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平板太阳能集热器
    2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498514A

    公开(公告)日:2009-08-05

    申请号:CN200910024965.3

    申请日:2009-02-27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nventor: 杨磊 张小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4S10/30 F24S10/75 Y02E10/44

    Abstract: 一体化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将普通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与热泵热水系统的蒸发器制冷剂管道结合为一体,二者同轴布置,充分利用太阳辐射能。其中,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的热水管路的集水管道(2)、分水管道(3)、分别位于上下两侧,热水管道(4)位于集水管道(2)、分水管道(3)之间并将二者连通,在热水管道(4)的侧面连接集热翅片(5);热泵热水装置的制冷剂管路中,制冷剂管道(6)的外侧设有螺旋翅片(10),并位于集水管道(2)、分水管道(3)、热水管道(4)中,阀门(7)位于制冷剂管道(6)的进口或出口处。与热泵热水系统联合使用,在太阳辐射充分时,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制取热水;太阳辐射不充足时,利用热泵循环高效制取热水。

    一种基于宽带压缩感知的超短基线水下声源定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946577A

    公开(公告)日:2021-06-11

    申请号:CN202110138315.2

    申请日:2021-02-01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nventor: 杨磊 姜龙玉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宽带压缩感知的超短基线水下声源定位方法,解决了在复杂海洋环境下因数据欠采样而导致定位精度不足的问题。包括以下步骤:1、采用合适的稀疏基矩阵,将原始信号通过稀疏基进行稀疏信号表示;2、确定稀疏阵列流,并叠加高斯随机噪声得到;3、对阵列接收宽带信号进行相干信号子空间(CSM)处理,并构建聚焦矩阵将宽带多频率聚焦到中心频率;4、利用二维宽带算法对聚焦信号获取信号子空间,并利用方位角和俯仰角的稀疏网格构建相应的测量矩阵,通过二阶锥规划来获得声源的方位角和俯仰角。本发明利用了宽带信号的多信息化特点,在取得了较高定位精度和准确率的同时,还提高了算法对噪声环境的鲁棒性。

    液晶光栅及其制造方法
    2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035229A

    公开(公告)日:2014-09-10

    申请号:CN201410243264.X

    申请日:2014-06-03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nventor: 杨磊 夏军 张晓兵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晶光栅结构,其包括:上基板,其上设透明导电薄膜;下基板,其上依次光刻形成条状下接地电极层,在所述下接地电极上沉积第一电介质层,在所述电介质层上形成与所述下接地电极平行交错的寻址电极,在所述寻址电极上再次沉积第二电介质层,再在所述第二沉积电介质层形成与下接地电极重叠的条状上接地电极;液晶,夹设在所述上基板和所述下基板之间。本发明通过下玻璃基板上的上接地电极和下接地电极对寻址电极电力线的屏蔽作用,有效抑制了传统液晶光栅中寻址电极与上玻璃基板接地电极之间的横向电场,从而抑制扩展到非寻址电极区的边缘电场。本发明可用于设计高分辨率、大偏转角的液晶光栅器件。

    一种流态冰的制取方法及其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2042728B

    公开(公告)日:2012-01-18

    申请号:CN201010595098.1

    申请日:2010-12-20

    Applicant: 东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60/85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流态冰的制取方法,包括湿空气冷凝制冰循环和制冷剂循环两个循环。这两个循环同时进行。制冷剂循环为湿空气冷凝制冰循环提供冷源。应用该方法制取流态冰的装置包括湿空气冷凝制冰循环组件和制冷剂循环组件,其中:湿空气冷凝制冰循环组件包括淋激式冷凝器、风机、风量调节阀、制冰室、过冷水解冷器、储冰槽和冰水分离器。制冰室包括顶端和底端均为开口的外筒和内筒,内筒位于外筒中,并固定连接在外筒的内壁上。制冷剂循环组件包括淋激式冷凝器、制冷压缩机、空气冷凝器、膨胀阀和制冰室。本发明实现了系统稳定、制冰效率高、系统节能以及不会产生冰堵的目的。

    承压式真空平板太阳能集热器

    公开(公告)号:CN101691954B

    公开(公告)日:2011-06-08

    申请号:CN200910036205.4

    申请日:2009-09-25

    Applicant: 东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4S80/54 Y02E10/40

    Abstract: 承压式真空平板太阳能集热器中,玻璃盖板(1)由上玻璃盖板(8)、下玻璃盖板(9)、以及四周密封条(5)构成;相对的两个端挡板(2)和相对的两个侧挡板(4)、分别位于端挡板(2)和侧挡板(4)的上下两侧的玻璃盖板(1)和底板(13)共同位形成一个整体;灌流风机(3)位于端挡板(2)上,止回风阀(6)位于侧挡板(4)的内侧,底部保温层(12)位于底板(13)上,侧保温层(14)位于侧挡板(4)内侧,在底部保温层(12)上设有集热板(15),在集热板(15)上表面设有传热管(11),在集热板(15)下表面设有传热翅片(16),铝管带(10)位于集热板(15)的下方,铝管带(10)中有若干热泵工质通道(17)。

    槽式聚光热管真空管集热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1666549A

    公开(公告)日:2010-03-10

    申请号:CN200910183519.7

    申请日:2009-09-14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nventor: 张小松 杨磊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4S10/45 F24S10/75 Y02E10/44

    Abstract: 槽式聚光热管真空管集热装置主体部分由玻璃真空管(5)以及带有曲面翅片(3)的铜质热管(2)组成。铜质热管与曲面翅片焊接为一体,并将翅片一面较紧密的贴合在全玻璃真空管的内部壁面上,翅片的存在增加了接收太阳辐射的面积,同时强化了热管从真空管内空气吸热的能力。热管的冷凝端露出真空管管外,伸入到吸热工作流体中,将热量释放给工作流体。全玻璃真空管内层玻璃的吸热表面上涂有高吸收率低发射率的选择性涂层,两管端封闭,其中一端嵌入由保温材料制成的接合体(1)中并固定。热管也穿过该结合体处于真空管管内。二者的封接处无需直接接触,避免了由于金属和玻璃热膨胀系数的差异而造成的接合困难,制作工艺相对简单,成本降低。

    静电激励谐振器电容拾振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0434882C

    公开(公告)日:2008-11-19

    申请号:CN200710190225.8

    申请日:2007-11-20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nventor: 于虹 杨磊 黄庆安

    Abstract: 静电激励谐振器电容拾振结构是基于双端激励/双端检测的原理设计一种对称驱动和检测的电容拾振结构,在谐振梁(5)的上下方各设计了三个电极,其中在谐振梁(5)的上方中间为第一检测电极(1),两侧分别为第一驱动电极(3);在谐振梁(5)的下方中间为第二驱动电极(2),两侧分别为第二检测电极(4);谐振梁(5)分别与谐振梁(5)上下方的各电极垂直交叉设置,谐振梁(5)、第一检测电极(1)、第一驱动电极(3)的两端都位于基片(7)上的绝缘层(6)上,第二驱动电极(2)、第二检测电极(4)的两端都位于基片(7)与绝缘层(6)之间。

    自动部署嵌入式IP-PBX及其通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277199A

    公开(公告)日:2008-10-01

    申请号:CN200810020703.5

    申请日:2008-02-22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自动配置终端设备的嵌入式IP-PBX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主控制模块、媒体网关模块、网络模块、存储模块、信号控制模块、电源模块和串口通信模块。本发明还提供基于该嵌入式IP-PBX系统的通信方法。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终端节点设备与IP-PBX系统通过网络连接,兼容传统PSTN信号,支持多种通信协议,支持多种语音编解码方式,可以实现多种编解码方式的转换,方便的管理方式,灵活的配置,提供丰富的扩展功能,高可靠性低成本设计,使用低功耗嵌入式处理器的硬件平台,大大降低了硬件成本。

    静电激励谐振器电容拾振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1162170A

    公开(公告)日:2008-04-16

    申请号:CN200710190225.8

    申请日:2007-11-20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nventor: 于虹 杨磊 黄庆安

    Abstract: 静电激励谐振器电容拾振结构是基于双端激励/双端检测的原理设计一种对称驱动和检测的电容拾振结构,在谐振梁(5)的上下方各设计了三个电极,其中在谐振梁(5)的上方中间为第一检测电极(1),两侧分别为第一驱动电极(3);在谐振梁(5)的下方中间为第二驱动电极(2),两侧分别为第二检测电极(4);谐振梁(5)分别与谐振梁(5)上下方的各电极垂直交叉设置,谐振梁(5)、第一检测电极(1)、第一驱动电极(3)的两端都位于基片(7)上的绝缘层(6)上,第二驱动电极(2)、第二检测电极(4)的两端都位于基片(7)与绝缘层(6)之间。

Patent Agency Ranking