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353177A
公开(公告)日:2012-02-15
申请号:CN201110250847.1
申请日:2011-08-29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80/152
Abstract: 一种利用工业余热驱动的VM循环热泵型空调热水器,用于解决充分利用工业余热制冷、制热问题。技术方案是:构成包括VM循环热泵装置、工业余热利用装置、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冷媒—水套管式换热器、储水箱及截止阀、三通阀、四通阀、连接管路;工业余热利用装置的热管式交换器设置在VM循环热泵装置在热气缸与热回热器之间;由VM循环热泵装置、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冷媒—水套管式换热器、储水箱及截止阀、三通阀、四通阀、连接管路构成不同模式下的制冷、制热回路。本发明将工业余热回收技术与VM循环热泵技术相结合,利用工业余热作为能源驱动VM循环热泵工作来达到制冷取暖的目的,可广泛利用各种工业余热,提高能源利用率。
-
公开(公告)号:CN101705921A
公开(公告)日:2010-05-12
申请号:CN200910175300.2
申请日:2009-12-01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IPC: F03D11/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722
Abstract: 一种大功率风力发电机机舱热量节能调节系统,用于解决风力发电机的热量调节问题。其技术方案是:它由制冷循环系统和液冷循环系统组成,所述制冷循环系统位于发电机机舱外部,是由压缩机、冷凝器、主电磁膨胀阀和蒸发器构成的制冷剂闭合回路,所述液冷循环系统由变频控制柜、发电机、齿轮箱、蒸发器和循环泵构成,变频控制柜、发电机和齿轮箱并接在一起后再与蒸发器和循环泵接成载冷剂闭合回路,所述蒸发器由套装在一起的内管和外管构成,所述内管接于制冷循环系统中,内管和外管之间的空腔接于液冷循环系统中。本发明将制冷与加热装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冷却能力强,制冷与加热能耗低,能够确保大功率风力发电机安全高效地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08302665A
公开(公告)日:2018-07-20
申请号:CN201710023122.6
申请日:2017-01-13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毛细管垫辐射式VM空调系统,属于空调系统领域。该系统包括VM循环热泵、毛细管垫等部件。VM循环热泵在热源的驱动下工作,通过末端设备毛细管垫实现用户的供暖、制冷。在冬季毛细管垫进水管路与VM循环热泵的室温腔连接进行供暖,在夏季毛细管垫进水管路与VM循环热泵的冷腔连接进行制冷,VM循环热泵的热腔则供应用户全年生活热水。本空调系统不仅可以满足用户对热、冷负荷的需求,而且具有节能环保、调节方式灵活等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08286500A
公开(公告)日:2018-07-17
申请号:CN201710164302.6
申请日:2017-03-20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Abstract: 一种风能和太阳能联合储能发电系统,它包括风能驱动风力机系统、制冷机液化空气系统、液态空气发电系统及太阳能加热系统。本发明是利用风能直接驱动风力机,使经过加工处理的干净空气通过压缩机后进入稳压罐,经过稳压罐使其压力达到稳定,然后通过涡流管,从涡流管出来的热空气在发电时用来预热液态空气,冷空气则进入SV制冷机进行液化,液化后液态空气进入储罐进行储存;需要发电时,将储罐中的液态空气引出,经低温泵加压后,进入低温换热器和中温换热器进行预热,然后通过高温换热器被加热后,使其变成高温高压的气态空气,最后经过透平膨胀做功,带动发电机旋转发电。本发明是一种新型储能发电技术,其无污染,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8252750A
公开(公告)日:2018-07-06
申请号:CN201810017766.9
申请日:2018-01-09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Abstract: 一种有效利用压缩热的液化空气储能发电系统,它包括压缩热收集系统、空气液化系统及空气膨胀发电系统。本发明是利用电网夜间富余电能驱动空气压缩机,洁净空气经过双级压缩,每一级级间将其压缩热收集,并且储存在储热器当中;被压缩的高压空气经过冷箱进行冷却,通过制冷机进一步降温,然后进入低温透平做功,带动低温发电机进行发电,最后将液态空气储存到液态空气储罐;发电时,将液态空气用低温泵加压后通过气化换热器,然后气态空气经过换热器进一步被之前收集的压缩热加热后到达膨胀机进行做功,带动发电机发电。本发明是一种有效利用压缩废热的储能发电技术,没有污染,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8240242A
公开(公告)日:2018-07-03
申请号:CN201710382884.5
申请日:2017-05-26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Abstract: 一种新型蓄冷液化空气储能发电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液化空气系统,风电或夜间富余电能作为驱动能源,压缩过程采用双级压缩中间冷却的方式,被压缩完的空气进入冷箱,进一步降温并通过节流阀液化,节流后的空气到达气液分离器,液态空气到达储罐进行储存,气态空气被引入冷箱冷却后续空气;蓄热系统,将压缩过程中的废热回收后用来加热膨胀过程中间再热的空气;蓄冷系统,液态空气在气化过程中通过蓄冷装置与储冷介质换热,实现冷量储存;发电系统,液态空气被引出,经低温泵加压后,在气化换热器中气化后再经过换热器加热,然后采用三级膨胀中间再热的膨胀机组做功,带动发电机发电。本发明采用蓄冷技术,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8240241A
公开(公告)日:2018-07-03
申请号:CN201710164303.0
申请日:2017-03-20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Abstract: 一种利用新能源液化空气的储能发电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洁净空气重新利用系统,将从低、中温换热器出来的空气引到入口空气定压罐与新鲜空气汇合,使其压力稳定后重新利用;风能驱动系统,利用风能直接驱动空气压缩机工作,再将压缩完的空气通过稳压罐使其压力稳定;液化空气系统,将压力稳定的空气先通过涡流管,从涡流管出来的气体分为热气流和冷气流,热气流进入中温换热器预热液态空气,冷气流则进入制冷机进行液化,最后液态空气进入储罐储存;液态空气发电系统,从液态储罐引出的空气被换热器加热后经过全流螺杆膨胀机做功,带动发电机发电;太阳能加热系统,通过高温换热器,加热液态空气。本发明利用新能源,有效提高新能源利用率。
-
公开(公告)号:CN107886181A
公开(公告)日:2018-04-06
申请号:CN201610860662.5
申请日:2016-09-29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城市道路发电与车流预测综合系统,属于新能源系统领域。该系统主要包括道路压电和光伏发电两个系统。道路压电系统:在沥青路面中植入压电材料,汽车行驶时通过压电效应产生电能并储存在蓄电池A中,车流量双控装置中安装计数装置、电能回收装置,通过建立模型,综合分析城市道路实时车流量;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电池方阵吸收光能后两端出现异号电荷的积累,在光生伏特效应作用下,太阳能电池两端产生电动势,将光能转换为电能并储存在蓄电池组B中;并且,通过充放电控制器的保护作用使蓄电池A和蓄电池B中的电能一起为城市路灯、红绿灯供电。本发明旨在提高系统发电量,保证城市用电需求,又能实时监控城市车流量,避免或缓解交通拥堵,减少污染气体排放,更好的实现城市能源与交通的智慧式管理和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05783330A
公开(公告)日:2016-07-20
申请号:CN201410815602.2
申请日:2014-12-25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16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机驱动VM循环热泵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属于分布式能源系统领域。该系统包括热机、发电机、VM循环热泵、排烟换热器、风机盘管等部件。热机消耗化石燃料驱动发电机发电,排出的烟气驱动VM循环热泵进行供暖或供冷。在冬季,风机盘管系统与VM循环热泵的室温腔连接进行供暖;在夏季,风机盘管系统则与VM循环热泵的冷腔连接进行供冷。同时本系统还设有热水供应系统。本分布式能源系统不仅可以供应电力、冷量或热量、生活热水,同时还具有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运行和调节方式灵活等特点。特别适合于小容量用户的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02798250B
公开(公告)日:2015-02-25
申请号:CN201210314850.X
申请日:2012-08-30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44
Abstract: 一种双热源跨临界二氧化碳多功能热泵系统,它包括太阳能集热系统,吸附式制冷系统、CO2热泵系统和辅助换热器,所述辅助换热器内设置有三根换热管,第一换热管串接在CO2热泵系统的循环回路中,第二换热管串接在吸附式制冷系统的过冷管路中,所述太阳能集热系统输出的集热流体经热水循环水泵后分成两路,一路经制冷系统电磁阀驱动吸附式制冷系统,另一路经换热器电磁阀流经辅助换热器的第三换热管。本发明利用辅助换热器将太阳能集热系统和吸附式制冷系统与CO2热泵系统有机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性能系数,增强了系统的地域适应性和系统稳定性,保证了太阳能的充分、合理利用,提高了部件利用率,降低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