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492593B
公开(公告)日:2019-08-09
申请号:CN201480017057.0
申请日:2014-02-25
Applicant: CJ第一制糖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P13/001 , C12N9/0008 , C12N9/1018 , C12N9/1029 , C12N9/1096 , C12N9/1217 , C12N9/88 , C12N15/52 , C12Y102/01038 , C12Y201/03003 , C12Y203/01035 , C12Y206/01011 , C12Y207/02008 , C12Y401/0100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以高产率生产腐胺的重组微生物和使用该微生物生产腐胺的方法,其中在微生物中NCgl2522活性增加,所述微生物以使得腐胺生产是可能的方式被修饰。
-
公开(公告)号:CN105026548B
公开(公告)日:2019-06-18
申请号:CN201380029481.2
申请日:2013-06-03
Applicant: 盐水港精糖株式会社 , 大阪工业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P7/58 , C12N1/20 , C12N9/0006 , C12N9/0008 , C12N15/09 , C12P7/24 , C12P7/42 , C12P19/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D‑葡萄糖二酸生产菌及D‑葡萄糖二酸的制造方法。本发明特征在于,从选自D‑葡萄糖、D‑葡萄糖酸、D‑葡萄糖醛酸的1种或2种以上的糖质,制造由特定的醇脱氢酶PQQ‑ADH(1)及特定的醛脱氢酶PQQ‑ALDH(2)催化的D‑葡萄糖二酸或其盐,以及,在上述的1种或2种以上的糖质的存在下,使用有上述PQQ‑ADH(1)及PQQ‑ALDH(2)的微生物或其处理物制造D‑葡萄糖二酸或其盐。由本发明可提供为了制造D‑葡萄糖二酸而使用的D‑葡萄糖二酸生产能力升高的微生物及D‑葡萄糖二酸的有效的制造法。
-
公开(公告)号:CN108884467A
公开(公告)日:2018-11-23
申请号:CN201680067398.8
申请日:2016-10-13
Applicant: 朗泽科技新西兰有限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P7/42 , C12N9/0006 , C12N9/0008 , C12N9/1029 , C12N9/1217 , C12N9/16 , C12P5/007 , C12P5/026 , C12P7/04 , C12P7/18 , C12P7/24 , C12P7/28 , C12P7/625 , C12Y101/01001 , C12Y101/01002 , C12Y102/07005 , C12Y203/01008 , C12Y203/01009 , C12Y203/01019 , C12Y207/02001 , C12Y207/02007 , C12Y301/0202 , Y02E50/34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含产能发酵途径的基因工程菌和与其有关的方法。具体来说,本发明提供一种细菌,其包含磷酸丁酰转移酶(Ptb)和丁酸激酶(Buk)(Ptb‑Buk),所述Ptb‑Buk作用于非天然底物,产生各种产物和中间体。在某些实施例中,本发明涉及将Ptb‑Buk引入能够从气态底物产生产物的C1固定微生物中。
-
公开(公告)号:CN108866117A
公开(公告)日:2018-11-23
申请号:CN201810728887.4
申请日:2018-07-05
Applicant: 青岛农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P7/42 , C12N9/0008 , C12N9/1205 , C12N15/74 , C12P5/026 , C12P7/04 , C12Y102/01075 , C12Y207/0102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光合细菌合成3‑羟基丙酸的方法及其相应重组细胞和应用,本发明旨在通过构建3‑羟基丙酸新的合成途径,通过在光合细菌R.pal中表达外源的丙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基因,建立一条新的生物合成3‑羟基丙酸的方法,从而获得含有本体丙二酸单酰辅酶A合成酶MatB、外源丙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C段及丙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N段对应的编码基因的重组细胞,同时由本体表达的NAD(P)转氢酶PntAB和外源NAD(+)激酶YfjB的表达辅以还原力NADPH的供应。该重组细胞能够以丙二酸盐为底物合成3‑羟基丙酸,从而建立一条新的更为简短高效的生物催化生产3‑羟基丙酸的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8795890A
公开(公告)日:2018-11-13
申请号:CN201810851942.9
申请日:2018-07-30
Applicant: 上海理工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N9/0008 , C12Y102/0300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获取重组大肠杆菌中丙酮酸氧化酶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含有丙酮酸氧化酶的表达基因的重组大肠杆菌pET28a‑pod接种至固体培养基上进行活化,得到活化的重组大肠杆菌pET28a‑pod;将活化的重组大肠杆菌pET28a‑pod接种至放于摇床上的LB培养基并进行摇动,得到活化的重组大肠杆菌pET28a‑pod的种子液;接种该种子液至TB培养基进行培养,培养至浓度为第一细胞浓度后加入诱导剂进行诱导,当浓度为第二细胞浓度后不断加入盐酸溶液进行发酵至pH值为5.5‑6.5,然后继续诱导,得到菌液I;取菌液I进行离心后倒去上清液,用PBS溶液洗涤两次后用等体积的PBS溶液进行重悬,得到重悬液;对重悬液进行超声破碎,得到超声破碎后的菌液II;取菌液II进行离心,收集含有丙酮酸氧化酶的上清液。
-
公开(公告)号:CN108753673A
公开(公告)日:2018-11-06
申请号:CN201810613261.9
申请日:2018-06-14
Applicant: 迪沙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 江南大学 , 威海迪素制药有限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N9/0073 , C12N9/0006 , C12N9/0008 , C12N15/78 , C12P17/12 , C12Y102/01028 , C12Y114/130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重组恶臭假单胞菌及其用于生产5‑甲基吡嗪‑2‑羧酸的方法,属于发酵工程领域。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株重组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 JN‑18,其菌种保藏编号为:CGMCC No.15734,保藏单位: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发明成功实现了来源于自身内源性质粒上的二甲苯单加氧酶、苯甲醇脱氢酶和苯甲醛脱氢酶在恶臭假单胞菌P.putida ATCC33015中过表达,并以此重组菌P.putidaJN‑18全细胞催化2,5‑二甲基吡嗪生产5‑甲基吡嗪‑2‑羧酸。
-
公开(公告)号:CN108570486A
公开(公告)日:2018-09-25
申请号:CN201710130067.0
申请日:2017-03-07
Applicant: 南宁信肽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IPC: C12P13/04 , C12N11/10 , C12N11/08 , C07C51/373 , C07C59/18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P13/04 , C07C51/373 , C07C51/41 , C12N9/0008 , C12N9/0016 , C12N11/08 , C12N11/10 , C12Y102/01002 , C12Y104/01009 , C07C59/185 , C07C59/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L-叔亮氨酸的生物转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以三甲基丙酮酸钠为底物,以辅酶NAD+和固定化的亮氨酸脱氢酶、甲酸脱氢酶为生物催化剂,添加铵盐建立转化体系进行生物转化反应,得到含有L-叔亮氨酸的转化液。本发明利用固定化的亮氨酸脱氢酶、甲酸脱氢酶为生物催化剂,能够重复利用10次仍具有酶活,昂贵的辅酶和酶可以循环利用,节省生产成本;以自制的三甲基丙酮酸钠溶液为底物,简化了制备工艺,节省了生产成本,便于纯化;制备的L-叔亮氨酸晶体纯度达到98.5%以上,光学纯度为99%以上。工艺流程简单,对设备无特殊要求,适用于工业化生产。利用HPLC-MS和HPLC进行监控,直至底物完全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08271383A
公开(公告)日:2018-07-10
申请号:CN201680018678.X
申请日:2016-04-01
Applicant: 比奥派多利亚有限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P7/6409 , C12N9/0008 , C12N9/1029 , C12P7/04 , C12P7/6463 , C12Y102/0105 , C12Y203/01075
Abstract: 本发明通常涉及能够生产非常长链脂肪酸(VLCFA)和/或VLCFA衍生物的遗传修饰的真菌细胞。所述遗传修饰的真菌细胞包括至少一个编码脂肪酰基-辅酶A还原酶的外源基因,以及至少一个编码延伸酶的基因,和/或至少一个编码脂肪酸合成酶的基因。
-
公开(公告)号:CN107974458A
公开(公告)日:2018-05-01
申请号:CN201711071451.4
申请日:2017-11-03
Applicant: 华中农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N9/0008 , A61K39/0241 , A61K2039/552 , C12N15/66 , C12N15/70 , C12Y102/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表达猪丹毒杆菌重组蛋白GAPDH的基因gapdh及重组大肠杆菌与应用。其将猪丹毒杆菌的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基因进行了克隆、表达和纯化。本发明通过与猪丹毒康复猪血清的免疫印迹分析发现重组蛋白GAPDH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本发明小鼠实验表明重组蛋白GAPDH可以诱导产生高滴度抗体并产生有效保护力。这就为猪丹毒新型疫苗的创制提供了新的候选抗原。
-
公开(公告)号:CN107746856A
公开(公告)日:2018-03-02
申请号:CN201710975000.7
申请日:2017-10-1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N15/77 , C12N9/0006 , C12N9/0008 , C12N9/1029 , C12N9/88 , C12N9/90 , C12P19/02 , C12Y101/01 , C12Y401/02 , C12Y401/02013 , C12Y503/010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生产L-稀少糖的谷氨酸棒杆菌重组菌株的构建方法与应用,提出了以葡萄糖和小分子化合物为底物合成L-稀少糖的方法,涉及多株重组谷氨酸棒杆菌的构建方法,并将重组菌株应用于L-稀少糖的发酵合成。实现了以葡萄糖和甘油为底物发酵法合成L-果糖、L-塔格糖、L-山梨糖和L-阿洛酮糖,以葡萄糖和1,2-丙二醇或者L-乳酸发酵法合成L-鼠李树胶糖、L-墨角藻糖、6-脱氧L-山梨糖、6-脱氧L-阿洛酮糖,与现有生物转化法合成L-稀少糖相比,本发明将有效降低L-稀少糖的生产成本,所获得的L-稀少糖可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