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蓄电池单元及线束支架

    公开(公告)号:CN105599579B

    公开(公告)日:2018-07-10

    申请号:CN201510673712.4

    申请日:2015-10-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206 B60R16/0215 H01M2/1077 H01M2220/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线束组装作业效率的车辆用蓄电池单元。车辆用蓄电池单元(20)至少具备一个蓄电池对(21),在该蓄电池对(21)中,分别具有蓄电池连接器(24A)的两个蓄电池(22)隔着空间(G)而对置配置,在空间(G)中将线束(60)以收容于线束支架(40)的状态配置,该线束(60)具有与蓄电池连接器(24A)连接的两个线束连接器(24B),线束支架(40)以使两个线束连接器(24B)的连接部(24a)朝向与两个蓄电池(22)的配置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方式对线束(60)进行保持。

    动力系统及输送设备、以及电力传输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433872A

    公开(公告)日:2017-12-05

    申请号:CN201710319827.2

    申请日:2017-05-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使用特性彼此不同的两个蓄电装置的电力且能够通过CD模式以及CS模式准确地驱动被动负载的动力系统、具备该动力系统的输送设备以及该动力系统的电力传输方法。动力系统(1)的控制装置(8)在CD模式下以与第二蓄电装置(6)的充电率相应的控制样态来控制电力传输电路部(7),在CS模式下以与第一蓄电装置(5)的充电率相应的控制样态来控制电力传输电路部(7)。

    动力系统及输送设备、以及电力传输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433857A

    公开(公告)日:2017-12-05

    申请号:CN201710319676.0

    申请日:2017-05-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使用由内燃机的驱动力驱动的发电机的发电电力而使特性彼此不同的两个蓄电装置的充电率适当地恢复的动力系统、电力传输方法及具备该动力系统的输送设备。动力系统(1)的控制装置(8)具有执行发电控制处理的功能和执行充电控制处理的功能,在发电控制处理中,控制电力传输电路部(7),以便将发电机(4)的发电电力至少对第二蓄电装置(6)进行充电,在充电控制处理中,在第一蓄电装置(5)的充电率小于规定的第一阈值的情况下,控制电力传输电路部(7),以便进行从第二蓄电装置(6)向第一蓄电装置(5)的充电。

    密封结构以及密封方法
    4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838311A

    公开(公告)日:2017-06-13

    申请号:CN201610891650.9

    申请日:2016-10-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J15/024 F16J15/061 F16J15/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密封结构以及密封方法。通过调整在比紧固部靠框体的内部侧配置的密封件的反作用力,来防止框体的破损。在比将外壳(12)与罩(14)紧固的紧固部(40)靠框体(10)的内部侧配置密封件(16)。此时,使配置于紧固部(40)的附近的密封件(16)的压缩方向的反作用力小于配置于紧固部(40)的附近以外的密封件(16)的压缩方向的反作用力。

    转子
    49.
    发明公开
    转子 失效

    公开(公告)号:CN102420473A

    公开(公告)日:2012-04-18

    申请号:CN201110281260.7

    申请日:2011-09-21

    Inventor: 泷泽大二郎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K1/276 H02K1/246 H02K1/3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会导致转矩降低而能够实现进一步的轻量化的转子。转子具备由肋部(7)连结的轮毂部(5)和转子铁心部(6),且在肋部之间形成有孔部(8)。在转子铁心部的外周部的相邻的开口部(11、11)之间形成有凸极(10),在从轴线方向观察转子的正面观察下,在由第一假想线(S1)和第二假想线(S2)夹着的区域内具有凹部,第一假想线是将配置有永久磁铁(11)的转子铁心部的磁极部(9)的周向的中央(Q1)和轮毂部的中心(P)连结的线,第二假想线是将在转子的旋转方向前侧与磁极部相邻的凸极的周向的中央(Q2)和轮毂部的中心(P)连结的线,凹部是转子铁心部的内周面的一部分比其它部分向径向外侧鼓出而形成的凹部。

    定子、马达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0508331C

    公开(公告)日:2009-07-01

    申请号:CN200610054944.2

    申请日:2006-02-27

    Abstract: 沿着轴线方向顺次叠合连接定子环(11)、(12)、(13),使得配置成于轴线(P)同轴。沿着周向顺次排列设定各爪状诱导极(22)、(24)、(26)。在A相后轭(21)的轴向端面与B相后轭(23)的另一方的轴向端面相接触时,通过在轴线方向相隔规定间隔而配置的各爪状诱导极(22)、(24)的基端部彼此,从轴线方向的两侧夹住α相环状绕组(14)而将其固定。在B相后轭(23)的一方的轴向端面与D相后轭(25)的轴向端面相接触时,通过在轴线方向相隔规定间隔而配置的各爪状诱导极(242)、(26)的基端部彼此,从轴线方向的两侧夹住β相环状绕组(15)而将其固定。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