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简化式多路复用白光干涉光纤传感解调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1324444A

    公开(公告)日:2008-12-17

    申请号:CN200810136826.5

    申请日:2008-07-30

    Inventor: 苑立波 杨军 戴强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简化式多路复用白光干涉光纤传感解调装置。其组成包括单纤双向光收发模块、光纤谐振腔、单模传输光纤、由光纤传感阵列;单纤双向光收发模块是由一个作为发射的半导体光源和一个作为接收的半导体光电探测器以及相关器件封装在一起组成;光纤环形腔由光纤耦合器、光纤自聚焦透镜、以及可移动的角锥反射器组合而成。本发明通过在单模光纤中嵌入单纤双向光收发模块和光纤谐振腔实现对多个光纤传感器的问询和测量,结构简单,容易实现;传输光缆没有长度限制,也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稳定性和可靠性好;可用于对分布式形变、应变、温度等物理量的测量,亦可用于多任务传感、多元传感、局部应变传感以及大尺度形变传感等。

    集成为单根光纤的迈克尔逊干涉仪

    公开(公告)号:CN100406841C

    公开(公告)日:2008-07-30

    申请号:CN200610010422.2

    申请日:2006-08-22

    Abstract: 一种集成为单根光纤的迈克尔逊干涉仪,其特征是光源输入和光信号输出共光路部分和两个干涉臂集成在一根光纤中。它是将通常的光纤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部分换成一段单芯光纤和一段双芯光纤熔接拉锥后形成的组合集成光纤而构成的。其优点在于:1.集成于一根光纤中的干涉仪具有极大的稳定性,避免了各个可动部件之间由于装配、固定和调整带来的变化和不一致;2.由于将分光、合光器微缩集成于一根光纤中,极大的缩小了干涉仪的体积,使得系统更简化紧凑;3.由于处于双芯光纤中的两干涉臂的光程差很小,因而对光源的相干性要求不高;4.两个干涉臂由于处于同一根光纤中,环境温度导致的影响近似相同,因而能够实现两臂光程的自动补偿。

    小芯径超高数值孔径锥体光纤光镊及其制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118300A

    公开(公告)日:2008-02-06

    申请号:CN200710072626.3

    申请日:2007-08-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芯径超高数值孔径锥体光纤光镊及其制作方法。它是一种采用小芯径超高数值孔径的光纤加工,其光纤端被研磨成锥体形状且锥尖角度在30°~120°之间并通过热融扩散数值孔径匹配技术连接的小芯径超高数值孔径锥体光纤光镊。由于该光纤尖端的大数值孔径而形成的发散光场可形成较大的光场梯度力势阱,因而可以克服粒子的自重,实现对微小粒子的单光纤三维俘获,对俘获粒子进行固定、搬运以及传递等操作。本发明所提供的小芯径超高数值孔径锥体光纤光镊可用于活体生物细胞的俘获或微小粒子的搬运与组装。

    集成为单根光纤的迈克尔逊干涉仪

    公开(公告)号:CN1908577A

    公开(公告)日:2007-02-07

    申请号:CN200610010422.2

    申请日:2006-08-22

    Abstract: 一种集成为单根光纤的迈克尔逊干涉仪,其特征是光源输入和光信号输出共光路部分和两个干涉臂集成在一根光纤中。它是将通常的光纤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部分换成一段单芯光纤和一段双芯光纤熔接拉锥后形成的组合集成光纤而构成的。其优点在于:1.集成于一根光纤中的干涉仪具有极大的稳定性,避免了各个可动部件之间由于装配、固定和调整带来的变化和不一致;2.由于将分光、合光器微缩集成于一根光纤中,极大的缩小了干涉仪的体积,使得系统更简化紧凑;3.由于处于双芯光纤中的两干涉臂的光程差很小,因而对光源的相干性要求不高;4.两个干涉臂由于处于同一根光纤中,环境温度导致的影响近似相同,因而能够实现两臂光程的自动补偿。

    一种基于环形光纤反射镜的共光路菲索干涉仪型光程相关器

    公开(公告)号:CN204256266U

    公开(公告)日:2015-04-08

    申请号:CN201420796019.7

    申请日:2014-12-1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光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可用于多路复用光纤白光干涉传感器阵列的解调系统中的基于环形光纤反射镜的共光路菲索干涉仪型光程相关器。一种基于环形光纤反射镜的共光路菲索干涉仪型光程相关器,将环形光纤反射镜与一个光纤自聚焦透镜准直器相连接,光纤自聚焦透镜准直器被固定在一个精密滑移台的基座上,一个平面光学反射镜或直角棱镜被固定在可以滑移的平台上,正对光纤准直器,构成了一个光程可调的菲索干涉仪。本实用新型减少了光路对系统探测带来的影响,降低了系统的光功率衰减和损耗,增强了系统的探测能力,简化了光学系统光路结构,降低了系统的成本,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一种Y波导的双通道光学性能双向多对轴角度自动测试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4202850U

    公开(公告)日:2015-03-11

    申请号:CN201420587755.1

    申请日:2014-10-1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设计属于光学器件测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Y波导的双通道光学性能双向多对轴角度自动测试装置。包括高偏振稳定度宽谱光源、光信号换轴机构、光信号通道方向切换机构、待测集成波导调制器即Y波导、光程解调装置、偏振串音检测与记录装置,光信号换轴机构具有第一输入端尾纤、第二输入端尾纤,第三输出端尾纤、第四输出端尾纤分别与高偏振稳定度宽谱光源、光程解调装置、光信号通道方向切换机构的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连接。使用计算机控制装置的换轴、换向、换通道功能,可以对待测波导器件实现多对轴角度、双向、双通道的测试。其测试结果更加详细、全面和精确。

    船舶动力装置集成式废气洗涤脱硫设备

    公开(公告)号:CN204170623U

    公开(公告)日:2015-02-25

    申请号:CN201420613663.6

    申请日:2014-10-2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是一种船舶动力装置集成式废气洗涤脱硫设备。用于处理所有燃用低质高硫重油的动力装置产生的废气,包括废气洗涤管路、三通阀、废气稳压箱、废气洗涤塔。船舶动力装置的废气通过三通阀连入废气稳压器,经稳压后进入废气洗涤塔,进行洗涤脱硫。采用本实用新型可减少船舶动力装置排气波动所造成的相互干扰,降低整个洗涤系统负荷和能量消耗,并且可使船舶废气排放符合IMO有关船舶燃油硫含量的标准。

    一种基于腔长可调F-P白光干涉解调装置的分布式光纤应变测量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04555926U

    公开(公告)日:2015-08-12

    申请号:CN201420795996.5

    申请日:2014-12-1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光纤传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用于多点准分布应变或者准温度分布等物理量的实时监测与测量的基于腔长可调F-P白光干涉解调装置的分布式光纤应变测量系统。本实用新型由宽谱光源、四端口光纤环行器、双端口连接的光纤耦合器、腔长可调F-P白光干涉解调装置、三端口光纤环行器、第一传输光纤和第二传输光纤、第一光纤传感器阵列和第二光纤传感器阵列、第一光电探测信号放大器和第二光电探测信号放大器以及第一信号处理单元和第二信号处理单元组成,由于光纤环形器的使用,消除了反馈回光源的信号,提高了光源的稳定性,增强了光源功率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了传感系统的复用能力。

    一种Y波导器件的双通道光学性能同时测试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4405294U

    公开(公告)日:2015-06-17

    申请号:CN201420587770.6

    申请日:2014-10-1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设计属于光学器件测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Y波导器件的双通道光学性能同时测试装置。Y波导器件的双通道光学性能同时测试装置,包括高偏振宽谱光源、待测集成波导调制器即Y波导、双通道光耦合装置、光程解调装置、偏振串音检测与记录装置,双通道光耦合装置第一输入端,第一输入端连接Y波导第一通道输出端、第二通道输出端,将两个通道的光信号合并为一路,由输出端输出送入光程解调装置。该测试装置使Y波导的测试更加简便易行,其装置将待测试器件的两个输出通道光信号耦合为一路,然后仅仅用一套解调干涉仪即可实现双通道性能同时测量。这很好保证了测试的一致性,提高了测试精度。

    一种Y波导双通道光学性能测量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4202851U

    公开(公告)日:2015-03-11

    申请号:CN201420587780.X

    申请日:2014-10-1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设计属于光学器件测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Y波导双通道光学性能测量装置。Y波导双通道光学性能测量装置,包括高偏振宽谱光源、待测Y波导器件、光学干涉扫描解调装置、偏振串音检测与记录装置:待测Y波导的第一输出保偏尾纤、第二通道输出保偏尾纤分别与光学干涉扫描解调装置的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连接,构成马赫-泽德干涉仪;光学干涉扫描解调装置依次由光程发生器、光程扫描装置和光电探测器连接构成。该测试装置使用Y波导作为白光干涉仪的一部分测试其两个输出通道光学性能,两个通道不会交叉干扰,这样使测试结果更加准确。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