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测试结合面切向刚度特性的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2393330A

    公开(公告)日:2012-03-28

    申请号:CN201110257621.4

    申请日:2011-09-01

    Abstract: 一种测试结合面切向刚度特性的装置,属于机械设计与制造领域,由实验加载装置(1)和切向实验组件构成。上试件(7)和下试件(6)对接,其接口处留有缝隙,压板(3)和压板(11)分别放置于与试件对接面相垂直的两表面,通过两个高强度螺栓(9)和(10)连接固定,构成切向实验组件,且高强度螺栓(9)和(10)关于上、下试件接口缝隙对称;接口缝隙的两侧布有支架(8),(5)以安装电涡流位移传感器(4);测量加载力信号的力传感器(14)及测量结合面切向的位移变化量电涡流位移传感器(4)连接入信号采集系统。本发明具有机械加工简单、装卡方便、装置通用性强、参数容易控制等优点。

    大型结合面实验装置
    3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053061A

    公开(公告)日:2011-05-11

    申请号:CN201010515497.2

    申请日:2010-10-15

    Abstract: 大型结合面实验装置涉及一种大型结合面法向刚度与切向刚度检测装置及方法。由在机械框架中的法向加力装置(1)、法向电涡流传感器(2)、上试件(3)、加速度传感器(4)、切向加力装置(5)、下试件(6)、工作台(7)、切向电涡流感器(8)、切向力传感器(9)以及计算结合面特性的上位机组成。该装置利用Kelvin-Voight模型,测量出周期外力载荷及该载荷下结合面的变形,做出其周期过程的迟滞曲线,得出结合面刚度与阻尼特性。本发明能测量大型固定结合面的静态与动态法向刚度与阻尼测试装置,能够实现正载、偏载、及冲击载荷的加载时的结合面特性。

    一种测试结合面动态特性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968405A

    公开(公告)日:2011-02-09

    申请号:CN201010264691.8

    申请日:2010-08-27

    Abstract: 一种测试结合面动态特性装置及方法,属于机械设计与制造领域。将激振器(8)与力传感器(10)通过顶杆(4)相连接,上试件(12)连接在力传感器(10)的另一端,位移传感器(11)与加速度传感器(3)对称布置在上试件(12)的两侧。用激振器激振上试件,获取加速度信号、位移信号和力信号,将各信号传送给LMS模态测试系统,经过LMS模态测试系统处理后送至计算机,计算机根据加速度、位移与力信号获取被测试件的频响函数,根据频响函数即可辨识出上、下试件之间结合面法向动态特性参数。本发明解决了结合面处动态特性难以测试的问题,可以方便的将结合面法向动态特性从实验装置系统的动特性中分离出来。

    一种基于模锻模具磨损的工艺参数优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033590B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1810772556.0

    申请日:2018-07-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模锻模具磨损的工艺参数优化方法,属于模锻工艺领域,具体涉及模锻加工的有限元仿真与正交试验设计相结合的工艺参数优化方法。本方法以模锻工艺为例,在Archard磨损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适用于模锻模具磨损的修正模型,并且对模锻模具磨损过程进行基于Deform软件的有限元仿真分析。研究模锻加工过程中模具工作表面的磨损深度与模锻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将不同的工艺参数进行组合分析,通过较少的仿真实验次数得到适用于模锻的工艺参数最优解。利用极差分析法进行实验数据处理,推导出对模具磨损影响程度最大的工艺参数,为模锻工艺中的模具磨损问题提供基于工艺参数方向的优化方法。

    一种谐波减速器杯形柔轮多齿啮合复合应力求解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688614B

    公开(公告)日:2022-10-28

    申请号:CN201910879304.2

    申请日:2019-09-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谐波减速器杯形柔轮多齿啮合复合应力求解方法,首先求解柔轮受波发生器支撑变形导致的弯曲应力的三个分力:径向应力σ1、周向应力σ2和剪切应力τ12。根据柔轮变形和啮合的几何关系,求解啮合齿数N。基于S2求得的啮合齿数,对啮合齿对分别编号,用有限元法提取多齿啮合过程中柔轮齿根扭转应力的三个分力:径向应力σ1′、周向应力σ2′和剪切应力τ12′。计算柔轮“弯扭组合”应力,径向应力σr、周向应力σc和剪切应力τs本发明提出的基于薄壁圆筒理论和仿真分析方法结合求解多齿啮合应力的方法,有效的区分了杯型柔轮的弯曲应力和扭转应力,解决了单纯仿真方法不区分应力类型的弊端,复合应力求解更准确,并且效率更高,为柔轮的应力分析和寿命预测奠定了基础。

    一种考虑螺纹升角和磨粒重叠系数的高速内螺纹磨削力计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897955B

    公开(公告)日:2022-09-09

    申请号:CN201810704462.X

    申请日:2018-07-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考虑螺纹升角和磨粒重叠系数的高速内螺纹磨削力计算方法,在该方法中先假设磨粒分布服从瑞利分布,建立磨屑未变形厚度,基于砂轮和工件的相对运动,计算砂轮和磨粒的实际接触长度,考虑砂轮磨粒的重叠效应计算重叠系数,然后建立考虑切屑变形力和摩擦力的磨削力模型,最后用实验反推磨削力模型中的系数。该方法的主要特点考虑了螺纹升角和磨粒重叠系数的影响。该方法得到的高速内螺纹磨削力对内螺纹磨削机理分析具有指导意义。

    一种振动工况下螺栓松弛主要影响参数评定及其松弛缓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222311B

    公开(公告)日:2022-03-08

    申请号:CN201910459003.4

    申请日:2019-05-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振动工况下螺栓松弛主要影响参数评定及其松弛缓减方法,根据振动工况下螺栓松弛的影响参数及范围设置因素水平,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方法进行参数及试验方案设计。在试验过程中,螺栓夹紧力的变化通过压力传感器采集,在时间节点获得螺栓连接的夹紧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建立螺栓夹紧力衰减率与松弛影响参数的二次回归数学模型,得到在振动工况下螺栓松弛的最主要影响参数以及各因素对螺栓松弛的影响占比。通过lingo对回归模型的夹紧力衰减率进行优化,得到优化后缓减螺栓松动的参数,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反复的试验次数,为螺栓松弛的解决方案奠定理论基础并使缓减螺栓松弛的优化设计具有了科学性。

    一种考虑末端运动误差的六自由度机器人轨迹规划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647282B

    公开(公告)日:2020-01-03

    申请号:CN201710047955.6

    申请日:2017-01-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考虑末端运动误差的六自由度机器人轨迹规划方法,更具体是提出了一种结合旋量理论、三次样条插值算法及粒子群优化算法对机器人末端连续轨迹进行精确规划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基于旋量理论建立机器人正逆运动学模型,简化计算过程;在关节空间内采用三次样条插值,从而保证运动平滑;最后以关键点个数为变量将末端跟踪误差控制在要求范围以内,再以各段时间间隔为设计变量,各关节最大角速度、角加速度及角加加速度为约束条件,以追踪误差最小为优化目标对轨迹进行优化,从而获得规划效率高、跟踪误差小且运动平滑的规划轨迹。

    一种从微-宏尺度模型识别螺栓连接结合部切向阻尼特性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529038B

    公开(公告)日:2019-10-29

    申请号:CN201610991588.0

    申请日:2016-11-09

    Abstract: 一种从微‑宏尺度模型识别螺栓连接结合部切向阻尼特性的方法,步骤1粗糙表面表征及分形参数求取;通过分形理论表征粗糙表面,粗糙表面分析参数求取;步骤2建立结合部接触阻尼模型,法向微观接触,切向微观接触;步骤3螺栓连接结合部阻尼特性分析本发明的可为机械装配提出指导性建议,摩擦系数是值是考虑了受法向预紧载荷时微观接触微凸体压力分布不均且摩擦系数值会依赖面压变化,所以这种物理变摩擦系数能够有效的克服考虑螺栓连接接触表面压力分布均匀且使用恒定值的缺陷,从而能够更准确的建立阻尼接触模型。建立的结合部切向接触阻尼分形模型,并且通过有限元软件和Matlab软件可以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最后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试验验证。

    一种考虑流固耦合的矩形静压油垫快捷计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503391B

    公开(公告)日:2019-10-29

    申请号:CN201610987511.6

    申请日:2016-11-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考虑流固耦合的矩形静压油垫快捷计算方法,更具体是一种考虑了静压油垫导轨面变形和油垫压力分布相互影响的矩形承载力快捷计算方法。该方法首先进行网格划分,计算并储存导轨面标准变形,再依据雷诺方程和变形方程相互迭代求解油膜压力分布,最后积分求解油膜承载能力。其特点是在计算静压油膜承载力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流固耦合作用对承载力的影响。并且提出了一种导轨面变形的快捷计算方法,在计算导轨面变形时不必每次计算导轨面变形都计算一次二重积分,极大的提高设计效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