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谷氨酸棒杆菌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6635944A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611249268.4

    申请日:2016-12-2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K14/34 C12N9/93 C12P13/08 C12Y604/0100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谷氨酸棒杆菌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本发明所述谷氨酸棒杆菌,具有L‑赖氨酸生产能力并且其细胞内赖氨酸输出蛋白和丙酮酸羧化酶活性同时增强。本发明所述谷氨酸棒杆菌增强了赖氨酸输出蛋白的活性从而促进L‑赖氨酸的积累,增加L‑赖氨酸的产量,同时增强丙酮酸羧化酶活性,为L‑赖氨酸合成提供更多前体,进一步提高L‑赖氨酸的积累能力,使培养基中L‑赖氨酸的量增多,进而提高菌株发酵产L‑赖氨酸的能力。实验表明本发明所述谷氨酸棒杆菌为L‑赖氨酸高产菌株,能有效积累L‑赖氨酸,提高L‑赖氨酸的产量,为L‑赖氨酸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重组菌株及其构建方法、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5670982A

    公开(公告)日:2016-06-15

    申请号:CN201610119078.4

    申请日:2016-03-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N9/0008 C12P13/08 C12Y102/0100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领域,特别涉及重组菌株及其构建方法、应用。本发明保护将目标基因以重组质粒或插入染色体等方式导入棒杆菌或短杆菌得到的工程菌株。摇瓶发酵生产L-缬氨酸实验结果表明:出发菌株CGMCC 1.299的L-缬氨酸产量为3.2g/L,而本发明的工程菌MHZ-1011的L-缬氨酸产量为6.5g/L,比出发菌株产量提高103%,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50L罐发酵生产L-缬氨酸实验结果表明:出发菌株CGMCC1.299的L-缬氨酸产量为7.3g/L,而本发明的工程菌MHZ-1011的L-缬氨酸产量为18.4g/L,比出发菌株产量提高152%,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