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光纤光栅传感的磨损率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990543A

    公开(公告)日:2024-05-07

    申请号:CN202410025772.4

    申请日:2024-01-0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材料磨损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光纤光栅传感的磨损率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通过一轴向加载杆对试样进行轴向加载,并使试样与轴向加载杆输出端所设的摩擦球之间相互摩擦,轴向加载杆的轴向位移转换为一等强度梁一端的径向位移,通过在径向位移方向上设于等强度梁两侧上的两光纤光栅传感器的波长变化量来计算试样磨损率,具体先通过波长变化量获得摩擦球进入试样深度,然后计算试样的体积变化量,最后根据体积法磨损率公式计算获得磨损率。通过实时获取光纤光栅传感器的波长变化量并计算获得实时磨损率值;在不干扰试样的情况下实现磨损工序与检测工序同步进行,由于无需对试样进行移位即可完成检测,提高了检测效率。

    一种对轴承表面进行激光喷丸强化的处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418473A

    公开(公告)日:2022-12-02

    申请号:CN202210968991.7

    申请日:2022-08-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轴承表面进行激光喷丸强化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选取轴承钢试样;(2)在选取的轴承钢试样表面粘覆不透明铝箔作为吸收层;(3)以流水层作为约束层;(4)在激光波长为1064nm,脉冲能量为4—7J,激光功率密度为2.83—4.96GW/cm3,喷丸次数为2—6,脉宽为18ns的条件下,对轴承钢试样进行激光喷丸强化处理。本发明的处理方法是无论对零件的使用性能还是环境的保护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制备的表面纳米化轴承钢不仅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耐磨性,而且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特别适合用于恶劣的环境。因此在环保要求不断提高的中国,绿色环保的激光喷丸强化处理后轴承钢一定具有广阔的前景。

    一种耐磨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760782B

    公开(公告)日:2022-05-31

    申请号:CN201911234891.6

    申请日:2019-12-0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耐磨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该耐磨铝合金包括铝合金基体和镀覆在铝合金基体表面上的耐磨涂层,耐磨涂层包括镀覆在铝合金基体上的Al/Ni打底层,以及镀覆在Al/Ni打底层上的金属陶瓷复合涂层;Al/Ni打底层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组成:Al 2‑8%,余量为Ni;金属陶瓷复合涂层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组成:WC 10‑30%,余量为Ni60。该耐磨铝合金,Al/Ni打底层可改善金属陶瓷复合涂层与基体的结合性能,金属陶瓷复合涂层为WC‑Ni基材料,其显著改善了铝合金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提高了铝合金制品的应用范围。

    一种双连续相SiC/Cu复合材料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737045A

    公开(公告)日:2021-12-03

    申请号:CN202111064068.2

    申请日:2021-09-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连续相SiC/Cu复合材料的方法,属于无压浸渗技术领域。本发明的双连续相SiC/Cu复合材料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SiC多孔陶瓷和铜基金属作为预浸渗体;然后采用碳化硅砂对预浸渗体进行填埋使预浸渗体的底部和周围分布碳化硅砂,在无氧环境下升温进行无压浸渗,无压浸渗完成后,降温即得双连续相SiC/Cu复合材料。本发明的方法工艺简单,易于实现,且操作过程简单,以碳化硅砂作为模具材料,有助于通过高温无氧条件下无压浸渗提高铜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时,避免氧化物砂在高温无氧环境下发生脱氧反应,导致模具坍塌失效;同时还可以减少模具材料跟预浸渗体中SiC多孔陶瓷发生反应。

    一种非稳态润滑下轴承材料的失效评估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390785A

    公开(公告)日:2021-09-14

    申请号:CN202110668037.1

    申请日:2021-06-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稳态润滑下轴承材料的失效评估方法,属于轴承材料检测技术领域。本发明选取摩擦系数变化率突变量、摩擦系数变化率突变时间作为评价轴承材料润滑失效的评估指标,在轴承出现润滑不良时,对服役过程的轴承的摩擦系数进行实时检测,将得到摩擦系数变化率与摩擦系数变化率突变量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判断轴承材料润滑是否失效,其中的摩擦系数变化率突变量与轴承材料和工况有关。通过这种评估方式,本发明能够准确、及时发现轴承润滑失效,避免长时间润滑失效导致的安全事故。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