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093328A
公开(公告)日:2023-05-09
申请号:CN202310192481.X
申请日:2023-03-0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H01M4/62 , H01M4/38 , H01M4/1395 , H01M4/134 , H01M10/0525 , H01M10/058 , H01M10/0562
Abstract: 一种高倍率硅基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无碳固态电池负极极片的制备方法与应用,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方案如下:一种高倍率硅基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无碳固态电池负极极片的制备方法与应用,包括硅基合金刻蚀制备多通道硅以及单质镓酸性分散液的制备,多通道硅可以促进单质镓均匀的分散在硅表面,可以实现镓在硅内部的充分且均匀的扩散,从而将硅晶格充分扩宽,进而扩宽锂离子传输路径并降低锂离子的迁移阻力。本发明通过使用低离子传输阻力的硅材料和稳定的双导聚合物制备的负极极片,弥补了纯硅电极离子和电子电导率低的缺点,进而极大提升硫化物固态电池的倍率性能和循环能力,将推动低成本、高能量密度、高安全的硅基负极固态电池的进步。
-
公开(公告)号:CN115064702A
公开(公告)日:2022-09-16
申请号:CN202210868779.3
申请日:2022-07-2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H01M4/66 , H01M10/054 , H01M10/058 , H01M10/0565
Abstract: 一种亲钠型3D碳集流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及无负极固态钠电池的制备方法,属于钠离子电池技术领域,方案如下:亲钠型3D碳集流体的制备、原位聚合浆料的制备、复合固态电极片的制备、一体化无负极固态钠电池的制备。其中,所述一体化无负极固态钠电池的制备采用原位聚合策略,将聚合浆料滴加到3D碳集流体和复合固态电极片上,可以实现集流体和固态电极片内部孔隙的消除及良好的界面润湿性,从而扩宽电池内部钠离子的传输路径并降低钠离子的迁移阻力。本发明兼具富成核位点诱导钠离子均匀沉积以提升无负极电池循环效率以及原位聚合一体化技术以促进界面钠离子传输的技术优势,将推动低成本、高安全、高能量密度的无负极固态电池的进步。
-
公开(公告)号:CN114552074A
公开(公告)日:2022-05-27
申请号:CN202210210115.8
申请日:2022-03-04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可室温运行的聚合物基固态可再充电金属‑空气电池,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方案如下:一种可室温运行的聚合物基固态可再充电金属‑空气电池,包括正极、负极和聚合物基固态电解质,所述正极包括导电碳材料和光催化剂,所述光催化剂原位生长在导电碳材料上。本发明利用金属空气电池的半开放体系的优势,结合复合正极优异的吸收太阳光的能力,在保证光辅助降低反应过电位的前提下,利用电极的光热作用实现电极自加热,从而剔除聚合物基固态可再充电金属‑空气电池工作时需要外加的热源。采用光电热协同作用的方式实现聚合物基固态可再充电金属‑空气电池在无外加热源条件下运行,电池组装工艺简单、充放电过电位适中、循环性能好。
-
公开(公告)号:CN114335694A
公开(公告)日:2022-04-12
申请号:CN202111211299.1
申请日:2021-10-18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H01M10/056 , H01M10/058 , H01M10/0525
Abstract: 一种提升石榴石型锂离子固体电解质致密度及与金属锂润湿性的制备方法,属于锂离子固体电解质制备领域。合成步骤主要分为两步,第一步:在空气气氛下使用高能球磨将一定比例的固态电解质粉末、Al源和低沸点Li源均匀混合,球磨后一部分Li源因暴露于空气中可能形成碳酸锂;第二步:通过程序升温第一阶段将固态电解质粉末中添加的Al源转化为Al2O3,并与部分锂源及第一步生成的碳酸锂及Li源反应生成亲锂的偏铝酸锂类似物,程序升温第二阶段中,过量的低沸点Li源转化为熔融的“粘结剂”,促进了固态电解质的致密化。本发明改性的固态电解质片亲锂性、致密度和电化学性能均显著提升。同时,该工艺操作简单方便,适合大规模工业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14035088A
公开(公告)日:2022-02-11
申请号:CN202111327337.X
申请日:2021-11-10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1R31/385 , G01R1/02 , G01R1/04
Abstract: 一种用于原位同步辐射成像的电池测试装置,涉及一种电池测试装置。正极旋转轴下端设置正极导电微电极,负极旋转轴上端固定聚四氟乙烯凹槽,负极旋转轴上端还设置负极导电微电极并配合伸入聚四氟乙烯凹槽内,上固定架和下固定架外形均为L形且二者之间通过聚四氟乙烯连接板连接固定后呈匚形排布,上固定架的横向支臂竖向贯通有上轴孔且设置正极转轴螺钉,用于正极旋转轴的插装与紧固定位,下固定架的横向支臂竖向贯通有下轴孔且设置负极转轴螺钉,用于负极旋转轴的插装与紧固定位,底座承托固定在固定架部分底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解决表征过程繁琐和误差大的问题,节省宝贵的时间成本,用于得到更真实和可靠的三维成像数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