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工作面开采与保护煤柱回收的协同作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869151B

    公开(公告)日:2022-03-04

    申请号:CN201910271130.1

    申请日:2019-04-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煤炭开采领域,尤其涉及实现工作面开采与保护煤柱回收的协同作业方法。结合现有煤柱回收工作面与采区或带区工作面之间衔接方式存在的回采率低、工作面间衔接时间长与顶板控制问题等,提出采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即布置煤柱回收工作面进行开采,采区或带区工作面与上山或大巷之间直接贯通,自动形成沿空留巷作为煤柱回收工作面的回采巷道及后续的回撤通道,煤柱回收工作面推至沿空留巷时,随工作面推进直接搬迁液压支架到下一个工作面开切眼,形成采区或带区回采工作面与上山保护煤柱的协同开采,上山保护煤柱的回采与沿空留巷巷旁液压支架回撤的协同作业。这种作业方法可显著改善两类工作面之间的衔接过程,提高矿井的回采率及生产效率。

    充填与旋转交替协同作业的两翼开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973144A

    公开(公告)日:2019-07-05

    申请号:CN201910271127.X

    申请日:2019-04-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煤炭开采领域,尤其涉及实现充填与旋转交替协同作业的两翼开采方法。结合井工开采上山或大巷保护煤柱需要在采区上行式或带区前进式最后一个工作面开采后进行回采模式的限定,在上山或大巷双翼开采条件下,提出一翼采用末采无煤柱贯通上山或大巷、支架逐架搬家至同翼接续工作面,随即进行逐段充填形成沿空留巷,另一翼工作面采用无煤柱贯通上山或大巷后,随即进行旋转开采上山或大巷保护煤柱,推采至回采工作面上端停采,搬家至同翼接续工作面,在两翼开采区域内实现重复、交替协同作业的开采方法。这种开采方法改善了工作面末采与上山或大巷之间因留保护煤柱而造成的回采率问题,提高了矿井生产效率;改善了回收煤柱的限定模式。

    充填与旋转交替协同作业的两翼开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973144B

    公开(公告)日:2022-04-12

    申请号:CN201910271127.X

    申请日:2019-04-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煤炭开采领域,尤其涉及实现充填与旋转交替协同作业的两翼开采方法。结合井工开采上山或大巷保护煤柱需要在采区上行式或带区前进式最后一个工作面开采后进行回采模式的限定,在上山或大巷双翼开采条件下,提出一翼采用末采无煤柱贯通上山或大巷、支架逐架搬家至同翼接续工作面,随即进行逐段充填形成沿空留巷,另一翼工作面采用无煤柱贯通上山或大巷后,随即进行旋转开采上山或大巷保护煤柱,推采至回采工作面上端停采,搬家至同翼接续工作面,在两翼开采区域内实现重复、交替协同作业的开采方法。这种开采方法改善了工作面末采与上山或大巷之间因留保护煤柱而造成的回采率问题,提高了矿井生产效率;改善了回收煤柱的限定模式。

    末采充填及液压支架切顶沿空留巷双翼交替协同回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882176B

    公开(公告)日:2022-03-25

    申请号:CN201910271703.0

    申请日:2019-04-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煤炭开采领域,尤其涉及实现末采充填沿空留巷与液压支架切顶沿空留巷的双翼交替协同回采方法。结合现有保护煤柱回收模式的限定,在上山或大巷双翼开采条件下,提出一种实现末采充填沿空留巷与液压支架切顶沿空留巷的双翼交替协同回采方法,采区或带区两翼工作面与上山或大巷贯通,设备向煤柱回收工作面或者相邻、接续工作面开切眼搬运,利用充填与液压支架进行留巷。这种回采方法实现了上山或大巷两侧完全无煤柱开采,提高了矿井回采率;加快了搬家速度,提高了矿井生产效率;改善了目前采区内上行式与带区前进式最后一个工作面回采结束再回收煤柱的限定模式。

    工作面旋转开采上山煤柱与贯通上山交替协同开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882174A

    公开(公告)日:2019-06-14

    申请号:CN201910271125.0

    申请日:2019-04-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煤炭开采领域,尤其涉及工作面旋转开采上山煤柱与接续工作面无煤柱贯通上山或大巷切顶形成沿空留巷交替协同开采。结合井工开采上山或大巷保护煤柱需要在采区上行式或带区前进式最后一个工作面开采后进行回采模式的限定,提出实现工作面旋转开采上山煤柱与接续工作面无煤柱贯通上山或大巷切顶形成沿空留巷交替协同开采技术,利用工作面90°旋转、无煤柱贯通和支架留巷工艺,将设备搬运到保护煤柱回收工作面或接续工作面,实现煤柱回收与工作面开采的协同交替进行。这种技术改善了当前上山或大巷保护煤柱回收的局限模式;显著提高了矿井回采率;加快设备的搬迁速度,提高了矿井生产效率。

    一种采场覆岩离层的注浆减沉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216236B

    公开(公告)日:2015-05-06

    申请号:CN201310079476.4

    申请日:2013-03-1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场覆岩离层的注浆减沉方法,包括:确定采场上方全部关键层层位;向目标关键层下方的离层内注浆;随着接续工作面的开采,所述离层延伸至新的采空区上方,通过注浆孔持续向离层内注浆。本发明在工作面之间不留设煤柱,提高了采区的回采率,并且形成连续的离层,注浆工作始终在离层下方岩层采动程度更充分后进行,提高了注浆充填减沉效果;另外,无需为每一个工作面上方的离层沿倾向布置一套注浆系统,节省设备与工程投资。

    实现工作面末采无专用通道、煤柱与快速回撤设备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779514B

    公开(公告)日:2022-05-17

    申请号:CN201910271708.3

    申请日:2019-04-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煤炭开采领域,尤其涉及实现工作面末采无专用通道、煤柱与快速回撤设备的方法。结合现有技术存在的煤炭损失、巷道工程量与成本以及回撤速度慢等问题,确定采用末采无专用通道、无煤柱,工作面与上山或大巷直接贯通,自动形成沿空留巷的方法,与传统回撤方式不同,本发明采用无通道、无煤柱,在断面大且配备辅助运输系统的上山或大巷内直接回撤设备的方法。首先,这种布置方式可显著提高矿井采出率;其次,无预掘回撤通道可显著降低巷道工程量与维护成本;最后,该技术在具有断面大、配备有辅助运输系统特征的上山或大巷内直接回撤设备的速度得以显著提高。

    实现工作面回采、留巷、搬家与煤柱回收的协调作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882177B

    公开(公告)日:2022-03-08

    申请号:CN201910271710.0

    申请日:2019-04-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煤炭开采领域,尤其涉及实现工作面回采、留巷、搬家与煤柱回收的协调作业方法。结合井工开采工作面末采与煤柱回收存在的包括采出率低、工作面间衔接时间长与巷道工程量大、难维护等问题,提出实现工作面回采、无煤柱贯通、设备搬家、留巷、煤柱回收工作面开采与接续工作面开采的协调作业方法,本发明的关键在于采区或带区工作面末采直接贯通上山或大巷,支架依次搬家的过程即逐段充填形成沿空留巷技术。这种布置方式可改善现有煤柱回收工作的模式,提高矿井回采率,显著提高矿井生产与辅助工作效率。

    实现工作面开采与保护煤柱回收的协同作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869151A

    公开(公告)日:2019-06-11

    申请号:CN201910271130.1

    申请日:2019-04-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煤炭开采领域,尤其涉及实现工作面开采与保护煤柱回收的协同作业方法。结合现有煤柱回收工作面与采区或带区工作面之间衔接方式存在的回采率低、工作面间衔接时间长与顶板控制问题等,提出采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即布置煤柱回收工作面进行开采,采区或带区工作面与上山或大巷之间直接贯通,自动形成沿空留巷作为煤柱回收工作面的回采巷道及后续的回撤通道,煤柱回收工作面推至沿空留巷时,随工作面推进直接搬迁液压支架到下一个工作面开切眼,形成采区或带区回采工作面与上山保护煤柱的协同开采,上山保护煤柱的回采与沿空留巷巷旁液压支架回撤的协同作业。这种作业方法可显著改善两类工作面之间的衔接过程,提高矿井的回采率及生产效率。

    实现工作面末采无专用通道、煤柱与快速回撤设备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779514A

    公开(公告)日:2020-10-16

    申请号:CN201910271708.3

    申请日:2019-04-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煤炭开采领域,尤其涉及实现工作面末采无专用通道、煤柱与快速回撤设备的方法。结合现有技术存在的煤炭损失、巷道工程量与成本以及回撤速度慢等问题,确定采用末采无专用通道、无煤柱,工作面与上山或大巷直接贯通,自动形成沿空留巷的方法,与传统回撤方式不同,本发明采用无通道、无煤柱,在断面大且配备辅助运输系统的上山或大巷内直接回撤设备的方法。首先,这种布置方式可显著提高矿井采出率;其次,无预掘回撤通道可显著降低巷道工程量与维护成本;最后,该技术在具有断面大、配备有辅助运输系统特征的上山或大巷内直接回撤设备的速度得以显著提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