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混凝土结构内部气泡离析程度的计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480463A

    公开(公告)日:2017-12-15

    申请号:CN201710799884.5

    申请日:2017-09-0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泥混凝土结构内部气泡离析程度的计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制备混凝土试件;将所述混凝土试件切割成等体积的至少两个测试块;测量每一测试块的体积和质量;以及根据如下公式计算得出每一测试块的气泡离析程度: 式中, 为对应第i个测试块的气泡离析程度,i为正整数,v为混凝土试件的体积,Δv为对应第i个测试块的气泡含量高于均值的部分,ρi为对应第i个测试块的密度,为混凝土试件的平均密度。本发明提供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所涉及的参数获取便捷,计算过程涉及参数均为试验直接获取,准确可靠,计算过程简单,结果准确性高。

    承插式钢管混凝土存梁台座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059910A

    公开(公告)日:2017-08-18

    申请号:CN201710170190.5

    申请日:2017-03-2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2D27/42 G06F17/5004 G06F2217/3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承插式钢管混凝土存梁台座及其施工方法,该台座包括:基础平台,所述基础平台上预留有承插口,所述承插口的开口大小根据钢管混凝土柱中钢管的壁厚进行设计;插设于所述承插口内的钢管混凝土柱,所述钢管混凝土柱中钢管的壁厚根据存梁荷载进行计算;浇筑形成于所述承插口的内壁和所述钢管混凝土柱的外壁之间的嵌固混凝土。采用承插式钢管混凝土柱和基础平台分开预制,再利用嵌固混凝土嵌成一体,节约了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节省了绑架绑扎时间,可节约一半的施工周期,所形成的存梁台座的强度和刚度满足设计要求,便于快速存梁。

    竹筋混凝土路面结构及其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906712B

    公开(公告)日:2019-02-15

    申请号:CN201710171109.5

    申请日:2017-03-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竹筋混凝土路面结构及其设计方法,该方法包括:待施工的竹筋混凝土路面结构包括设于地基层之上的底层、设于所述底层之上的中间层以及设于所述中间层之上的面层,于所述中间层内埋设双层竹筋结构;设计得出所述中间层的强度设计值fc和厚度设计值;设计所述底层和所述面层的厚度为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从而设计得到了满足受力要求的竹筋混凝土路面结构。针对其中的中间层进行了强度和厚度的设计,使其能够满足重载机车的承载要求,还符合地基层承载力的设计要求,且中间层内部设置了双层竹筋结构,能够提高中间层的结构强度,增加其受力能力,避免竹筋混凝土路面结构的开裂及断裂问题。

    混凝土及降低胶凝材料用量的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774019A

    公开(公告)日:2018-11-09

    申请号:CN201810640179.5

    申请日:2018-06-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凝土及降低胶凝材料用量的混凝土的制备方法,所述混凝土包括水泥、粉煤灰、矿渣、减水剂、引气剂、水、砂及石,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确定每立方米混凝土的计算用水量为;S2:确定以下参数:水胶比;减水剂、引气剂的质量,减水剂、引气剂的含固量;减水剂、引气剂的掺量;粉煤灰、矿渣分别占胶凝材料用量的比例δf、δg;减水剂的减水率βsp;引气剂的减水率βae;混凝土的含气量α;砂率 S3:根据S1、S2获得的数据计算获得混凝土的配合比;S4:根据S3中的配合比拌制成混凝土。本发明通过在混凝土的配比计算中考虑引气剂的减水作用,减少了胶凝材料的用量,降低了施工成本。

    硬化水泥浆分层后水灰比的估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589044A

    公开(公告)日:2018-01-16

    申请号:CN201710799894.9

    申请日:2017-09-0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硬化水泥浆分层后水灰比的估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制备硬化水泥浆试件;将所述硬化水泥浆试件切割成等体积的至少两个测试块;测量每一测试块的体积和质量,并计算出每一测试块的密度和所述硬化水泥浆试件的平均密度;以及根据公式一估算得出每一测试块的水灰比:式中,ρi为对应第i个测试块的密度,为硬化水泥浆试件的平均密度,xi为对应第i个测试块的水灰比,i为正整数,x为硬化水泥浆试件的水灰比,mci为对应第i个测试块的中所含的水泥的质量,mc为所述硬化水泥浆试件中所含的水泥的质量,ρw为水的密度,ρc为水泥的密度。本发明的计算方法,计算过程中设计参数获取便捷,计算过程设计参数均为试验直接获取,准确可靠,计算过程简单,结果可靠。

    土工格室及其施工方法
    3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237229A

    公开(公告)日:2017-10-10

    申请号:CN201710479755.8

    申请日:2017-06-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土工格室及其施工方法,该土工格室包括:多个条带,相邻的两个条带部分贴合形成连接节点,所述条带上位于相邻的两个连接节点间的部分形成格室侧壁,四个格室侧壁通过对应的连接节点围合形成一格室;以及焊接于连接节点处、供连接相邻的两个条带的微桩结构,所述微桩结构包括贴设于所述连接节点两侧的第一柱状体和第二柱状体,所述第一柱状体、所述第二柱状体和所述连接节点焊接成一体结构。本发明的土工格室在连接节点处设置微桩结构,增加条带间焊接的面积,增大了焊接节点的剥离强度,使得土工格室的结构更稳定。且微桩结构增大了与土体的接触面积,增加了摩阻力,增大对土体的约束力,从而减少了路基的变形和沉降。

    竹筋混凝土路面结构及其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906712A

    公开(公告)日:2017-06-30

    申请号:CN201710171109.5

    申请日:2017-03-2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1C7/32 E01C7/26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竹筋混凝土路面结构及其设计方法,该方法包括:待施工的竹筋混凝土路面结构包括设于地基层之上的底层、设于所述底层之上的中间层以及设于所述中间层之上的面层,于所述中间层内埋设双层竹筋结构;设计得出所述中间层的强度设计值fc和厚度设计值;设计所述底层和所述面层的厚度为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从而设计得到了满足受力要求的竹筋混凝土路面结构。针对其中的中间层进行了强度和厚度的设计,使其能够满足重载机车的承载要求,还符合地基层承载力的设计要求,且中间层内部设置了双层竹筋结构,能够提高中间层的结构强度,增加其受力能力,避免竹筋混凝土路面结构的开裂及断裂问题。

    移动式涵洞盖板支架
    3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2670354U

    公开(公告)日:2021-03-09

    申请号:CN202021252403.2

    申请日:2020-07-0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移动式涵洞盖板支架。包括多根横杆和立杆搭设成的适于涵洞的框架,所述框架的底部安装有多个移动轮,所述框架左右两侧设置有能向外伸缩和定位的支撑杆;立杆的顶端设置有高度可调节的顶托,顶托包括丝杠、与丝杠配合的调节螺母和设置在丝杠顶端的上托;所述丝杠套设在所述立杆内,所述调节螺母压在所述立杆的上表面,所述上托能够支撑涵洞盖板的模板。通过以上技术方案,使用施工场地中常用的材料就地取材搭设的移动式涵洞盖板支架,能够大大的提高对涵洞盖板的施工效率,避免内模板满堂支架的反复搭设。

    一种桥面系负弯矩智能张拉施工平台

    公开(公告)号:CN212175516U

    公开(公告)日:2020-12-18

    申请号:CN202020702654.X

    申请日:2020-04-3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桥面系负弯矩智能张拉施工平台,包括底板,底板卡接在两根相邻设置的预制T梁马蹄处,其顶面四周分别可拆卸连接有纵向护栏和横向护栏,底面固定有卡接木楞,卡接木楞两端切割成与预制T梁马蹄坡度相适配的斜角,底板长边侧两端还设有安全绳,安全绳挂接在桥面铺装预埋钢筋上。本实用新型底板和护栏通过插拔即可实现安拆,降低了张拉平台的安装难度,平台底部生根固定,降低了施工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保证了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一种高速公路防撞墙
    4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0975669U

    公开(公告)日:2020-07-10

    申请号:CN201921687984.X

    申请日:2019-10-1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速公路防撞墙,包括:包括防撞主体,所述防撞主体右侧中部设置有C型凹腔,且C型凹腔内侧壁上安装有多个防撞装置,所述防撞主体右侧C型凹腔下部设置有与路面固定的锚固螺栓。本实用新型在车辆与其发生碰撞时,车辆一般不会直接正面撞向该防撞墙,而是侧面撞向该防撞墙,这时,防撞引导轮会发生转动,大大减少与车辆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引导车辆向前方直行,这样会容易将车辆比较稳定的引导到车道上,避免车辆发生侧向翻转而造成严重交通事故,且如图所示,多个防撞引导轮组成向内凹的C型状结构,这样可以防止车辆碰撞时发生飞越该防撞墙的现象,从而大大提高了车辆的安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