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核反应堆控制棒模拟装置及其半实物仿真实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471056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556625.X

    申请日:2024-05-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核反应堆控制棒模拟装置及其半实物仿真实验方法。核反应堆控制棒模拟装置包括核反应堆控制棒模拟装置、实时目标机和主控制台;核反应堆控制棒模拟装置包括停堆棒与若干组调节棒,二者分别由步进电机、步进电机伺服驱动器、超声波传感器、触碰开关、电磁铁以及其他结构部件组成的硬件实物装置;所述方法是通过主控制台中的核反应堆仿真系统结合实时目标机控制核反应堆控制棒模拟装置的运动变化,评价核反应堆控制棒控制方案。本发明真实体现电机、丝杠等机械机构的运行特性能否满足核反应堆控制棒控制方法需要的控制量、核反应堆控制棒控制方案所需的算力能否由真实控制器满足,并实现对核反应堆控制棒控制方案的快速验证与迭代。

    核电启动用稳压器压力自抗扰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872734A

    公开(公告)日:2024-04-12

    申请号:CN202311639084.9

    申请日:2023-12-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核电启动用稳压器压力自抗扰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及系统,基于核电厂的启动运行流程建立核电厂启动过程的系统模型,包括压力控制系统的被控对象稳压器模型、执行器喷淋装置模型和电加热器模型,用以获取控制系统设计的先验性知识,建立的模型用于后续的参数整定实验和控制性能验证;然后根据稳压器压力控制原理和自抗扰原理设计稳压器压力控制系统的线性自抗扰控制器,并建立稳压器压力控制系统;最后根据核电厂升温升压启动工况设计了参数整定实验,并根据实验内容进行了控制器参数整定,根据实验结果确定了控制器参数并进行了仿真验证,实现升温升压过程中的压力自动控制。

    一种基于协同优化的压水堆核电厂全自动启堆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6578052A

    公开(公告)日:2023-08-11

    申请号:CN202310604399.3

    申请日:2023-05-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协同优化的压水堆核电厂全自动启堆方法及系统,建立核电厂启动过程的系统模型;基于压水堆核电厂的启动运行流程划分系统级和学科级;基于运行压力‑温度图和各个辅助系统的功能状态和控制性能,确定系统级和学科级中各个学科的启动优化目标和约束条件;建立全局优化框架,基于系统模型和约束条件进行优化目标函数求解,并对结果进行优化得到优化曲线;基于得出的优化曲线,通过模拟机或者高精度模型对优化值进行仿真验证,并找出优化后的不符合项或可能的风险点,进行修正和优化迭代。快速启动核反应堆,缩短启动时间,提高了核电站的生产效率,降低操作成本,提高经济性。

    基于能量平衡改进的给水控制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189950A

    公开(公告)日:2023-05-30

    申请号:CN202310180634.9

    申请日:2023-02-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能量平衡改进的给水控制系统及方法,属于核反应堆控制领域,该控制系统包括:模块阀控制逻辑单元,环路阀控制逻辑单元,主泵转速控制逻辑单元,流量前馈单元,基于能量平衡的前馈改进单元;所述基于能量平衡的前馈改进单元,用于在一二次侧输入包括一次侧入口温度、一次侧入口流量、二次侧入口温度,二次侧入口流量以及一次侧出口温度设定值发生变化时,通过能量守恒的方式计算输入变化导致的流量比变化,进而改变流量比的设定值;本发明针对核反应堆多模块并联给水系统的特性设计了给水控制系统,其最大特点为能够在一次侧冷却剂流量变化、一次侧温度变化、给水温度变化等扰动中提高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

    非能动停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744898B

    公开(公告)日:2023-05-02

    申请号:CN202110888074.3

    申请日:2021-08-0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能动停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装置包括控制棒、弹射装置、稳定器、约束装置、驱动装置、逻辑电路及导向装置;所述控制棒一端设置所述稳定器,另一端上设置有导向装置;所述稳定器下方设置弹射装置,约束装置一端连接所述稳定器,另一端穿过所述弹射装置与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棒的材料为B4C,所述控制棒处于铅基快堆冷却剂环境中;所述稳定器为含铁磁金属的配重装置,弹射装置底部具有电磁装置。本发明利用铅基快堆冷却剂的大密度特性设计了一种依靠浮力进行非能动停堆且带有自动复原功能的停堆装置。其最大特点为能够在控制棒驱动机构断电情况下完成紧急停堆功能且在电源恢复后能够复原的非能动停堆装置。

    套管装置超声波实验装置及其实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595554B

    公开(公告)日:2020-07-28

    申请号:CN201910904494.9

    申请日:2019-09-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套管装置超声波实验装置及其实验方法,该装置包括高频换能器、低频换能器、同侧接收器、对侧接收器、放大器和信号处理系统;本发明提供了套管装置复杂流动超声波测量的实验装置以及实验方法;本发明能够在不破坏套管装置连续流动的条件下测量管内不同流动状态的流速,并为后续高温管道的测量提供设计思路。

    用于热电联产核电机组的二回路热力系统计算方法及相关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7217119A

    公开(公告)日:2023-12-12

    申请号:CN202311169443.9

    申请日:2023-09-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热电联产核电机组的二回路热力系统计算方法及相关装置,本发明采用MATLAB仿真软件,通过下述步骤进行计算。包括:(1)对基准工况TMCR(汽机最大连续出力工况)进行热力计算,确定机组汽耗量及各级抽汽参数,将基准工况参数作为后续计算初始值;(2)输入核功率和热负荷设定值,假设初始主蒸汽流量,通过弗留格尔公式计算回热抽汽各级抽汽压力;(3)通过查水和水蒸气热力性质图表,确定汽轮机变工况膨胀过程线;(4)通过热力系统热平衡法计算热电联产改造的二回路热力系统各汽水参数,得到新蒸汽流量与电功率,进行迭代计算。通过实施本发明,可对核电机组热电联产改造的二回路热力系统进行计算,为系统供热能力和经济性分析提供基础。

    基于氦气布雷顿循环的微型反应堆控制系统及其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017446A

    公开(公告)日:2022-09-06

    申请号:CN202210611314.X

    申请日:2022-05-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氦气布雷顿循环的微型反应堆控制系统及其设计方法,包括核反应堆控制系统和能量转换控制系统。首先基于微型反应堆运行原理建立非线性动态模型,并通过机理推导得到系统传递函数模型;然后利用时域和频域分析法进行系统动态特性分析;最后根据系统动态特性和控制目标需求设计了微型反应堆控制系统。本发明设计的微型反应堆控制系统实现了反应堆系统和能量转换系统的协调稳定控制,可以有效应对外部负载的变化,保证了微型反应堆的负荷跟踪能力。微型反应堆控制系统的研究对类似采用布雷顿循环的反应堆控制系统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一种热管冷却反应堆测点优化布置及故障诊断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3591406A

    公开(公告)日:2021-11-02

    申请号:CN202110845420.X

    申请日:2021-07-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管冷却反应堆测点优化布置及故障诊断方法及系统,选择热管冷却反应堆中蒸发段与绝热段之间,以及绝热段与冷凝段之间作为测点位置;确定测点位置的测点热管的数量,在热管上分别布置温度测点;收集温度测点处的温度、反应堆堆芯功率测量值和热电转化装置的电功率测量值,结合计算流体力学模拟手段实现对热管冷却反应堆的精确模拟计算,进行信息融合处理得到每根热管在蒸发段与绝热段之间,以及热管在绝热段与冷凝段之间的温度;根据计算的温度数据判断热管冷却反应堆中每根热管是否正常工作,并判断出破损热管的数量和位置。本发明通过测点位置选择,测点数量优化,测点信息融合,最终对每根热管都能够进行故障诊断。

    一种新型套管式换热管
    4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292620B

    公开(公告)日:2015-10-21

    申请号:CN201310210039.1

    申请日:2013-05-30

    Inventor: 赵福宇 魏新宇

    Abstract: 一种新型套管式换热管,由直外管和置于直外管内和其同轴的螺旋内管组成,螺旋内管沿换热管轴向依次分为第一段长度L1、第二段长度L2和第三段长度L3,第一段长度L1、第二段长度L2和第三段长度L3的螺距分别为第一段螺距S1、第二段螺距S2和第三段螺距S3,其中第二段螺距S2大于第一段螺距S1和第二段螺距S2;螺旋内管的螺旋半径r=(d3-d2)/2,直外管内壁和螺旋内管外壁相接触,其中:d2为螺旋内管外径,d3为直外管内径;本发明既具有带螺旋内管的套管式换热管的强化换热作用,在给定的热负荷下可缩短换热管的管长,又可减少各部分工质的摩擦阻力,减少了用于驱动工质循环的泵功耗。如在直流蒸汽发生器中使用可有效提高换热性能,又可有效降低工质流动阻力,使设备更加安全、经济、高效地运行。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