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级变速器用带的元件以及无级变速器用带

    公开(公告)号:CN101946102B

    公开(公告)日:2013-04-24

    申请号:CN200980105215.7

    申请日:2009-02-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G5/16

    Abstract: 提供一种在不大型化的情况下强度和耐久性优异的无级变速器用带及其元件。该元件在姿势一致而排列成环状的状态下由插入而配置于鞍面(9)的环(8)捆束,并且覆盖位于所述鞍面(9)上的所述环(8)的侧缘部的一部分的防脱部(10b)经由从所述鞍面(9)向该鞍面(9)的上方延伸的颈部(10a)而一体地形成在所述元件上,在所述鞍面(9)与所述颈部(10a)的侧面相交叉的拐角部(13)形成有向所述鞍面(9)侧凹陷的凹部(14),该凹部(14)的内表面包括:与所述颈部(10a)的侧面(15)平滑地连接并且曲率半径相对较大的第一内表面(14a);以及与该第一内表面(14a)平滑地连续并且曲率半径相对较小的第二内表面(14b)。

    V形带
    22.
    发明公开
    V形带 失效

    公开(公告)号:CN102348909A

    公开(公告)日:2012-02-08

    申请号:CN200980157992.6

    申请日:2009-03-13

    Inventor: 桑原信也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G5/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耐久性能优异的V形带。该V形带,是将形成有用于载置环(9)的鞍形面(4a)和从该鞍形面(4a)的宽度方向的左右两端部分朝向径向的外周侧延伸的左右的柱部(6、7)的多个元件(1),使鞍形面(4a)朝向外周侧排列成环状,并用环(9)捆束该元件(1)的列而构成,在左右的柱部(6、7)的宽度方向上的各自的外侧端部,形成有与V形带轮(5)的卷带槽(5a)接触而成为动力传递面的左右侧面(2、3)的V形带(B)中,将元件1构成为,由左右侧面(2、3)的外周侧部分(2a、3a)形成的开口角θ1,与卷带槽(5a)的开口角θ0大致相等或小于开口角θ0,并且由左右侧面(2、3)的内周侧部分(2b、3b)形成的开口角θ2大于开口角θ1。

    带组装装置和组装方法以及带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960169A

    公开(公告)日:2011-01-26

    申请号:CN200980106863.4

    申请日:2009-02-25

    Abstract: 本发明可高效率地组装或制造含有多个元件和将它们捆束成环状的环的带。在将姿势一致地排列成环状了的板片状的多个元件(6)组装在将这些元件(6)捆束成环状的环(9)的带组装装置(20)中,具备如下负载施加构件(28):对上述环(9)或在将上述元件(6)依次组装在上述环(9)的过程中已经组装在环(9)上了的元件(6)施加负载,使得已经组装在环(9)上了的元件(6)彼此的间隔扩大。因此,可以相对于最后组装的元件(6)的厚度相对宽地确保间隙(C),该组装作业变得容易。

    带式无级变速器
    2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441914C

    公开(公告)日:2008-12-10

    申请号:CN200510072399.5

    申请日:2005-05-3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H55/5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式无级变速器(10),其包括可调整滑轮(12),所述可调整滑轮设有固定到旋转轴(14)的固定转子(16)并设有可移动转子(18),所述可移动转子以禁止其相对旋转并允许轴向位移的方式通过花键配合安装到所述旋转轴,以使得在所述可移动转子和所述固定转子之间可调整槽宽,其中所述旋转轴设有负荷支撑部分(15),所述可移动转子的花键齿(42)的顶表面在所述负荷支撑部分上滑动接触,由此通过所述负荷支撑部分来支撑来自所述可移动转子的径向负荷。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