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619032B
公开(公告)日:2012-12-26
申请号:CN200910055844.5
申请日:2009-08-0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C07C251/88 , C07C249/16 , C07C251/24 , C07C249/02 , C07C323/33 , C07C319/22 ,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类席夫碱化合物及其检测苯胺类化合物的方法,属于化学传感器材料技术领域。所述的席夫碱类化合物,其结构特征在于它是由具有邻位羟基的芳香醛类化合物与单胺或者多胺反应所制得的,其结构通式如附图所示。其中n1为1-100的整数,n2为1-6的整数。R为脂肪烃取代基、芳香取代基、含杂原子取代的脂肪烃基或含杂原子取代的芳香烃基;R1,R2为吸电子基团或给电子基团。该类化合物固态荧光发光性能稳定,在苯胺类化合物存在的条件下,其荧光强度发生变化,根据其荧光强度的变化即可实现对苯胺类化合物的检测,是一类苯胺检测的荧光传感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01899021A
公开(公告)日:2010-12-01
申请号:CN201010228372.1
申请日:2010-07-1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C07D285/14 , C08G61/12 , C09K11/06 ,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类荧光化合物及其在检测痕量甲基苯丙胺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荧光化合物结构通式为:式中R1、R2分别为三苯胺,苯,萘,蒽,芘,芴,连二萘,咔唑,苯并噻吩,吩噻嗪基和罗丹明中的一种荧光取代基及其衍生物,R3为烷基取代基。本发明提供的荧光化合物与甲基苯丙胺的蒸气作用可以在短时间内发生明显荧光淬灭,根据其荧光强度的淬灭即可实现对甲基苯丙胺的检测,是一类甲基苯丙胺检测的新型荧光传感材料。检测极限达100ppb。
-
公开(公告)号:CN101891642A
公开(公告)日:2010-11-24
申请号:CN201010220624.6
申请日:2010-07-0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C07C229/44 , C07C227/10 , C07C227/16 , C08G61/12 , G01N33/52 ,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荧光化合物及其在检测痕量硝基苯类物质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荧光化合物通式为:,式中,n1和n3为1-50的正整数,n2为0-50正整数,n为大于或等于1的任意整数。测定的痕量硝基苯类物质下限可达0.1ppm。
-
公开(公告)号:CN101619032A
公开(公告)日:2010-01-06
申请号:CN200910055844.5
申请日:2009-08-0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C07C251/88 , C07C249/16 , C07C251/24 , C07C249/02 , C07C323/33 , C07C319/22 ,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类席夫碱化合物及其检测苯胺类化合物的方法,属于化学传感器材料技术领域。所述的席夫碱类化合物,其结构特征在于它是由具有邻位羟基的芳香醛类化合物与单胺或者多胺反应所制得的,其结构通式如附图所示。其中n 1 为1-100的整数,n 2 为1-6的整数。R为脂肪烃取代基、芳香取代基、含杂原子取代的脂肪烃基或含杂原子取代的芳香烃基;R 1 ,R 2 为吸电子基团或给电子基团。该类化合物固态荧光发光性能稳定,在苯胺类化合物存在的条件下,其荧光强度发生变化,根据其荧光强度的变化即可实现对苯胺类化合物的检测,是一类苯胺检测的新型荧光传感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01544348A
公开(公告)日:2009-09-30
申请号:CN200910049955.5
申请日:2009-04-2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高透光基体上复合微纳结构阵列、方法及其应用,其特征在于以高透光基体上的导光材料微纳结构阵列作为检测用荧光共轭聚合物的支撑结构。首先在石英等高透光材料基体上制备导光材料的微纳结构阵列及二次结构阵列,然后将对特定被分析物有传感性能的荧光共轭聚合物包覆到纳米结构基体的表面形成复合微纳结构阵列,用于目标物检测。本发明将不同导光材料微纳结构阵列用作荧光共轭聚合物的附着基底,利用微纳结构大比表面积、倏逝波效应、微谐振腔作用等,提高检测灵敏度、信号强度、延长使用寿命和提高重复利用性能。本发明可应用于固体、液体及气体分子的特异性和高灵敏度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01303354A
公开(公告)日:2008-11-12
申请号:CN200610119362.8
申请日:2006-12-0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
IPC: G01N33/577 , G01N33/543 , G01N21/5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的细胞表面受体生物芯片、制备方法及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芯片在玻璃基底上有金表面镀膜,金表面上固定有葡聚糖凝胶层,在葡聚糖凝胶层上固定抗类胰岛素受体Beta亚基的单克隆抗体,通过抗体捕获并固定表面受体。制备方法是抗类胰岛素受体Beta亚基的单克隆抗体,采用抗体捕获的方法,固定于基于表面等离子体生物传感器的CM5芯片表面,制成类胰岛素受体的蛋白质芯片,所制作的芯片适用于IGF-1R与IRS-1、SHC、PI3K或GRB2的相互作用,有望用于抗癌药物的筛选。
-
公开(公告)号:CN1570145A
公开(公告)日:2005-01-26
申请号:CN200410018080.X
申请日:2004-04-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安徽医科大学
IPC: C12Q1/6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检测泌尿生殖道炎症病原体淋球菌、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及其耐喹诺酮类抗生素、耐大观霉素和耐四环素的集成诊断基因芯片制备方法。该基因芯片包括检测系统和监控系统。检测系统根据三种病原体的特异片段序列和耐药基因的突变位点,设计相应的寡核苷酸探针,固定在芯片上的探针与标记的特异性的样本扩增产物杂交,根据杂交信号可检测尿道炎病原体的种类及其耐药类型。监测系统与检测系统的所有探针位于同一区域。本芯片应用特征在于可同时检测出上述三种性病病原体及其对三种药物的耐药性,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07860758A
公开(公告)日:2018-03-30
申请号:CN201711350088.X
申请日:2017-12-1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G01N21/6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1/643 , G01N2021/643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伯胺的方法,包括步骤:S1,提供一种具有聚集诱导荧光增强效应的化合物;S2,通过提拉、旋涂或蒸镀的方法将该化合物形成在基底上以制备传感薄膜;或者将该化合物溶解于溶剂中形成浸入液,然后将滤纸条浸入该浸入液中后取出晾干以制备检测试纸;S3,所述伯胺遇到该传感薄膜或检测试纸发出固态荧光,随后该固态荧光在伯胺蒸汽中被淬灭。根据本发明的检测伯胺的方法,可以在聚集态时对伯胺进行灵敏响应,而且,该荧光在伯胺蒸汽中迅速淬灭,而在其他胺,例如仲胺,叔胺和芳香胺时,荧光几乎不变,如此,即可根据其荧光强度的变化实现对伯胺类化合物进行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01486901B
公开(公告)日:2012-07-18
申请号:CN200910046243.8
申请日:2009-02-1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卤代烃的传感材料,其特征在于:中心为二价铂,与铂配位的两个配体为2-苯基吡啶,同时苯基上还存在芳基取代基。传感材料包括铂、2-苯基吡啶配体和苯基上的芳基或由芳基进一步构建成的寡聚物和聚合物。所述的芳基包括进一步构建成的寡聚物或聚合物,还包括芳基的衍生物。所述的检测方法是利用荧光手段通过检测发光材料的荧光强度的变化实现的。所提供的发光材料应用于易挥发的卤代烃的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02095709A
公开(公告)日:2011-06-15
申请号:CN201010579430.5
申请日:2010-12-0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荧光共轭聚合物激光效应的化学传感器、方法及其应用。所述的传感器包括微谐振腔和与之结合的荧光共轭聚合物荧光聚合物既用作传感材料,同时作为激光增益介质,采用脉冲激光对其进行泵浦,在各种微谐振腔的调制下,产生受激辐射的激光输出。在与被分析物作用后,聚合物的荧光强度和增益系数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微谐振腔中激光传播特性,导致激光的输出强度随之变化,即可实现传感功能。本发明利用了激光的高强度、单色性、阈值特性,克服传统荧光化学传感器中荧光的低强度、宽光谱、易受干扰的缺点,具有高灵敏度、快速响应和强抗干扰能力。可同时实现近距离和远距离的包括环境污染物、毒品、化学物质和生物物质等化学品探测。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