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824702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410877327.0
申请日:2024-07-02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无极性电感及基于此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该系统将第一谐振电感和第二谐振电感设置相反的电流方向,在接收端发生纵向偏移时,两个谐振电感与接收端线圈同时解耦,在接收端发生横向偏移时,第一谐振电感与发射端的耦合作用和第二谐振电感与发射端的耦合作用大小相同,方向相反,起到相互抑制的效果。当横向和纵向偏移同时发生时,谐振电感与发射端的作用是两者分别作用之差,相对于独立谐振电感,对系统影响大大减小,从而实现提升系统功率密度,并减小了集成电感对系统谐振状态的影响,通过参数设计和系统调谐,可进一步提高系统抗共模干扰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8336940A
公开(公告)日:2024-07-12
申请号:CN202410435483.1
申请日:2024-04-11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基于柔性印刷电路板的WPT系统。用于解决现有WPT系统在发生弯曲和整体柔性变形时不能够保持稳定输出的问题。原边柔性印刷电路板、副边柔性印刷电路板、推挽谐振变换器和谐振耦合机构;所述推挽谐振变换器的发射端与谐振耦合机构发射端连接,所述谐振耦合机构接收端与推挽谐振变换器的接收端连接;所述推挽谐振变换器的发射端以及谐振耦合机构发射端均设置在所述原边柔性印刷电路板上,所述谐振耦合机构接收端与推挽谐振变换器的接收端均设置在所述副边柔性印刷电路板上。本申请整个系统设计成可弯曲的,能够以0‑180度角折叠,具有非常高的柔韧性和自由度,且在在所有工作条件下均能保持稳定的CV输出。
-
公开(公告)号:CN116345719B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310340419.0
申请日:2023-03-31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H02J50/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感应电能传输技术(Inductive Power Transfer,IPT)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多元耦合BD‑IPT(Bidirectional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双向感应电能传输技术)系统及其效率最大化控制方法,其通过使原边单元的有源桥基波电压比值T1和原边单元有源桥的输出基波电压Up满足#imgabs0#而控制系统输出最大效率。本发明有以下优势:系统采用双边LCL拓扑结构,副边单元恒流且相互解耦;可以在满足所有副边单元的功率要求下,达到系统的最大效率;对于BD‑IPT系统的所有工作模式(工况),该方法都适用;该方案仅需调节原边移相角使原边有源桥的输出基波电压为优化值,通过调节副边有源桥的内移相角实现功率的分配,从而使系统在不同功率传输模式下均实现最大传输效率,控制简单。
-
公开(公告)号:CN116345718B
公开(公告)日:2024-04-16
申请号:CN202310332030.1
申请日:2023-03-31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原边多模块副边多模块的MC‑WPT系统及其副边切换方法,其采用LCC‑S谐振网络,副边端通过高频变压器实现副边模块间的串联,并给出了高频变压器中补偿电容CTσ的参数设计方法,以及给出了副边模块根据后级四管BUCK‑BOOST电路实现投入切出的具体实现步骤,本发明副边模块在整个运行过程中都能实现均压效果;在原边多模块运行时,有效降低了副边各模块的母线电压;通过后级四管BUCK‑BOOST电路,可以有效实现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的控制以及副边模块的投入切出,且不影响副边的其他模块;该副边多模块架构有效地增加了系统整体的功率等级,模块的灵活投入切出,提升了系统的模块化程度,增加了系统的可选择性,推动产业化发展。
-
公开(公告)号:CN117665394A
公开(公告)日:2024-03-08
申请号:CN202311682341.7
申请日:2023-12-08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双发射单接收无线充电系统的负载等效电阻估计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无线电能传输WPT系统的负载电阻估算精度低测量结果不稳定的技术问题。具体步骤为:S1:构建双发射单接收无线充电系统的阻抗方程以及系统约束条件,并通过系统约束条件对系统阻抗方程进行优化;S2:基于优化后的阻抗方程,计算系统两个原边补偿电感上电流的有效值Ir1和Ir2与负载电阻RL的数学关系;S3:采集系统两个原边补偿电感上电流的有效值Ir1和Ir2,并计算负载电阻RL。本申请采用双发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来估计负载电阻,用到了两个原边补偿电感上电流的有效值Ir1和Ir2,估计出系统负载的阻值,具有更好的精度,大大提升了容错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526583A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311358814.8
申请日:2023-10-19
Applicant: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边界条件约束的恒压WPT系统参数设计方法,其包括设置线圈尺寸、无线电能最远传输距离、期望的电压增益、和负载电阻的范围;设置边界条件:电压增益误差边界值、转折点的斜率边界值、最大相位角边界值、和电流增益误差边界值;初始化恒压WPT系统参数;计算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的自感和内阻、恒压WPT系统的耦合系数;计算电压增益相对于理想电压增益的误差、误差曲线转折点的斜率、输入电压和电流之间的相位角差、和电流增益相对于理想电流增益的误差;当恒压WPT系统没有在边界条件限定的范围内运行时调整恒压WPT系统参数以最终使其在边界范围内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16505670A
公开(公告)日:2023-07-28
申请号:CN202310467181.8
申请日:2023-04-26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磁耦合无线电能传输(MC‑WPT)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阻抗平衡特性的MC‑WPT系统的传导干扰抑制方法,该方法基于典型LCC‑S型谐振网络,通过将串联谐振电感L1均分为两个相同参数的电感Ll1和Lr1,并分别放置于逆变器左右两个桥臂的输出端,以及将原边串联谐振电容Cp分解成两个相同参数的电容Clp和Crp,并以串联的形式放置于发射线圈Lp的两侧,为逆变器两个桥臂引入CY1和CY2两个相同参数的电容,得到对称式LCC‑S型谐振网络,可以平衡左右两个桥臂的阻抗,降低逆变器输出差模电压的高频谐波,同时抑制差模和共模传导干扰,并且不会对系统的功率传输参数产生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6345718A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2310332030.1
申请日:2023-03-31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原边多模块副边多模块的MC‑WPT系统及其副边切换方法,其采用LCC‑S谐振网络,副边端通过高频变压器实现副边模块间的串联,并给出了高频变压器中补偿电容CTσ的参数设计方法,以及给出了副边模块根据后级四管BUCK‑BOOST电路实现投入切出的具体实现步骤,本发明副边模块在整个运行过程中都能实现均压效果;在原边多模块运行时,有效降低了副边各模块的母线电压;通过后级四管BUCK‑BOOST电路,可以有效实现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的控制以及副边模块的投入切出,且不影响副边的其他模块;该副边多模块架构有效地增加了系统整体的功率等级,模块的灵活投入切出,提升了系统的模块化程度,增加了系统的可选择性,推动产业化发展。
-
公开(公告)号:CN116160882A
公开(公告)日:2023-05-26
申请号:CN202310208364.8
申请日:2023-03-07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B60L53/122 , B60L53/126 , B60L53/38 , B60L53/3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带有无源线圈及其补偿电容的EV‑DWPT系统,通过在地面发射线圈之间放置无源线圈和其补偿电容,并通过配置补偿电容实现相邻发射线圈切换时的稳定输出功率。当拾取线圈行驶至相邻发射线圈切换处时,车载拾取端的感应电压矢量由地面发射线圈提供的感应电压矢量和无源线圈提供的感应电压矢量两部分组成。本系统通过配置无源线圈的补偿电容来调节由它提供的感应电压矢量的幅值和相角,与发射线圈提供的感应电压进行矢量合成,可以调整车载拾取端感应电压矢量的幅值,实现稳定的输出功率。该系统结构简单,不需要功率控制环节,更适用于快速的EV‑DWPT系统。
-
公开(公告)号:CN115583169A
公开(公告)日:2023-01-10
申请号:CN202211267283.7
申请日:2022-10-17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电场耦合式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系统及其参数设计方法,该系统采用双边LC谐振补偿,以一种分段式导轨作为电能发射端,对行驶中的电动汽车进行无线充电。该参数设计方法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对耦合机构的尺寸和补偿网络的参数进行了分析和设计,以满足系统的输出功率需求以及具备一定的抗偏移能力,并结合有限元仿真计算出系统的理论输出功率,之后对汽车运行在导轨之间动态过程中系统输出功率变化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此为依据设计相邻两段导轨之间间距。最后通过MATLAB仿真软件验证所提系统的可行性及参数设计的合理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