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365780A
公开(公告)日:2024-01-09
申请号:CN202311114460.2
申请日:2023-08-31
Applican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IPC: F02K1/78 , F02K1/82 , F02K7/16 , B64D33/04 , B64C1/38 , B64C30/00 , B64C1/12 , C01B3/02 , H01M8/06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速飞行器的余热发电系统,所述高速飞行器包括蒙皮和尾喷管,蒙皮内表面和尾喷管外表面设置若干仿生热管,所述仿生热管均与余热利用装置连接,余热利用装置包括燃料重整装置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所述仿生热管将蒙皮内表面和尾喷管外表面热量传递至燃料重整装置,用于燃料重整装置的热量供给,燃料重整装置将重整后的燃料通入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产生电能。通过仿生热管将蒙皮、尾喷管等热量吸收并进行余热回收,实现保护高温部件的同时有效回收热量,回收的热量产生电能,返回供给飞行器,减少外部电源的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09759077B
公开(公告)日:2021-12-07
申请号:CN201910015900.6
申请日:2019-01-08
Applican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IPC: B01J23/847 , H01M4/90 , C25B1/04 , C25B11/07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钙钛矿氧化物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其在析氧反应中的应用。该钙钛矿氧化物催化剂,其结构式为ABO3‑δ,其中A为稀土金属元素或者碱土元素,B为过渡金属元素,0≤δ≤1;所述B选自Nb、Ti、Co、Mn、Fe、Ni、Al、Mo、Cu、Sc或Cr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本发明的钙钛矿氧化物催化剂具有优异的氧析出活性(OER)以及稳定性,可作为可再生燃料电池、可充电金属‑空气电池、水电解等领域的电催化剂。本发明的钙钛矿氧化物催化剂可以采用传统的溶胶凝胶法、固相法等工艺制备,方法简单,有大规模制备的潜力。
-
公开(公告)号:CN108993559A
公开(公告)日:2018-12-14
申请号:CN201810758525.X
申请日:2018-07-11
Applican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IPC: B01J27/232 , B01J35/10 , C25B1/04 , C25B11/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析氧反应的非贵金属碳酸盐修饰的钙钛矿复合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该复合催化剂由主体材料和修饰材料构成,主体材料为钙钛矿型氧化物,修饰材料为非贵金属碳酸盐。通过在钙钛矿主体催化剂表面形成一层碳酸盐颗粒,得到具有高氧析出活性的非贵金属碳酸盐修饰的钙钛矿复合催化剂,该复合催化剂有更大的比表面积,更高的氧催化性能,更持久的循环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05056961A
公开(公告)日:2015-11-18
申请号:CN201510448473.2
申请日:2015-07-28
Applican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Inventor: 梁凤丽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析氧反应的无定形非贵金属氢氧化物修饰的钙钛矿复合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该复合催化剂由主体材料和修饰材料构成,主体材料为钙钛矿型氧化物,修饰材料为无定形非贵金属氢氧化物。无定形非贵金属氢氧化物修饰材料的化学组成为MxA1-x(OH)y,其中M和A均选自过渡金属元素,且0≤x≤1,2≤y≤3;主体材料为A位有序化双钙钛矿型氧化物,分子式为Ln0.5Ba0.5CoO3-δ。该复合催化剂中氢氧化物修饰材料与钙钛矿主体间存在协同效应,不仅其催化活性比主体催化剂大幅提高,且经过长时间电化学性能测试,复合催化剂可以保持催化活性和形貌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830764A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510239080.4
申请日:2025-03-03
Applican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IPC: G06F30/27 , G06N3/0499 , G06N3/126 , G06N3/08 , G06F111/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航空SOFC‑GT混合动力系统功率匹配评价及优化方法,首先,确定航空SOFC‑GT混合动力系统在典型工况下的总功率需求,并基于该需求选择不同的SOFC和GT功率输出组合;接着,确定多个关键性能评估指标,并通过雷达图进行直观评估;然后,建立功率匹配性能预测模型,并基于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以便预测不同功率匹配方案的性能;在此基础上,删除冗余目标后利用多目标优化得到Pareto最优前沿;最后,通过TOPSIS决策方法,选择最接近理想解的功率匹配方案。本发明为航空SOFC‑GT混合动力系统功率匹配提供了一种高效、可靠的方法,适用于航空领域的混合动力系统设计。
-
公开(公告)号:CN118289711B
公开(公告)日:2024-10-08
申请号:CN202410720486.X
申请日:2024-06-05
Applican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IPC: C01B3/32 , H01M8/04298 , H01M8/0612 , H01M8/04082 , C01B3/3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宽范围燃料适应性一体化重整发电试验系统,包含燃料供应子系统、催化重整子系统、氢气提纯子系统、发电子系统和测试监控子系统;燃料泵和输油泵通过蒸发器、重整器与水汽变换反应器连接,水汽变换反应器通过第一气液分离器与变压吸附装置连接,变压吸附装置通过氢气缓冲罐与燃料电池电堆连接,气相色谱仪通过第三气液分离器与重整器连接、通过第二气液分离器与水汽变换反应器连接。本发明可以利用多种燃料资源来生产电力,突破了传统单一燃料重整发电系统范畴的限制,保证了电力供应的可靠性,摆脱了对特定燃料的依赖,增强了地区的能源安全性,提高了能源供应的灵活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221073B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410620556.4
申请日:2024-05-20
Applican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IPC: C01B3/34 , H01M8/0612 , H01M8/0662 , H01M8/04082 , H01M8/04014 , H01M8/0408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耦合PEMFC发电及天然气现场重整制氢的综合余热利用系统,包括天然气重整制氢子系统,PEMFC发电子系统和供热子系统;重整制氢子系统包括天然气重整制氢反应器、高温/低温水汽变换反应器、氢分离钯膜装置、天然气预热器、水蒸发器、换热器、冷却器;PEMFC发电子系统包括燃料电池电堆;供热子系统包括燃烧室和余热回收装置。燃烧后的出口高温尾气依次经过水蒸发器、天然气预热器、重整反应器后,与电堆进口空气换热,提高了电堆进口气体温度,降低了燃烧室出口尾气温度;尾气经过冷却水换热后,温度再次降低后排入环境中。本发明不仅实现了现场制氢发电,提供了制氢子系统所需的热量,而且通过热回收装置提高了系统的热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6595824B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310451752.9
申请日:2023-04-25
Applican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30/27 , G06F18/214 , G06F18/24 , G06N3/04 , G06N3/084 , G06F111/04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热管理系统参数快速预估方法。首先,通过正交实验设计(OrthogonalExperimentDesign,OED)的方法,用正交实验方案选取训练学习样本集,计算出边界范围内的典型工况制成正交设计实验表;随后,通过训练集用BP神经网络代理模型进行构建,并初步验证了模型的精度;最后,基于人工蜂群算法优化重整反应器系统供热参数,达到对相应输出功率下实时匹配输入参数的目的。本发明借助改进的人工蜂群算法,基于甲醇水蒸气重整反应器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一个工作周期内负载需求计算出热空气和反应气的输入参数的取值,以更好的满足实际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8278223B
公开(公告)日:2024-07-30
申请号:CN202410706914.3
申请日:2024-06-03
Applican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IPC: G06F30/20 , G16C20/10 , G06F113/04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燃料重整发电系统的联合仿真求解方法,通过采用Aspen Plus和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的求解方法,利用燃料电池功率迭代、重整产氢迭代、燃烧供热迭代和燃烧烟气温度迭代四个核心迭代过程,根据不同燃料和系统发电功率,求解出系统的进口燃料流量、产氢量、供热量以及系统效率等性能指标。本发明阐明了燃料重整制氢子系统和燃料电池发电子系统之间的耦合机制,解决了传统建模方法单一且精确度较差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374319A
公开(公告)日:2024-01-09
申请号:CN202311372588.9
申请日:2023-10-23
Applican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IPC: H01M8/04082 , H01M8/04089 , H01M8/047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善直接氨燃料电池电极上温度分布的氨气进气管,在管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氨气进气管上打孔,并在氨气进气管内部放置氨分解催化剂。本发明能有效地改善直接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极上的温度分布,进而提高直接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工作寿命和工作稳定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