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540464A
公开(公告)日:2021-10-22
申请号:CN202110805727.7
申请日:2021-07-1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纳米金属修饰石墨骨架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将石墨、金属盐、聚乙烯吡咯烷酮和水混合,充分搅拌后超声,得到混合溶液;将混合溶液喷雾干燥,得到的固体粉末在495~505℃下退火,冷却后研磨,得到纳米金属修饰石墨骨架材料。本发明通过控制石墨、金属盐和PVP的配比,对石墨进行了修饰,得到分布均匀、颗粒大小一致金属纳米颗粒修饰的石墨,通过涂布,得到的三维石墨骨架极片具有丰富的空隙,能够容纳金属锂的体积膨胀。本发明采用石墨作为沉积基底,锂优先插进石墨层间,然后沉积在石墨表面,石墨能够储存一部分锂,从而避免锂金属沉积带来的一部分问题,还能使得石墨极片其三维结构更加稳定。
-
公开(公告)号:CN113206213A
公开(公告)日:2021-08-03
申请号:CN202110473360.3
申请日:2021-04-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H01M4/131 , H01M4/1391 , H01M4/485 , H01M4/62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硅基复合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硅基复合电极包括铜箔;涂覆于所述铜箔的上下表面的电极浆料;封装材料,所述封装材料包覆在所述电极浆料的表面并渗透于电极浆料的内部;所述电极浆料包括活性材料、羧甲基纤维素钠、丁苯胶乳和乙炔黑;活性材料选自SiOx或石墨烯包覆的SiOx,所述x取值为0.5~2;所述封装材料包括质量比为0.5~0.8:1的聚氧化乙烯和锂盐。本发明采用上述硅基复合电极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能够提高电池的首次库伦效率;具有较高的循环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066974A
公开(公告)日:2021-07-02
申请号:CN202110276623.1
申请日:2021-03-1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H01M4/485 , H01M4/505 , H01M4/525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格反应器和用于锂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微格反应器包括反应釜筒体;设置于所述反应釜筒体内的导流筒;伸入所述导流筒内的搅拌轴;所述搅拌轴上设有搅拌装置;所述导流筒的筒壁上设有多个开口。本发明提供的微格反应器在具有多个开口的导流筒的辅助作用下,使得反应器内部建立多个内外循环,在多方面协同作用下可减小材料尺寸,使得反应更加充分均匀,从而达到颗粒尺寸可控。采用上述微格反应器制备的用于锂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经过混锂、烧结改性后得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高压实、高倍率且循环稳定性好是高能量密度、长寿命锂离子电池重要选择。
-
公开(公告)号:CN110416550B
公开(公告)日:2021-05-28
申请号:CN201910773003.1
申请日:2019-08-2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H01M4/62 , H01M4/505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包覆型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通过将特定种类的包覆剂与有机分散剂混合,与电极材料基体在保护气氛条件下在高速混合机中混合,通入高温空气使包覆剂发生快速地自蔓延反应,部分包覆剂与电极材料基体表面的残留自由锂发生反应,在电极材料基体表面生成氧化铝或铝酸锂的包覆层,反应过程中避免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同时实现降低材料表面残碱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0444757B
公开(公告)日:2021-01-22
申请号:CN201910800751.4
申请日:2019-08-2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三元电极材料前驱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过渡金属氢氧化物和助溶剂混合后进行烧结,得到烧结产物;所述助溶剂包含含硼化合物、氧化镁和氧化铝中的一种或多种;B)在密闭、高温高压条件下,将所述烧结产物、气泡囊材料和分散剂混合后,加入气泡填充材料,使高压气泡进入气泡囊材料,得到单晶锂离子电池三元电极材料前躯体。本发明所述的制备方法,工艺简单可控、利于环保、可以快速地大规模生产、生产成本低。
-
公开(公告)号:CN108753262B
公开(公告)日:2021-01-22
申请号:CN201810679190.2
申请日:2018-06-2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石墨烯基导热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A)将石墨烯溶液分别与细菌纤维素、玻璃纤维、硅灰石纤维、氧化铝纤维和碳纤维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成膜;B)将所述膜卷绕置于模具中或将多个折叠成折线型结构的膜依次放置于模具中,得到嵌套膜;而后在嵌套膜内灌注含有绝缘导热填料的硅胶,得到导热垫片;或将含有绝缘导热填料的硅胶复合于所述膜上,得到复合膜,再将复合膜卷绕置于模具中或将多个折叠成折线型结构的复合膜依次放置于模具中,得到石墨烯基导热复合材料样件;本发明还通过折叠或卷绕石墨烯膜的方式获得有序排列的石墨烯结构模型。此外,根据折叠膜间距的调控可以有效调节热导率的大小。
-
公开(公告)号:CN111969179A
公开(公告)日:2020-11-20
申请号:CN202010757935.X
申请日:2020-07-3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H01M4/04 , H01M10/058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预锂化方法,包括:将锂箔压制于负极片的两侧,得到复合锂箔的负极片;将所述复合锂箔的负极片、正极片、隔膜与电解液组装成软包电池,高温静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无需采用超薄锂箔,可使N/P比降低,并可精确控制预锂量,进而使电池中值电压大幅提高,从而提升能量密度;另外负极储存了微过量的锂在后期循环过程中可释放出补充正极锂的不可逆消耗,使得电池体系有活性锂的补充,从而抵消SEI破裂、重构损失的锂及其它不可逆消耗的锂,从而提升了锂电池的循环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1916710A
公开(公告)日:2020-11-10
申请号:CN202010824417.5
申请日:2020-08-1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H01M4/36 , H01M4/485 , H01M4/505 , H01M4/525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型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包括: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内核;包覆在所述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内核表面的压电陶瓷材料外壳;所述压电陶瓷材料的通式为:ABO3;其中,A为Li+、Na+、K+、Mg2+、Ca2+、Sr2+、Ba2+和La2+中的一种或多种,B为Ti4+、Zr4+、V5+和Nb5+中的一种或多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复合型富锂锰基正极材料采用特定材料组成的核壳结构,实现整体较好的相互作用,能够在压力和外电场共同作用下,实现倍率性能和质量能量密度的同时提升。
-
公开(公告)号:CN111755744A
公开(公告)日:2020-10-09
申请号:CN202010640875.3
申请日:2020-07-0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H01M10/0565 , H01M10/0525 , H01M4/6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快速锂离子传输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氧化石墨烯的溶液、有机锂盐、活化剂和缩合剂混合进行反应,得到快速锂离子传输材料;所述有机锂盐为选自腺苷-5’-二磷酸三锂盐、腺苷5-O-硫一磷酸二锂盐或鸟苷5-O-(3-硫代三磷酸)四锂盐。本发明提供的快速锂离子传输材料应用到聚合物固态电解质或锂金属表面保护涂层时,添加量少,并且兼具良好机械性能和优异的锂离子传输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07651663B
公开(公告)日:2020-10-09
申请号:CN201710853688.1
申请日:2017-09-1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表面功能化碳材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中有机碳源在高温区域快速裂解,然后在低温区域进行沉积收集,得到表面氢含量较高的裂解碳,经过弱氧化处理即可得到氧质量百分比为10%~40%的表面氧功能化碳材料。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简单易行,绿色环保,制备的表面功能化碳材料可运用于锂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容器负极材料,由本发明的功能化碳材料作为负极材料制得的锂离子电池,可逆容量高,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优异,制得的锂离子电容器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高,循环容量保持率较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