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高电压辐射型熔盐电加热器

    公开(公告)号:CN117928097A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410131955.4

    申请日:2024-01-30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加热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模块化高电压辐射型熔盐电加热器,包括内部中空的壳体,壳体内布置有用于对熔盐实现进一步加热的增温组件,壳体外布置有相互平行的进液总管和出液总管且均延伸至壳体内,进液总管相对于壳体内的管身上连通有多根进液分管,出液总管相对于壳体内的管身上连通有多根出液分管,进液分管和出液分管之间通过内部中空的换流室连通,多个进液分管和多个出液分管沿换流室的长度方向交错排布,进液分管除靠近进液总管、出液分管除靠近出液总管的部位,其余部位两者等高。本申请具有保障换热效率且延长使用寿命的优点。

    高效型微通道加热器
    2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5727532B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211464009.9

    申请日:2022-11-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加热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效型微通道加热器,其包括介质进口腔和介质出口腔,介质进口腔和介质出口腔之间并排且间隔设置有多个导热板,导热板内设置有多个电热管,相邻的两个导热板之间紧贴有换热板,距离最远的两个导热板相背的两侧分别紧贴有安装板,安装板和换热板相对导热板的侧壁上均开有多个加热流道,加热流道的一端与介质进口腔相通,另一端与介质出口腔相通;介质进口腔内沿着介质的流动方向设置有多组导流组件,导流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导流板,多组导流组件对应导流板的数量沿着介质的流动方向逐渐增多,介质进口腔内还设有用于驱动导流板往复摆动的驱动组件。本申请具有提高介质加热效果的优点。

    一种扩散整流的均流结构
    2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2696550B

    公开(公告)日:2022-04-22

    申请号:CN202011584624.4

    申请日:2020-12-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扩散整流的均流结构,包括前后贯通的壳体,壳体前端开口处内衬安装有扩散管,扩散管后端部安装有内凹的扩散锥,位于扩散管后方的壳体内壁上安装有整流板,位于整流板后方的壳体连通有加热腔;扩散管与扩散锥相接的边缘处、扩散锥上以及整流板上均开有供介质流通的通孔;整流板中部后凸成锥形结构,整流板四周边缘处通过间隔布置的紧固件与壳体内壁面相连;介质从扩散管前端进入,一部分经扩散锥上的通孔水平进入壳体内,另一部分在扩散锥的锥面导流作用下扩散并经扩散管上的通孔进入壳体,进入壳体的介质再经整流板上的通孔流向后方的加热腔,完成介质的扩散和整流,从而在较短的距离内实现介质的均流和稳定,实用性好。

    可拆式强化传热电加温器热源组件

    公开(公告)号:CN111511048A

    公开(公告)日:2020-08-07

    申请号:CN202010483900.1

    申请日:2020-06-01

    Abstract: 一种可拆式强化传热电加温器热源组件,包括多个横向布置的管体,管体的两端均设置成敞口,管体的内部安装有多组并联设置的电阻管组件,单个电阻管组件的结构为:包括横向平行间隔分布的多根第一电阻管,第一电阻管的首端穿过法兰盘,并用陶瓷支撑件进行支撑,第一电阻管的管头与第一电极连接件连接,第一电阻管的尾端穿过第二电极连接件,第二电极连接件位于管体内部,每根第一电阻管上间隔安装有多个陶瓷支撑件;相邻两个管体的其中一个电阻管组件的头部穿过法兰盘后同时与一块电极板连接;每个第一电极连接件通过电源线与电源盒连接。无需将整个电热元器件全部抽出,大大减少了工作量,维护快速、高效,并具有较好的过滤保护功能。

    具有过滤功能的高效可拆卸式电加温器热源组件

    公开(公告)号:CN111479343A

    公开(公告)日:2020-07-31

    申请号:CN202010483941.0

    申请日:2020-06-01

    Abstract: 一种具有过滤功能的高效可拆卸式电加温器热源组件,包括热源组件,多个热源组件配合安装至电加温器的内部,单个热源组件的结构为:包括圆柱体结构的管壳,管壳的两端口敞开,所述管壳的一端端部固定有法兰盘,管壳的另一端圆周方向的管壁上间隔开有多个第一长条形孔,并在端部配合安装有圆锥体结构;所述管壳内部配合安装有电阻管元件,所述电阻管元件的安装结构为:管壳内部还设置有与法兰盘平行的电极板,所述法兰盘和电极板之间安装有相对设置的“S”型电阻管。通过采用组件式的结构,维修时,无需将整个电热元器件全部抽出,只需将其中一个有损坏的组件进行抽出即可,大大减少了工作量,维护快速、高效,成本低。

    一种多功能电热交换器
    2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913506A

    公开(公告)日:2015-09-16

    申请号:CN201510297748.7

    申请日:2015-06-0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功能电热交换器,包括容器壳体和接线盒;所述容器壳体内一端安装有U型换热管,另一端安装有U型电热管;所述U型换热管和U型电热管上均设有若干个折流板,所述U型换热管和U型电热管之间设有挡板;所述容器壳体的一侧通过连接法兰A固定连接有管箱;所述U型换热管穿过连接法兰A的端面伸入管箱内;所述容器壳体的另一端设置连接法兰B,U型电热管穿过连接法兰B的端面后连接接线盒;所述容器壳体的侧面设有三个壳程接口;所述管箱上下两侧均设有管程接口。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大大减小了设备的体积,降低了制造成本,工作稳定,可靠性好,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维护和使用成本。

    一种管壳换热式电加热器
    2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913502A

    公开(公告)日:2015-09-16

    申请号:CN201510297747.2

    申请日:2015-06-0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管壳换热式电加热器,包括电热元件、U型换热管、换热器壳体和接线盒,所述换热器壳体的内部设置电热元件和U型换热管,电热元件和U型换热管倾斜排布在换热器壳体内;电热元件的端口贯穿换热器壳体的右端端盖并与接线盒连接;U型换热管的进出端口贯穿换热器壳体的左端端盖并与介质腔连接。通过换热管与电加热管的倾斜排布可以实现在重力作用下当换热管内介质为液体时不会产生气塞现象,同时电加热管所释放的热量更有效的被其上方的换热管吸收,避免了水平布管时换热管内可能会存在气塞现象及垂直布管时换热效果差电热元件温度过高的情况。

    具有均温效果的电加热器
    2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190500A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311125676.9

    申请日:2023-09-0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具具有均温效果的电加热器,其包括壳体和壳盖,壳体上连通有进气管,壳盖上连通有出气管壳体和壳盖可拆卸连接,壳体的底部连接有密封环,密封环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通孔,密封环上连接有用于遮挡密封环的遮挡板,遮挡板、密封环和壳体的底部形成一个暂存空间,遮挡板上开设有与多个第一通孔一一对应设置的第二通孔,遮板挡上连接有多个电加热管,密封环背向遮挡板的一端连接有夹套,夹套沿着壳体的长度方向设置,夹套呈管状设置,夹套背向密封环的一端的外侧壁上设有密封板,壳盖内连接有蓄热模块,蓄热模块上开设有若干出气通孔。本申请具有能够使电加热器排出的实验气体温度能够保持均匀的效果。

    单侧强化传热微通道平行流锻造换热器

    公开(公告)号:CN116499285A

    公开(公告)日:2023-07-28

    申请号:CN202310423109.5

    申请日:2023-04-19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单侧强化传热微通道平行流锻造换热器,包括一体成型的换热块,所述换热块上开设有多个第一换热孔;所述换热块的一端一体成型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沿着所述换热块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分隔板的一端向上下两侧延伸且与所述第一壳的内壁紧贴,所述分隔板将所述第一壳的内部空间分为输入空间和输出空间,所述第一壳上设有与所述输出空间连通的输出管。本申请实现了换热,利用多次返流提供介质流速,从而实现更高换热效果,此过程增大了冷热流体接触的面积,从而使得换热器的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一体成型的换热块结构强度高,并且在较小设备体积下得到较大换热面积。

    具有换热功能的超高温快速阀组
    3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807873A

    公开(公告)日:2023-03-17

    申请号:CN202210245086.9

    申请日:2022-03-12

    Abstract: 一种具有换热功能的超高温快速阀组,包括阀体,阀体内形成流道,阀体上设置热交换装置,热交换装置的一端伸入阀体与流道连通,热交换装置包括空气进口比例调节阀和热交换管组,热交换管组的一端伸入阀体与流道连通,热交换管组呈多层结构设置,热交换管组由内到外依次包括热交换通管、热交换套管和水冷套管,热交换套管设置在热交换通管的外部,水冷套管设置在热交换套管的外部,通过在阀体上设置热交换装置,能够有效的将阀体内的温度控制在试验范围内,将超高温空气通过热交换通管带出至空气出口比例调节阀后排出至阀体外部,从而实现热交换,避免阀体内的温度过高造成的阀体损坏。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