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能动压水堆核电厂堆腔淹没分析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5910406B

    公开(公告)日:2024-01-09

    申请号:CN202211465778.0

    申请日:2022-11-22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非能动压水堆核电厂堆腔淹没分析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基于安全壳自由面积与标高确定安全壳自由容积;建立安全壳自由容积和标高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堆腔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基于安全壳自由容积以及堆腔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建立重力注射流量模型;基于重力注射流量模型,结合堆腔初始水位及安全壳自由容积与标高之间的对应关系,分析核电厂堆腔淹没速率及淹没时间。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精确的分析核电厂堆腔淹没速率及淹没时间的方法,分析结果可更好地支持IVR可信度的评估,进一步提高核电安全性。(56)对比文件苑景田;佟立丽;曹学武;武铃.压水堆核电厂LOFW始发严重事故下堆腔注水措施影响因素分析.原子能科学技术.2008,第42卷(第S1期),全文.

    一种重水堆堆芯熔融物滞留方法
    3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292854A

    公开(公告)日:2023-12-26

    申请号:CN202311433162.X

    申请日:2023-10-31

    Abstract: 一种重水堆堆芯熔融物滞留方法,在堆芯熔化后对熔融物进行滞留,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排管配置为不承压设计,当排管内的压力管破裂后排管失效,将压力气体释放至排管容器;当排管失效后,对排管容器进行泄压;泄压后向排管容器内注入冷却水使所有排管始终浸没在冷却水中;检测排管容器壁面的温度,当排管容器壁面温度超过冷却水沸点后向排管容器腔室内注入冷却水至过热的排管容器壁面被浸没。该方法充分利用了重水堆的结构特征,通过泄压与冷却水加注,分别在排管与排管容器内实现对堆芯熔融物的分级滞留,从而提高重水堆的安全性。

    一种核电厂严重事故下安全壳直接加热评估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6959764A

    公开(公告)日:2023-10-27

    申请号:CN202310723093.X

    申请日:2023-06-16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核电厂严重事故下安全壳直接加热评估方法及系统,涉及压水堆核电厂安全壳风险评价技术领域,方法包括确定安全壳直接加热现象的关键影响因素;获取典型严重事故序列进行批量化模拟分析,基于严重事故序列批量化模拟分析结果,对筛选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抽样,形成样本库,通过选择保守模型以及优化模型对样本库的样本进行计算,获取核电厂发生安全壳直接加热情况下对应的安全壳压力峰值,进行定量化分析,基于定量化分析的结果,获取安全壳压力值的概率分布;根据安全壳压力值的概率分布以及安全壳失效条件概率曲线,确定安全壳直接加热定量分析下的安全壳失效概率。本公开能够获得更合理、准确的安全壳失效概率分析结果。

    一种核电厂事故智能识别及决策的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5564247A

    公开(公告)日:2023-01-03

    申请号:CN202211247193.1

    申请日:2022-10-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核电厂事故智能识别及决策的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根据典型事故的始发事件类型及与始发事件类型对应的事故关键变量的数据,构建典型事故数据库,以此训练事故智能识别模型;采集核电厂实时运行数据,通过事故智能识别模型进行事故识别,确定事故的始发事件类型;在缓解策略库中自动筛选出可行缓解策略,将识别的事故始发事件类型、核电厂中各种设备的实际投入情况及选取的缓解策略输入事故仿真分析平台中进行事故进程的模拟仿真;根据事故进程的预测分析,实时动态评估不同缓解策略所产生的定量化正负效应,输出最优缓解策略。本发明实现了对核电厂事故始发事件的识别,并实现了事故缓解策略的快速决策。

    一种提高熔融物压力容器内滞留有效性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161145A

    公开(公告)日:2015-12-16

    申请号:CN201510481065.7

    申请日:2015-08-0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熔融物压力容器内滞留有效性的方法,包括:步骤一,实施主系统降压,使压力容器的内部维持低压;步骤二,注水;其中,注水包括注水水源中的水通过流道向所述压力容器的外部注水和注水水源中的水通过注水管道向所述压力容器的内部注水。本发明采用向压力容器内部和外部注水的方法,有效降低熔融物传至压力容器壁面热流密度,使其小于压力容器外水冷却的临界热流密度,从工程角度解决了物理现象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提高了熔融物压力容器内滞留措施的有效性。

    大型非能动核电厂熔融物堆内和堆外滞留相结合的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578580A

    公开(公告)日:2014-02-12

    申请号:CN201310264749.2

    申请日:2013-06-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型非能动核电厂熔融物堆内和堆外滞留相结合的装置,包括混凝土牺牲层(4)、堆芯捕集器腔室(7)、堆芯捕集器难熔层(8)、冷却通道入口(9)、冷却通道出口(10)和堆芯捕集器底部冷却通道(11)。本发明提出了一套熔融物堆外冷却与IVR系统进行有机结合的装置,当IVR成功时,可以实现熔融物的堆内滞留;当IVR失效以后,通过堆芯捕集器底部冷却通道的非能动冷却,实现熔融物的堆外滞留,从而增强大型非能动压水堆核电厂缓解严重事故的能力。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