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208777558U
公开(公告)日:2019-04-23
申请号:CN201821360256.3
申请日:2018-08-21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仿生竹木组合中空结构,由复合竹筒(1)和横隔板(2)共同构成,复合竹筒(1)由一层以上纵向竹材(11)和一层以上横向竹材(12)通过胶合而复合形成,复合竹筒(1)的内部空心,空心率不小于64%,复合竹筒(1)的内部设有横隔板(2),横隔板(2)外侧与复合竹筒(1)内侧紧密贴合,并沿着复合竹筒(1)纵向间隔布置,横隔板(2)与复合竹筒(1)采用胶粘结、销钉、企口或金属件连接组合为一体,复合竹筒(1)的轴线为直线或曲线。该结构为组合结构,截面抗弯刚度大,结构的尺寸不受限制,具有良好的可设计性,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结构尺寸设计,且充分利用了竹材和木材的各自优点。(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07419847U
公开(公告)日:2018-05-29
申请号:CN201721417018.7
申请日:2017-10-23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竹材配筋混凝土结构,包括混凝土(1)、纵向竹筋(2)、竹材箍筋(3)、纤维束(4),纵向竹筋(2)沿构件轴线纵向布置,竹材箍筋(3)垂直于纵向竹筋(2)间隔布置,纵向竹筋(2)和竹材箍筋(3)的核心为竹材(7),表面设有防腐增强层(5)和凹凸构造(6),防腐增强层(5)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构成并粘有砂砾(51),防腐增强层(5)包覆纵向竹筋(2)和竹材箍筋(3),纤维束(4)浸渍树脂胶交叉绑扎纵向竹筋(2)和竹材箍筋(3)的相交节点形成竹筋骨架,混凝土(1)包裹于竹筋骨架形成竹材增强混凝土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克服了现有钢筋混凝土及普通竹材增强混凝结构存在的一些不足,发挥竹材与混凝土的两者材料优势,提高竹材增强混凝土结构的性能与适用性,可用于工程结构领域的竖向或水平构件。
-
公开(公告)号:CN209907580U
公开(公告)日:2020-01-07
申请号:CN201920655275.7
申请日:2019-05-07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胶粘式连接的竹-混凝土组合结构,包括竹梁、混凝土板、粘结块、螺钉,粘结块沿竹梁纵向间隔离散粘贴于竹梁的顶面,螺钉自上而下由扩大端头、螺母、螺纹段和光圆段分段组成,螺钉穿过粘结块并通过光圆段部分钉固于竹梁的梁体内部,螺母通过螺纹固定于螺纹段且其底面紧固于粘结块的顶面,混凝土板完全包裹扩大端头、螺母及粘结块,竹梁与混凝土板通过粘结块与螺钉连接为一体。本实用新型利用粘结块和螺钉作为连接材料,不仅可限制混凝土板与竹梁间的水平向滑动,还可限制两者竖向分离,螺母可抑制粘结块及混凝土板向上的掀起,螺钉和胶粘剂对粘结块的共同作用,保证了竹梁与混凝土板组合结构连接的可靠性。(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08179806U
公开(公告)日:2018-12-04
申请号:CN201820534357.1
申请日:2018-04-07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增强型竹木组合结构,由横向木材(1)、纵向竹材(2)、销栓(3)共同组成,纵向竹材(2)分别集中布置于结构截面的受压区域(101)和截面的受拉区域(102),一层以上的横向木材(1)分层布置于竹材(2)截面的受压区域(101)和截面的受拉区域(102)之间的截面的中部区域(103),销栓(3)在结构截面高度方向垂直或倾斜穿过横向木材(1)与纵向竹材(2)并与其复合为一体。本实用新型结构具有强度高、绿色环保、成本低、材料利用率高等优点,可充分发挥竹材力学性能高、木材价格便宜的各自优点,用于工程结构的梁、板等受弯构件。(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08052195U
公开(公告)日:2018-11-06
申请号:CN201820534239.0
申请日:2018-04-07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B27N3/08
Abstract: 一种重组竹变截面构件生产装备,包括外模(1)、芯模(2)和锁定销栓(6),外模(1)的两个侧面上部对称开设两对以上栓孔(11),芯模(2)由一对上压板(21)和下底板(22)上、下对合构成,芯模(2)填充于外模(1)内部,芯模(2)的上压板(21)和下底板(22)之间形成有一个截面四周密封的腔体(5),腔体(5)的内部空心,其空心截面具有可变化的形状及可变化的尺寸,待加工重组竹变截面竹构件充满压实于芯模(2)的腔体(5)。本实用新型通过更换具有不同截面腔体的芯模,实现了不同截面重组竹构件的压制,一模多用,灵活便利,可工厂化制作,竹材一次性压制成型,操作简单,结构均匀,锚固可靠安全,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12053215U
公开(公告)日:2020-12-01
申请号:CN202020449768.8
申请日:2020-03-31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原竹接长的结构构造,包括基准原竹、接长原竹、内嵌原竹、销栓,基准原竹与接长原竹通过在其内部穿入并固定内嵌原竹实现二者的依次接长相连,基准原竹与接长原竹的连接端面紧密贴紧,且连接端面的两侧各设置1个以上销栓,销栓贯穿于基准原竹、接长原竹和内嵌原竹的直径方向,基准原竹和接长原竹的内壁与内嵌原竹的外壁之间的间隙充满胶粘剂。本实用新型采用直径较小的原竹实现多根直径较大的原竹相互对接接长,连接方便,外观美观,连接成本低,大大提高了建筑结构对原竹大长度需求的适应性。(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09990177U
公开(公告)日:2020-01-24
申请号:CN201920735557.8
申请日:2019-05-20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E04G23/0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预应力增强竹木受弯构件,包括竹木构件、预应力筋、锚固垫板、螺母、竹木板盖、预留槽口和填充材料,预留槽口开设于竹木构件的侧面或底面,锚固垫板粘贴于竹木构件两端的端面和顶面,预应力筋嵌入至竹木构件的预留槽口的内部,填充材料覆盖预应力筋并充满预应力筋与预留槽口之间的空隙,竹木板盖覆盖在竹木构件的预留槽口的表面与竹木构件的表面持平,组成整体。本实用新型形成了一种自平衡锚固体系,最大程度的减小了锚具和张拉工具的尺寸,有效防止张拉预应力时竹木端部应力集中,防止竹木构件的纵向剪切破坏,有效提高竹木构件抗弯承载能力、刚度,解决了因为竹木构件截面小而无法采用大型张拉机械的麻烦。(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07878249U
公开(公告)日:2018-09-18
申请号:CN201721442780.0
申请日:2017-10-26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E01D1/00 , E01D101/24 , E01D101/10
Abstract: 一种原竹-混凝土组合桥梁结构,包括原竹纵梁(1)、竹面板(2)、现浇混凝土层(3)、竹筒连接键(4)共同组成,其特征在于,两根及两根以上内含天然竹节(11)的原竹纵梁(1)等长平行设置,竹面板(2)搁置于原竹纵梁(1)的顶面,竹筒连接键(4)由管状毛竹切段(41)和填充料(42)组成,管状毛竹切段(41)垂直贯穿原竹纵梁(1)的预留孔洞(12)和竹面板(2)的圆形开孔(21),并伸入现浇混凝土层(3)内,管状毛竹切段(41)的管内及预留孔洞(12)所在节段的原竹纵梁(1)内腔填满填充料(42),现浇混凝土层(3)通过竹筒连接键(4)与原竹纵梁(1)、竹面板(2)连接形成整体。本实用新型桥梁结构取材容易,绿色环保,结构整体性好,结合多种材料的优势,满足桥梁结构的正常使用和耐久性需求。(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12477409U
公开(公告)日:2021-02-05
申请号:CN202020388265.4
申请日:2020-03-11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E01D19/06
Abstract: 一种路面无缝桥梁伸缩缝装置构造,包括混凝土结构体、铺装层、滑动隔离板、支撑板、加劲板、动支座、下垫板和伸缩缝。下垫板分别设于伸缩缝两侧的混凝土结构体的混凝土锚固区,通过动支座与上部的加劲板连接,加劲板与上部的支撑板固定连接,滑动隔离板与下部的支撑板滑动连接,与上部的铺装层固定连接。动支座的存在能够使伸缩缝结构适应两侧梁体的相对位移,同时滑动隔离板的存在能够避免伸缩缝结构的移动对铺装层的影响。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适应变形能力强,连续无缝,行车舒适性好,维修更换方便。(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12053216U
公开(公告)日:2020-12-01
申请号:CN202020486777.4
申请日:2020-04-07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E04B1/3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钢骨增强型原竹混凝土结构,通过将原竹掏空,在原竹内部布置钢骨,浇筑混凝土使其形成一个整体,表面涂刷浸渍防腐材料,防止原竹发生霉变、腐蚀和虫蛀等,插入钢骨,有效地提高了原竹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刚度;原竹约束内部核心混凝土,对混凝土提供环向约束,有效地降低了结构的自重,节约混凝土材料的同时避免了混凝土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原竹与混凝土的组合运用,提高了原竹的强度与稳定性、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利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