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273585C
公开(公告)日:2006-09-06
申请号:CN200410089167.6
申请日:2004-11-29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细胞色素P450BM-3单加氧酶变体基因及其用途。它通过易错PCR技术介导的随机突变,筛选获得的P450BM-3变体基因,该P450BM-3基因中的第168位的天冬氨酸的密码子GAT突变为天冬酰胺的密码子AAT,第225位的丙氨酸的密码子GCA突变为缬氨酸的密码子GTA,将第440位赖氨酸的密码子AAA突变为天冬酰胺密码子AAT所得到的P450BM-3变体基因(Asp168→Asn,Ala225→Val,Lys440→Asn)P450BM-3。该变体基因序列为SEQ ID No.1核苷酸序列,并且编码细胞色素P450BM-3的单加氧酶。本发明创造了一种对吲哚具有更高催化活力的P450BM-3变体基因,该变体基因表达的突变酶能构催化吲哚生成染料靛蓝,与R.D.Schmid领导的科研小组获得的具有三个突变位点的P450BM-3(Phe87Val,Leul88Gln,Ala74Gly)变体酶相比较,在测定的一例中活性提高了1.9-2.4倍,为生物转化生产染料靛蓝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644695A
公开(公告)日:2005-07-27
申请号:CN200410089174.6
申请日:2004-11-29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催化吲哚生成靛蓝的P450BM-3变体基因及其用途。它通过易错PCR技术介导的随机突变,筛选获得的P450BM-3变体基因,该P450BM-3变体基因中的第39位的异亮氨酸(Ile)的密码子ATC突变为缬氨酸(Val)的密码子GTC,所得到的P450BM-3变体基因(Ile39→Val)P450BM-3,该变体基因序列为SEQ ID No.1核苷酸序列,并且编码细胞色素P450BM-3的单加氧酶。P450BM-3变体基因表达得到的P450BM-3变体蛋白酶能催化吲哚生成染料靛蓝。本发明创造了一种对吲哚具有更高催化活力的P450BM-3变体基因,其突变位点为Ile39→Val,该变体基因表达的突变酶能构催化吲哚生成染料靛蓝,与R.D.Schmid领导的科研小组获得的具有三个突变位点P450BM-3(Phe87Val,Leu188Gln,Ala74Gly)变体酶相比较,在测定的一例中活性提高了1.2-1.4倍,为生物转化生产染料靛蓝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580032A
公开(公告)日:2005-02-16
申请号:CN200410018527.3
申请日:2004-05-18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10-溴代癸酸甲酯(ω-溴代癸酸甲酯)的合成方法。它是在反应容器中加入摩尔比为1∶2~5的10-溴代癸酸/含1M催化剂的甲醇和200mL~2000mL有机溶剂/摩尔10-溴代癸酸,所用的有机溶剂为70∶30∶1(v/v)的己烷/乙醚/醋酸混合溶剂,在45~65℃温度下回流反应10~30h,反应完毕,冷至室温,用1/5~1/2反应液体积的饱和碳酸氢钠调节pH至7~8,接着用1~2.5倍反应液体积的乙醚萃取2~3次,再用1/10~1/4萃取液体积的水洗涤,洗涤液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减压蒸馏脱除有机溶剂。本发明的优点是:1)原料易得,价也廉;2)溶剂易回收再利用;3)反应温和,操作简便;4)无副反应及目标产物的收率高;5)成本低,具有工业化生产的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62448C
公开(公告)日:2004-08-18
申请号:CN00122057.8
申请日:2000-08-14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C07K14/575 , C07K1/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凝胶层析从发酵液中提取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的方法。它的提取步骤如下,发酵液预制备:取除去菌体的发酵上清液,经盐析、溶解、离心,人表皮生长因子进入上清液中;人表皮生长因子的凝胶分离:用层析系统将上清液加到凝胶层析柱中,然后洗脱直至出峰完毕,收集洗脱液;人表皮生长因子的冷冻升华干燥:将收集液于-40℃下冷冻升华干燥,即可。本发明具有过程集成、工艺简单、生产周期短、操作方便、成本低、条件温和与见效快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1534493A
公开(公告)日:2020-08-14
申请号:CN202010250037.5
申请日:2020-04-01
Applicant: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嘌呤核苷磷酸化酶突变体、基因及应用。所述嘌呤核苷磷酸化酶突变体由大肠杆菌的嘌呤核苷磷酸化酶第167位甲硫氨酸突变成精氨酸、第168位苯丙氨酸突变成丙氨酸所得。本发明利用定点饱和突变技术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NP)进行催化性能改良,筛选出的PNP突变酶比活力可达310U/mg,较野生型酶提高约47.6%,热稳定性更为优良。
-
公开(公告)号:CN107177642B
公开(公告)日:2019-10-29
申请号:CN201710438866.4
申请日:2017-06-12
Applicant: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咪唑‑4‑乙酸的生物合成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以L‑组氨酸为底物,在膜联L‑氨基酸脱氨酶的催化下,进行脱氨反应,得到含有中间产物3‑(4‑咪唑)‑2‑氧丙酸的反应液;向所述反应液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得到咪唑‑4‑乙酸。本发明方法步骤简单,反应条件温和,原料来源广泛、生物催化剂易于制备、设备要求低,底物转化率高,且不需要使用有机溶剂和有毒试剂,相对于现有的化学法具有高效、成本低和环境友好的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04878059B
公开(公告)日:2018-06-26
申请号:CN201510149807.6
申请日:2015-03-31
Applicant: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IPC: C12P19/4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S‑腺苷蛋氨酸的方法,包括:以D/L‑蛋氨酸为原料,发酵获得S‑腺苷蛋氨酸,往发酵液中添加柠檬酸和磷酸盐。本发明将柠檬酸和磷酸盐添加入发酵液中,使菌株利用柠檬酸和磷酸盐合成ATP,在保证不显著提高原料成本的情况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S‑腺苷蛋氨酸产量因胞内ATP浓度低造成的产物产量低的问题,显著提高了S‑腺苷蛋氨酸产量和L‑蛋氨酸的转化率。
-
公开(公告)号:CN105918697A
公开(公告)日:2016-09-07
申请号:CN201610256493.4
申请日:2016-04-22
Applicant: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IPC: A23K50/80 , A23K20/158 , A23K20/163 , A23K40/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饲料添加剂,该饲料添加剂包括挥发油混合物和载体,该挥发油混合物与载体的质量比为1:4~8,挥发油混合物由姜黄挥发油、绞股蓝挥发油以及苍术挥发油混合而成,所述载体为β‑环糊精;还涉及该饲料添加剂的制备方法和在水产动物饲料中的应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的饲料添加剂应用于水产动物饲料中能显著增强水产动物的抗氧化能力,提高水产动物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避免机体氧化损伤,增强水产动物的免疫功能,提高水产动物血清中溶菌酶活力和补体活力,提高血清中白细胞吞噬指数,改善机体健康,提高水产动物的增长率和存活率,促进生长,为发展水产动物的绿色饲养打下理论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03789246B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410005932.5
申请日:2014-01-03
Applicant: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透性化谷氨酸脱羧酶工程菌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已表达谷氨酸脱羧酶的谷氨酸脱羧酶工程菌菌体悬浮于水或缓冲液中,50~70℃处理5~40min后,收集菌体,得到所述的透性化谷氨酸脱羧酶工程菌;其中,所述的谷氨酸脱羧酶工程菌包括宿主细胞和转入宿主细胞的谷氨酸脱羧酶基因,所述的宿主细胞为大肠杆菌。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方法得到的透性化谷氨酸脱羧酶工程菌。本发明的方法,简便、成本低,易于操作,可有效提高菌体的谷氨酸脱羧酶表观催化活力。
-
公开(公告)号:CN105726616A
公开(公告)日:2016-07-06
申请号:CN201610259288.3
申请日:2016-04-22
Applicant: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IPC: A61K36/45 , A61P1/00 , A23L33/105 , A23L33/125 , A23K10/30 , A23K20/163 , A61K31/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61K36/45 , A23V2002/00 , A61K9/1652 , A61K9/2013 , A61K9/4825 , A61K31/12 , A61K36/03 , A61K36/076 , A61K36/185 , A61K2300/00 , A23V2200/32 , A23V2250/21 , A23V2250/2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调节肠道微生态的天然组合物,其由以下组分及其重量份数组成:越橘提取物5~20份、海带多糖10~30份、姜黄素5~10份、茯苓提取物10~25份、杨梅提取物20~40份;还涉及该天然组合物在肠道微生态调节中的应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的天然组合物采用多种纯天然提取物合理组配,协调增效,调节机体肠道微生态平衡,从微生物水平、细胞水平以及代谢水平上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保证肠道健康。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