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气囊装置
    2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970264A

    公开(公告)日:2011-02-09

    申请号:CN200980103452.X

    申请日:2009-01-22

    Abstract: 一种车辆气囊装置,包括:衬垫罩,其设置在由辐条、盘缘以及盘毂构成的转向盘的中央,并紧固至盘毂或辐条;气囊,其以折叠状态设置在衬垫罩处,并在车辆碰撞时通过使衬垫罩破裂而展开以限制车辆乘员;以及充气器,其紧固至盘毂或辐条,并在车辆碰撞时向将膨胀气体供应至气囊内。衬垫罩具有延伸部分,其从转向盘的中央向盘缘延伸,使得延伸部分与辐条重叠。延伸部分具有在车辆碰撞时破裂的破裂部分。气囊的一部分以折叠状态布置在延伸部分处。

    吸震转向装置
    2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195383B

    公开(公告)日:2010-12-08

    申请号:CN200710305855.5

    申请日:2004-04-28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吸震转向装置,包括:固定在车身一部分上并包括柱体和柱保持结构的转向柱,该柱保持结构包括安装部,并在车辆碰撞时乘员二次碰撞情况下可从所述部分分离以允许转向柱沿车辆前进方向移离所述部分,所述部分设有保持部;及作为板件的冲击能吸收件,包括由弯曲部和从其各相对端延伸的两臂部组成的基本U形部,一个臂部包括端接于接合部中的端部,冲击能吸收件安装于安装部使得两臂部沿着与转向柱相对于所述部分移动的方向基本平行的方向延伸,并使安装部沿板厚方向由两臂部夹在之间;冲击能吸收件在所述接合状态下在转向柱沿前进方向相对于所述部分移动期间由安装部的前端部变形,使得弯曲部的位置逐渐改变从而吸收二次碰撞产生的冲击能。

    用于车辆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0590005C

    公开(公告)日:2010-02-17

    申请号:CN200710166250.2

    申请日:2007-11-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其包括:气体发生部(50),其工作以产生气体;膝部安全气囊(52),其以折叠状态设置在车辆的预定位置,其中当所述膝部安全气囊接收所述气体时,所述膝部安全气囊被充气且朝向转向管柱(12)下面的区域展开,从而所述膝部安全气囊处于乘员的膝部(60)和仪表板的下部之间;以及厚度调节构件(62),其设置在所述膝部安全气囊中朝向乘员的各膝部的接触部中的位置,并且其调节所述膝部安全气囊的厚度,从而所述膝部安全气囊在所述接触部中的所述位置处的厚度小于所述膝部安全气囊在所述接触部以外的部分处的厚度。

    车辆转向系统
    2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541617A

    公开(公告)日:2009-09-23

    申请号:CN200880000722.X

    申请日:2008-02-28

    Inventor: 今村谦二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1/06 B60R2021/161 Y10T74/20834 Y10T74/20864

    Abstract: 车辆转向系统包括:包括辅助持握部分的转向操作构件(20),所述辅助持握部分的位置在预期持握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改变,在预期持握位置,预期在转向期间由驾驶员持握辅助持握部分,在辅助持握部分已经从预期持握位置退回时达到退避位置,并且在退避位置,预期在转向操作期间将不会由所述驾驶员持握辅助持握部分;辅助持握部分位置改变装置,其使辅助持握部分的位置在预期持握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改变;气囊装置,其使气囊向驾驶员展开;以及控制单元,其控制辅助持握部分位置改变装置的操作。

    转向装置
    2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377667A

    公开(公告)日:2016-03-02

    申请号:CN201480039826.7

    申请日:2014-07-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1/195 B62D1/184 B62D1/187

    Abstract: 固定托架(23)的第一板(30)具有长孔(81、82),所述长孔平行于柱移动方向(X1)延伸,并且悬吊螺栓(251、252)的大直径部(53)插入所述长孔中。长孔(81、82)的内周(81a、82a)包括:在与柱移动方向(X1)相反的方向(X2)上的端部处的凹入弯曲表面部(101、201);位于长孔(81、82)之间的中间位置(CP)那一侧上的第一内边缘部(102、202);以及第二内边缘部(103、203)。在二次碰撞期间,例如当一个悬吊螺栓(251)在长孔(81)的第一内边缘部(102)上滑动时,在另一个悬吊螺旋(252)与长孔(82)的第二内边缘部(203)之间形成间隙(SS)。

    吸震转向装置
    2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195382B

    公开(公告)日:2010-10-13

    申请号:CN200710305854.0

    申请日:2004-04-28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吸震转向装置,包括:转向柱,该转向柱要固定在车身的一部分上使得转向柱在车辆碰撞时在乘员发生二次碰撞情况下可从车身分离并可沿车辆前进方向移动,转向柱和车身的所述部分中的一个包括安装部,另一个包括保持部;要安装在安装部上的冲击能吸收件,其包括可与保持部接合的接合部,在接合部由于安装部和保持部的相对移动而与保持部接合之前,接合部和保持部彼此隔开预定的自由运行距离,冲击能吸收件可在接合部与保持部进入接合之后转向柱沿车辆前进方向移动时变形,从而冲击能吸收件吸收二次碰撞产生的冲击能;和用于在安装部和保持部的相对移动期间选择性地允许或阻止冲击能吸收件的接合部与保持部之间的接合的接合调节机构。

    吸震转向装置
    3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195383A

    公开(公告)日:2008-06-11

    申请号:CN200710305855.5

    申请日:2004-04-28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吸震转向装置,包括:固定在车身一部分上并包括柱体和柱保持结构的转向柱,该柱保持结构包括安装部,并在车辆碰撞时乘员二次碰撞情况下可从所述部分分离以允许转向柱沿车辆前进方向移离所述部分,所述部分设有保持部;及作为板件的冲击能吸收件,包括由弯曲部和从其各相对端延伸的两臂部组成的基本U形部,一个臂部包括端接于接合部中的端部,冲击能吸收件安装于安装部使得两臂部沿着与转向柱相对于所述部分移动的方向基本平行的方向延伸,并使安装部沿板厚方向由两臂部夹在之间;冲击能吸收件在所述接合状态下在转向柱沿前进方向相对于所述部分移动期间由安装部的前端部变形,使得弯曲部的位置逐渐改变从而吸收二次碰撞产生的冲击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