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煤层放顶煤采空区残留煤体的往复式二次快速回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714762A

    公开(公告)日:2020-01-21

    申请号:CN201911142212.2

    申请日:2019-11-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煤炭开采领域,尤其涉及厚煤层放顶煤采空区残留煤体的往复式二次快速回采方法。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因放顶煤回采率低以及复采工作面巷道施工困难,施工工艺复杂等问题,提出厚煤层放顶煤采空区残留煤体的往复式二次快速回采方法。该方法首先在采空区两侧保护煤柱及采空区内布置复采工作面,复采工作面回风巷道直接与回风上山或大巷、辅助回风上山贯通。之后沿采区上山布置开切眼,运输巷道掘进工作面与回采工作面之间保持一定错距,形成前掘后采,同时在采空区侧砌筑墙体进行沿空留巷。待工作面与边界辅助回风上山无煤柱贯通后,逐步回撤支架到接续工作面的对应位置,利用沿空留巷与上一复采工作面采用相同工艺进行回采。由此改进采区通风方式,结合沿空留巷工艺,形成全范围回收采空区残煤与采区煤柱的往复式二次快速回采方法。

    实现工作面回采、留巷、搬家与煤柱回收的协调作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882177A

    公开(公告)日:2019-06-14

    申请号:CN201910271710.0

    申请日:2019-04-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煤炭开采领域,尤其涉及实现工作面回采、留巷、搬家与煤柱回收的协调作业方法。结合井工开采工作面末采与煤柱回收存在的包括采出率低、工作面间衔接时间长与巷道工程量大、难维护等问题,提出实现工作面回采、无煤柱贯通、设备搬家、留巷、煤柱回收工作面开采与接续工作面开采的协调作业方法,本发明的关键在于采区或带区工作面末采直接贯通上山或大巷,支架依次搬家的过程即逐段充填形成沿空留巷技术。这种布置方式可改善现有煤柱回收工作的模式,提高矿井回采率,显著提高矿井生产与辅助工作效率。

    一种应用区域动力规划控制矿井动力能量来源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777179A

    公开(公告)日:2012-11-14

    申请号:CN201210225910.0

    申请日:2012-06-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区域动力规划控制矿井动力能量来源的方法,以实现矿井设计、回采工作与自然环境的最优化组合,解决目前在矿井动力问题上被动防治的局面。本发明使用区域动力规划的结果,建立区域动力规划在矿井中的应用方法,通过结合区域动力规划得到工程技术方案,并进行计算机模拟,对比分析,选择出动力灾害发生几率最小的最佳方案,并针对危险区域进行防治,从而改善了区域动力规划的应用现状,实现了区域动力规划与采矿工程的结合,以及矿井动力灾害的主动防治。

    实现双巷布置的沿空掘巷一体化支护与一巷多用回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163187A

    公开(公告)日:2022-10-11

    申请号:CN202210767386.3

    申请日:2022-06-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煤炭开采领域,尤其涉及双巷布置的沿空掘巷一体化支护与一巷多用回采方法。结合现有超长推进距离工作面双巷掘进技术的限制以及沿空掘巷技术跳采而产生孤岛工作面无法保障工作面高效生产的局限性。提出了双巷布置的沿空掘巷一体化支护与一巷多用回采方法。本发明适用于煤层厚度较大的采区,可在纵向上布置“一高、一低、水平错距”的回采巷道;在煤质较硬、瓦斯含量较高、煤层及顶板具有动力灾害问题的矿井,可充分实现“一巷多用”功能。该方法实现了,提高矿井煤炭资源采出率;利于巷道维护;沿顶措施巷道可根据矿井实际情况,作为卸压巷、瓦斯抽采巷或实现顶煤弱化等多功能用途,达到沿顶巷道“一巷多用”的效果。

    实现工作面末采无专用通道、煤柱与快速回撤设备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779514B

    公开(公告)日:2022-05-17

    申请号:CN201910271708.3

    申请日:2019-04-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煤炭开采领域,尤其涉及实现工作面末采无专用通道、煤柱与快速回撤设备的方法。结合现有技术存在的煤炭损失、巷道工程量与成本以及回撤速度慢等问题,确定采用末采无专用通道、无煤柱,工作面与上山或大巷直接贯通,自动形成沿空留巷的方法,与传统回撤方式不同,本发明采用无通道、无煤柱,在断面大且配备辅助运输系统的上山或大巷内直接回撤设备的方法。首先,这种布置方式可显著提高矿井采出率;其次,无预掘回撤通道可显著降低巷道工程量与维护成本;最后,该技术在具有断面大、配备有辅助运输系统特征的上山或大巷内直接回撤设备的速度得以显著提高。

    一种减小末采煤柱的预充填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482711B

    公开(公告)日:2022-04-12

    申请号:CN202110937925.9

    申请日:2021-08-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减小末采煤柱的预充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确定采煤工作面停采线的位置,即确定大巷或上、下山保护煤柱的最小宽度L:这里第一步应该确定煤柱与充填体强度的共同承载作用,能够平衡覆岩重量;第二步,预掘充填通道;第三步,根据第一步、第二步确定的参数,封堵预掘充填通道的一端,在另一端灌浆充填;第四步,工作面回采至充填位置后停止前进,开始进行设备回撤。本发明可解决大巷或上、下山保护煤柱宽度过大的问题,通过布置预充填体墙,进而达到减小大巷或上、下山保护煤柱宽度的目的,提高煤炭资源回收量,同时充填体墙抗压强度大于煤体抗压强度,能保证大巷或上、下山安全使用。

    实现工作面回采、留巷、搬家与煤柱回收的协调作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882177B

    公开(公告)日:2022-03-08

    申请号:CN201910271710.0

    申请日:2019-04-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煤炭开采领域,尤其涉及实现工作面回采、留巷、搬家与煤柱回收的协调作业方法。结合井工开采工作面末采与煤柱回收存在的包括采出率低、工作面间衔接时间长与巷道工程量大、难维护等问题,提出实现工作面回采、无煤柱贯通、设备搬家、留巷、煤柱回收工作面开采与接续工作面开采的协调作业方法,本发明的关键在于采区或带区工作面末采直接贯通上山或大巷,支架依次搬家的过程即逐段充填形成沿空留巷技术。这种布置方式可改善现有煤柱回收工作的模式,提高矿井回采率,显著提高矿井生产与辅助工作效率。

    一种减小末采煤柱的预充填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482711A

    公开(公告)日:2021-10-08

    申请号:CN202110937925.9

    申请日:2021-08-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减小末采煤柱的预充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确定采煤工作面停采线的位置,即确定大巷或上(下)山保护煤柱的最小宽度L:这里第一步应该确定煤柱与充填体强度的共同承载作用,能够平衡覆岩重量即可;第二步,预掘充填通道;第三步,根据第一步、第二步确定的参数,封堵预掘充填通道的一端,在另一端灌浆充填;第四步,工作面回采至充填位置后停止前进,开始进行设备回撤。本发明可解决大巷或上(下)山保护煤柱宽度过大的问题,通过布置预充填体墙,进而达到减小大巷或上(下)山保护煤柱宽度的目的,提高煤炭资源回收量,同时充填体墙抗压强度大于煤体抗压强度,能保证大巷或上(下)山安全使用。

    实现工作面开采与保护煤柱回收的协同作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869151A

    公开(公告)日:2019-06-11

    申请号:CN201910271130.1

    申请日:2019-04-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煤炭开采领域,尤其涉及实现工作面开采与保护煤柱回收的协同作业方法。结合现有煤柱回收工作面与采区或带区工作面之间衔接方式存在的回采率低、工作面间衔接时间长与顶板控制问题等,提出采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即布置煤柱回收工作面进行开采,采区或带区工作面与上山或大巷之间直接贯通,自动形成沿空留巷作为煤柱回收工作面的回采巷道及后续的回撤通道,煤柱回收工作面推至沿空留巷时,随工作面推进直接搬迁液压支架到下一个工作面开切眼,形成采区或带区回采工作面与上山保护煤柱的协同开采,上山保护煤柱的回采与沿空留巷巷旁液压支架回撤的协同作业。这种作业方法可显著改善两类工作面之间的衔接过程,提高矿井的回采率及生产效率。

    一种深部煤层的开采方法
    3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758521B

    公开(公告)日:2016-04-13

    申请号:CN201410011077.9

    申请日:2014-01-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部煤层的开采方法,包括:在待采煤层中确定保护煤柱,并将所述保护煤柱作为受保护区;对所述受保护区的左、右两侧分别进行开采,在所述受保护区的左侧形成第一采空区,在所述受保护区的右侧形成第二采空区,所述第一采空区和第二采空区沿工作面倾向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待采煤层的上覆岩层厚度的0.6倍,形成第一采空区的工作面之间以及形成第二采空区的工作面之间均采用无煤柱的巷道布置方式;对所述受保护区进行开采,所述第一采空区和第二采空区由于所述受保护区被开采而贯通。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开采所述受保护区后,实现地表均匀下沉,并最终呈现近水平状态,可以有效保护地表建筑。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