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715849A
公开(公告)日:2018-02-23
申请号:CN201710950952.3
申请日:2017-10-13
Applicant: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IPC: B01J20/26 , B01J20/30 , C02F1/28 , C02F101/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镉离子印迹型埃洛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及应用,以重金属镉离子为印迹模板,壳聚糖为功能单体,戊二醛为交联剂,该制备方法简单、制备条件温和,制备原料来源广泛,并将采用该方法制备的镉离子印迹型埃洛石纳米管应用于处理有镉离子污染的水中,实验证明能高效的吸附水中镉离子,有效去除水体镉离子污染。
-
公开(公告)号:CN106865523A
公开(公告)日:2017-06-20
申请号:CN201710083413.4
申请日:2017-02-16
Applicant: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缓解稻田氨挥发排放的水热生物炭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其中制备方法包括:制备水热炭的原始材料:将土生农作物和/或水生植物进行破碎,制备原始材料和溶剂的混合材料:将原始材料与溶剂混合得到混合材料;制备水热生物炭:将混合材料置于水热反应釜中,进行升温热解,再冷却至常温,最后将制备的炭基材料取出,沥水干燥、再自然晾干并陈化,得到水热生物炭;将水热生物炭与柠檬酸溶液混合,在一定条件下进行酯化反应,得到最终产品;该产品用于稻田中控制氨挥发。本发明在水稻稻田中,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施加方法施加改良水热生物炭,能够减缓稻田氨挥发,增加土壤炭库,提高生物质资源的利用率,合理的使用量还可以增加水稻产量。
-
公开(公告)号:CN106718816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611183516.X
申请日:2016-12-20
Applicant: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Abstract: 沿海滩涂围垦后用于农业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规划,然而滩涂新围垦土壤盐分高、养分低等特征严重限制了滩涂农业的进程。本发明涉及一种快速培育滩涂围垦土壤自然生物膜的方法及应用,尤其是涉及沿海滩涂重度盐分土壤表面原位、快速、大面积培养土壤自然生物膜的方法和材料,通过制备自然生物膜悬浮液,滩涂土壤原位接种富集自然生物膜,并通过一定技术手段加速扩大化培育土壤自然生物膜,从而有效控制滩涂围垦土壤返盐,同时提升土壤养分含量,改良滩涂土壤,为沿海滩涂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
公开(公告)号:CN106226128A
公开(公告)日:2016-12-14
申请号:CN201610838588.7
申请日:2016-09-21
Applicant: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1/18 , G01F11/263 , G01N1/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稻麦农田径流分时采集及定量装置及方法,属于农业面源污染研究技术领域,包括多孔排水管、分层径流收集箱和翻斗式流量计,其中径流分层箱体按需求将径流箱分为不同高度的多层,不同层体同一垂直线上设置径流进水孔,每层底部设置有排水阀门,利用多孔排水管道将田间径流部分导入径流箱体和流量计,实现不同时间段径流量和发生时间的精确计量。本发明在稻麦农田瞬时径流进入环境污染负荷评价研究时,精确计量瞬时径流产生量、发生时间和氮、磷浓度。本发明使稻麦农田径流监测具有计量精确、分时采集、结果可靠、实施方便等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05954072A
公开(公告)日:2016-09-21
申请号:CN201610460450.8
申请日:2016-06-23
Applicant: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47 , Y02E10/566 , G01N1/2247 , F24S30/422 , G01N1/24 , H02J7/35 , H02S20/3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实验模拟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光伏发电的野外农田氨挥发收集装置,包括电源装置和采气装置,所述电源装置向所述采气装置提供电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源装置包括太阳能光伏电板组和蓄电池,太阳能光伏电板组固定在田间,太阳能光伏电板组与蓄电池电气连接;所述的采气装置包括通气管、氨气采气罩、氨气吸收瓶、海绵塞以及真空抽气泵,所述的海绵塞设置于氨气采气罩的进气口;所述的真空抽气泵通过通气管与氨气采气罩的抽气口连通,氨气采气罩、真空抽气泵和氨气吸收瓶顺序设置。该装置节省能源,重复利用空间,方便安装和移动,具备低电量提示,整个装置稳定可调。本产品可适用于野外不便提供电源的实验地点进行批量采集氨挥发的实验研究,提高了实验效率和数据的稳定性,吸收效果好,操作简便。
-
公开(公告)号:CN103877937B
公开(公告)日:2016-03-16
申请号:CN201410151767.4
申请日:2014-04-15
Applicant: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良生物炭基除磷吸附剂及制备方法,即采用轻稀土元素在优化条件下负载到生物炭上,制备成高效的、环境友好的生物炭基除磷吸附剂:将洗净烘干的植物体粉末使用一定浓度的氯化铈溶液浸渍,调节生物炭原始材料与Ce元素的质量比为5%-15%;加入碱性溶液控制体系pH>10,进行搅拌,使用乙醇洗涤、离心并烘干;将前述制备的材料置于马弗炉中,通过密闭措施在缺氧条件下进行程序升温并热解,控制热解温度和热解时间;热解结束并冷却后,使用蒸馏水对前述材料进行洗涤,离心,烘干并过筛,即得到最终产品。本发明制备的除磷吸附剂,对磷酸根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可达到77.52mg/g,为吸附净化含磷废水提供了一种环境友好、吸附性能优越的生物炭基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03880153B
公开(公告)日:2016-02-10
申请号:CN201410146559.5
申请日:2014-04-11
Applicant: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农村污水处理的高水力负荷园林地渗滤系统,布水管均匀分布在作物两侧,其上沿管长方向分布若干等间距滴孔;排水管分布在两排作物中间,其上沿管长方向分布若干收集处理后的污水的排水孔,排水管外包覆透水土工膜;布水管和排水管平行;处理后的废水由垂直于排水管方向的集水管汇集到集水井中。本发明还公开农村污水的处理方法。本发明没有用滴灌器进行滴灌而是直接在滴管上打孔,这样污水直接从滴孔滴入土壤,有效避免了滴头堵塞的现象发生;引入地下排水系统,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污水处理能力并利于收集净化后的出水;充分利用了我国资源丰富的园林地作为污水处理载体,不对土壤进行改造,施工简单,管理方便,可持续性较好。
-
公开(公告)号:CN104815613A
公开(公告)日:2015-08-05
申请号:CN201510162016.7
申请日:2015-04-07
Applicant: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载镧生物炭除砷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主要包括如下步骤:首先将玉米秸秆洗净并去除杂质,风干后破碎,过筛;玉米秸秆粉末同氯化镧溶液在一定条件下搅拌混合,调节pH至碱性,去除溶液中多余的氯离子;然后将混合物在一定温度和时间下绝氧焙烧,制成负载有纳米镧氧化物的生物炭材料。本发明制得的载镧生物炭,可用于处理废水体中五价砷离子,具有制备简便、成本低廉、吸附效率高等特点,应用前景良好。
-
公开(公告)号:CN104258812A
公开(公告)日:2015-01-07
申请号:CN201410579956.1
申请日:2014-10-24
Applicant: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J20/20 , B01J20/041 , B01J20/08 , C02F1/281 , C02F1/283 , C02F1/288 , C02F2101/16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金属元素改良生物炭基硝酸根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即使用秸秆作为原材料,使用金属离子在一定条件下浸渍、热解、洗涤,制备了一种金属离子改良生物炭。本发明通过对含硝酸根废水进行吸附研究,比较改良前后生物炭的吸附效果,发现本发明制备的改良生物炭对硝氮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其中Mg2+改性的小麦秸秆炭对硝态氮的吸附效果最佳,在优化的条件下制备的Mg2+改良生物炭对硝氮的吸附性能相对改性之前提高10倍,且较短时间即可达到吸附平衡。改性后的生物炭吸附剂是具有应用潜力的绿色吸附剂,能有效的去除水体中的硝氮,同时达到固碳减排、缓解面源污染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03721667A
公开(公告)日:2014-04-16
申请号:CN201310694560.7
申请日:2013-12-17
Applicant: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的除磷吸附剂及制备方法,其步骤为:1)将镧系稀土矿渣烘干并去除杂质;2)然后将其置于马弗炉中,在550-750℃之间煅烧,煅烧升温速率10-20℃/分钟,马弗炉输出功率百分比为80%,达到最高温度后保持1-3小时,煅烧结束后自然冷却,过筛使其粒径在0.1-0.25mm之间;3)将煅烧后的稀土矿渣按照一定比例与含磷废水混合,150-250rpm条件下震荡5-10分钟,即可达到吸附平衡,并且对高浓度的含磷溶液起到较好的吸附净化效果,据等温吸附模型计算得到的最大吸附量为152mg/g,显著高于商品化活性炭材料以及报道的其他矿质吸附材料对磷的吸附性能,可获得对高浓度含磷废水较好的吸附净化效果,同时也实现了针对稀土矿渣的资源化利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