)的下游侧前端部至缩径部(12a)的非接触长度设得比缩径部(12a)的长度小,在吸入衬套管(13)与扩径部(12b)之间形成有隔热空间(16),缩径部(12a)的内径(ΦdC1)设为与吸入衬套管(13)的内径(ΦdL)相同,能够抑制直至吸入制冷剂气体到达吸入室为止的吸入配管路径中的向吸入制冷剂气体的热移动,同时将压力损失抑制在最小限度。
-
公开(公告)号:CN103782036A
公开(公告)日:2014-05-07
申请号:CN201280043095.4
申请日:2012-10-18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IPC: F04C18/356 , F04C23/00 , F04C27/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4C23/001 , F04C18/356 , F04C23/008 , F04C28/02 , F04C29/0057 , F04C2230/60 , F04C2240/20 , F04C2240/56 , F04C2240/60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两个气缸(6a、6b)的旋转式压缩机,其在气缸(6)内具有旋转活塞(8)的两个压缩构件(4a、4b)隔着分隔板(5)相邻配置,由电动构件(2)驱动旋转的曲柄轴(7)插通在分隔板(5)的贯通孔(5a)中,插入到曲柄轴偏心部(7a、7b)的旋转活塞(8)通过曲柄轴(7)旋转而偏心旋转,并且通过旋转活塞(8)的偏心旋转对气缸(6)内的工作流体进行压缩,其中,分隔板(5)贯通孔(5a)的内径(ΦDc)大于一方的曲柄轴偏心部(7a)的外径(ΦDb),且小于另一方的曲柄轴偏心部(7b)的外径ΦDa,由此使贯通孔(5a)的内径(ΦDc)的扩大停留在最小限度,能够抑制贯通孔(5a)内部与压缩室(11a、11b)之间的泄漏,并且能够提高压缩室(11a、11b)的气密性,提供高效率的压缩机(11a、11b)。
-
公开(公告)号:CN103620224A
公开(公告)日:2014-03-05
申请号:CN201280028329.8
申请日:2012-06-06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IPC: F04C18/356 , F04C23/00 , F04C28/26 , F04C29/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4C18/46 , F04C18/356 , F04C23/008 , F04C28/24 , F04C28/26 , F04C29/12 , F04C29/128
Abstract: 本发明的回转式压缩机(100)包括压缩机构(3)、发动机(2)、吸入路径(14)、联络通路(16)和作为控制机构(30)的开闭阀(32),并且设置有与密闭容器(1)的内部和工作室(25)分隔的内部空间(28)、阻止制冷剂从内部空间(28)流向工作室(25)的第一止回阀(35a)、和阻止制冷剂从密闭容器(1)的内部流向内部空间(28)的第二止回阀(35b),当开闭阀(32)打开时,伴随着工作室(25)的容积的减少,第一止回阀(35a)打开,工作室(25)的压力不上升,此时,回转式压缩机(100)在实质上零吸入容积下运转,当开闭阀(32)关闭时,回转式压缩机(100)在通常的吸入容积下运转。
-
公开(公告)号:CN103518066A
公开(公告)日:2014-01-15
申请号:CN201280022654.3
申请日:2012-05-08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进行容量可变的容量控制制冷循环装置,在不进行制冷循环装置的容量控制的全运转时(压缩机的高容积模式时)和制冷循环装置的负荷变小进行容量控制的情况(压缩机的低容积模式时)的任一种运转模式下,全部的制冷剂被排出至密闭容器(1)的内部后,通过排出路径(11)引导至密闭容器(1)的外部。在密闭容器(1)的内部充分分离制冷剂与油后,能够向密闭容器(1)外排出制冷剂,所以不会使冷凝器(300)和蒸发器(600)的效率下降。而且,能够减少向密闭容器(1)外带出的油,所以能够稳定地确保储油部(22)的油,防止压缩机构部的部件之间的卡住和异常磨损。
-
公开(公告)号:CN103429902A
公开(公告)日:2013-12-04
申请号:CN201280012308.7
申请日:2012-02-23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4C28/26 , F04C18/3564 , F04C23/001 , F04C23/008 , F04C28/08 , F04C2240/403
Abstract: 本发明的旋转式压缩机(100)包括压缩机构(3)、电机(2)、吸入路径(14)、背压室(18)、返回路径(16)、逆变器(42)和控制部(44)。在背压室(18)内,配置有开闭压缩机构(3)的返回口(3c)的簧片阀型的单向阀(73)。返回路径(16)具有使工作流体从背压室(18)向吸入路径(14)返回的功能。在返回路径(16)设置有容积变更阀(17),该容积变更阀(17)在要使压缩机构(3)的吸入容积相对变小时允许通过返回路径(16)的工作流体的流通,在要使吸入容积相对变大时禁止通过返回路径(16)的工作流体的流通,使背压室(18)内的压力增加。
-
公开(公告)号:CN1823226B
公开(公告)日:2012-07-18
申请号:CN200480020054.9
申请日:2004-06-15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IPC: F04C18/02
Abstract: 将固定镜板(2b)的齿底与旋转卷体部(4a)的齿尖之间的推力方向的第一间隙(15)和旋转镜板(4b)的齿底与固定卷体部(2a)的齿尖之间的推力方向的第二间隙(16)形成为从外周侧向内周侧逐渐增大的形状,并且将第一间隙(15)形成为大于第二间隙(16),因为相对于热应变,可以较低地确保各卷体部(2a)、(4a)的接触面压,同时相对于压力变形,可以均等地保持固定涡旋部件(2)的齿尖和旋转涡旋部件(4)的齿底的接触压力,所以可以在推力面上均等地承受施加在各涡旋部件(2)、(4)上的负荷。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