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252201A
公开(公告)日:2020-06-09
申请号:CN202010190185.2
申请日:2020-03-18
Applicant: 威海荣志成功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海带收割船,特别是一种海带自动化采收船。一种旋转托举式海带自动化采收船,包括船体,所述船体的前端设有导向装置,靠近船头的船舷外侧设有绠绳加紧托举装置,在船舱内设有用于驱动所述绠绳加紧托举装置的驱动机构;所述绠绳加紧托举装置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下,通过旋转将绠绳加紧牵拉,从而使苗绳及海带沿着所述导向装置向船舱移动。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以提高海带收割机对涨潮和落潮的适应性,可以自动张紧海带绠绳,整齐摆放海带;通过转运吊车的转运,实现采收船连续作业,提高海带收获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4964043B
公开(公告)日:2018-01-02
申请号:CN201510421284.6
申请日:2015-07-17
Applicant: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海用海水液压两位三通电磁阀,包括线圈总成和阀芯总成,线圈总成安装在阀芯总成上方的两侧,线圈总成包括线圈外壳端盖、线圈和线圈外壳,线圈外壳端盖和线圈外壳通过固定螺栓和锁紧螺母连接;阀芯总成包括阀芯座、阀体、下挡块、阀芯弹簧、动铁芯、铁芯筒、铁芯弹簧、上挡块和静铁芯,阀芯座通过螺纹连接安装在阀体的上方,铁芯筒焊接在阀芯座的上方。本发明采用钛合金或316L不锈钢制作,具有优异的耐海水腐蚀性能,能够使用海水或者淡水作为介质,可以完全浸在水中使用,本发明中线圈及各部分都能够承受至少60MPa的高压,达到耐高压要求,对电磁铁进行加厚镀层处理,使得电磁铁能够浸入海水或者淡水中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07328606A
公开(公告)日:2017-11-07
申请号:CN201710597961.9
申请日:2017-07-21
Applicant: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IPC: G01N1/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1/1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深海取样装置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双活塞自适应压力平衡的深海压力补偿取样装置,包括深水泵总成、与深水泵总成连接的第一两位三通电磁阀、与第一两位三通电磁阀连接的取样筒、与取样筒另一端连接的第二两位三通电磁阀、阀块组件和蓄能器,取样筒包括密封舱筒体、可在密封舱筒体内移动的前活塞杆、推动或限制前活塞杆移动的恢复弹簧、海洋生物滤膜组件和密封舱筒体内不可移动的后活塞杆,前后活塞杆中心开有通孔。本技术方案可实现深海生物的原位、浓缩、保压采样。
-
公开(公告)号:CN212535914U
公开(公告)日:2021-02-12
申请号:CN202021179394.9
申请日:2020-06-23
Applicant: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海洋新能源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机械‑液压耦合传动的波浪蓄能发电系统,该系统包括捕能装置、机械传动装置和液压传动装置,所述机械传动装置与所述捕能装置连接,所述液压传动装置与所述机械传动装置连接;所述液压传动装置与发电系统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基于机械‑液压耦合传动的波浪蓄能发电系统,具有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机械‑液压耦合传动方式,不仅可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海况,保证浮子可靠工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捕获波浪能,而且可以实现能量连续、稳定、可控地输出。液压传动系统通过对多组蓄能器的控制,实现多组蓄能器协同有序工作,能够提高波浪能的利用率,减少波浪能的浪费。(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14367574U
公开(公告)日:2021-10-08
申请号:CN202023256362.7
申请日:2020-12-30
Applicant: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IPC: F16H35/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双向自锁传动装置,包括主动轴、从动轴和固定环,主动轴和固定环之间设置主动轴轴承,从动轴和固定环之间设置从动轴轴承,主动轴和从动轴之间连接扭转弹簧;主动轴设有中空腔,中空腔内沿径向相对设置两个扇形块,中空腔内一侧端面上位于两个扇形块之间设置两个轴销一;从动轴的端面上开设圆柱盲孔,从动配合端的侧面开设一对与圆柱盲孔相通的方孔一;每个方孔一内均活动设置一个止动杆,两个止动杆之间连接压缩弹簧,止动杆上设置销轴二,相邻的销轴一和销轴二之间设置连接部件;固定环的环面上开设若干方孔二。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装置可高转速、高精度、大扭矩实现双向自锁。
-
公开(公告)号:CN212722205U
公开(公告)日:2021-03-16
申请号:CN202021403518.7
申请日:2020-07-16
Applicant: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表层水微塑料处理领域,提供表层水中微塑料的主动采集装置。包括采集浮筒、动力泵、引流机构、水位自动调节机构及过滤采集单元;采集浮筒敞口端的侧壁开设进水窗口,其底部设有浮筒出水口;动力泵下部的侧壁设有水下进水口,动力泵设有泵出水口,动力泵固定在采集浮筒内,且泵出水口与浮筒出水口连通;引流机构包括引流管及设于引流管一端的引流进水口和设于引流管另一端的表层吸水口,引流管安装在动力泵上,且引流进水口与水下进水口连通,表层吸水口处于采集浮筒中的水面位置;过滤采集单元设于采集浮筒外的底部并与动力泵的泵出水口连通。本实用新型对作业水域潮位差、波浪环境适应性强,能够实现主动采集、连续、快速作业。
-
公开(公告)号:CN212707556U
公开(公告)日:2021-03-16
申请号:CN202021380048.7
申请日:2020-07-14
Applicant: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塑料分离技术领域,提供微塑料分离装置,包括:分离箱体,上部形成有出液口,下部形成有进液口;收集箱体,上部连通出液口,下部连通进液口,以在分离箱体和收集箱体之间形成循环回路;涡旋机构,安装于分离箱体,被配置为将通入的提取液形成涡旋状水流以使得微塑料从待分离物体当中分离并通过出液口进入收集箱体。涡旋机构工作的时候,提取液在涡旋机构附近产生涡旋状水流冲刷待分离物体,微塑料由于密度小悬浮于提取液中,并随着涡旋状水流上升通过出液口进入收集箱体,实现微塑料和待分离物体其他组分之间的分离,且由于分离箱体和收集箱体之间形成循环回路,进而该种微塑料分离装置可以实现微塑料的彻底分离。
-
公开(公告)号:CN208833288U
公开(公告)日:2019-05-07
申请号:CN201821388206.6
申请日:2018-08-28
Applicant: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IPC: G01D21/0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海洋探测仪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温盐深传感器。一种温盐深传感器,包括电导率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及控制主板,所述的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分别与电导率传感器连接;所述的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与电导率传感器均通过导线与控制主板连接,所述的电导率传感器包括电导率探头、支撑板与柱体;所述的电导率探头固定在支撑板上表面,柱体固定在支撑板的下表面;所述柱体中开设有电导率导线通孔,以及用于安装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的通孔。本实用新型的温盐深传感器,利用电导率传感器探头内部水平横截面集成热敏电阻与压力传感器,能够提高测量数据的精确度,克服现有技术中监测数据不可靠等的不足和缺陷。(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07095908U
公开(公告)日:2018-03-13
申请号:CN201720887511.9
申请日:2017-07-21
Applicant: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IPC: G01N1/1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深海取样装置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双活塞自适应压力平衡的深海压力补偿取样装置,包括深水泵总成、与深水泵总成连接的第一两位三通电磁阀、与第一两位三通电磁阀连接的取样筒、与取样筒另一端连接的第二两位三通电磁阀、阀块组件和蓄能器,取样筒包括密封舱筒体、可在密封舱筒体内移动的前活塞杆、推动或限制前活塞杆移动的恢复弹簧、海洋生物滤膜组件和密封舱筒体内不可移动的后活塞杆,前后活塞杆中心开有通孔。本技术方案可实现深海生物的原位、浓缩、保压采样。(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20285603U
公开(公告)日:2024-01-02
申请号:CN202321926149.3
申请日:2023-07-21
Applicant: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 青岛海洋科技中心 , 青岛明毅通达科技有限公司
IPC: E06B5/12 , E06B3/36 , E06B3/70 , E06B3/34 , E06B7/23 , E05D7/04 , E05D5/10 , E05D5/12 , E05D5/0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自动调节的真空密封门装置,包括设置于真空箱体上的外门和内门,所述外门一侧通过外门调节装置与真空箱体连接,所述外门的另一侧与真空箱体之间通过门锁连接,所述内门通过内门调节装置安装于外门内侧。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真空密封门装置通过外门调节装置和内门调节装置可以实现外门和内门的分别自动调节,实现密封门与真空箱体的密封,在破除真空压力时,会由于内门调节弹簧的存在,不会发生密封门因压力突然消失而发生的剧烈碰撞现象,安全性大大提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